1. 程式人生 > >第十講 老子智慧與人際交往的識人

第十講 老子智慧與人際交往的識人

這一講,我們來談談在人際交往中首先有一個“識人”的問題,中國的老百姓以前有這樣的諺語:“不識字好吃飯,不識人沒飯吃。”你看識人多重要!有的企業家還有這樣的話:“用人不當,有業等於無業。”你看問題多嚴重啊,不識人用錯人把事業都毀掉了!因此“識人”在人際關係中是一個多麼重要的問題。那麼老子能給我們現代人帶來什麼智慧呢?

  知人者智

  老子說:“知人者智。”(第33章)老子說能認識別人,是一種心智、智慧。一個人在人際關係中對於交際的那人、那些人不瞭解,就是缺少了人際交往中的心智、智慧。

  既然是“智”,那麼也有個智商的問題。老子那個時候,沒有智商的理念,今人智力有智商的說法,我們不妨將傳統的東西加以現代的解讀。智商叫做IQ,就是指智力的商數,現在通用的是美國心理學家提出來的智商公式:

  實足年齡就是人的實際年齡,智力年齡是一個人通過智力測試後達到的年齡。比如一個孩子10歲,但是他測試後能達到12歲孩子的智力水平,那麼他的智商是120,這就是比較高的智商了。因為研究結果和現代測試表明,人的平均智商大約為100。這是一個比較聰明的孩子了。

  智商是智慧的表現。確實在“知人者智”這個智商上也有不同的,有的人特別厲害,智商很高。有的人活了一輩子,事業不成功,人生很糟糕,就是老是跌在別人的手裡,不識人。

  我們來看歷史上這方面智商特別高的人。大家都知道,商代有個亡國之君叫商紂王,也有一個賢能智慧的大臣叫箕子;箕子是太師,還是紂王的叔父。他真厲害啊,他的“知人者智”,那是達到了很高的境界了。

  有一次箕子發現商紂王怎麼用上象牙筷子啦?他心裡邊咯噔一下,他馬上反應出來的是這下可壞了。商紂王一旦用上象牙筷子,必定不再用他的陶器做的餐具了,因為他會瞧不起了啊,那多老土啊,和象牙筷子配不上了啊!那麼他必定還會要求用上犀牛角、玉石做的杯子了,這才配對啊!

  再說,商紂王一旦用上犀牛角、玉石做的杯子了,他就一定不會再去吃豆呀、藿呀這一類普通的蔬菜了,一定要吃犛牛、大象、豹子胎那些精美食物了。

  再說啦,商紂王要吃那些犛牛、大象、豹子胎等精美食物了,就一定不會再穿上粗布短衣,在茅草屋子下吃飯了,那麼就會穿著多層錦繡的衣服,建造寬廣的房子、高大的樓臺了。按照這樣的變化追求下去,那麼天下的東西都不夠他一個人享用了。

  箕子說了一句非常睿智的話:“吾畏其卒,怖其始。”這意思是:我害怕它發展的最終結果,因此我害怕它開始的萌芽。這種認識人的洞察力是非凡的。這就是“知人之智”!箕子從商紂王使用一雙象牙筷子這個細節上,可以聯想到一步步危險的發展,以及最後的結果,知道紂王的未來,預感到將會帶來天大的禍害。因此他對於開始的萌芽苗頭就非常敏銳,非常警惕,又非常害怕,但又萬分無奈!

  後來的歷史證明了箕子的明智、高明,歷史真的如他預料的那樣。過了五年,商紂王已經變得實在不象樣了,他建造了肉林,還有酒池,酒糟都堆成了山,還有用火烤人的銅烙刑具,後來商朝也就這樣滅亡了。大家想一想啊,箕子知人的智商是很高的了。

  箕子的高明還可以再舉個例子,商紂王后來是不分晝夜地喝酒,喝得連日子都忘記了。有一天,他突然想起來,就問左右的人:“今天是哪一天了?”可是邊上的人一個都不知道是什麼日子,於是就派人去問箕子。箕子心裡又是咯噔一下,心想這下又壞了,他對自己手下的人說:“做天下君子的人、一國的人連日期都忘記了,天下就太危險了。全國的人都不知道,而只有我一個人知道,那麼我也就危險了。”大家看,箕子是多麼地知道別人,又知道自己啊!他是多麼痛心疾首啊!大家想想,箕子會怎麼辦呢?是回答,還是不回答呢?最後聰明的箕子只得選擇一個辦法,他說自己也喝醉了酒,推辭說自己也不知道今天是什麼日子了。這是沒有辦法啊,只能裝糊塗了。不過後來商紂王還是把他囚禁了起來,後來周武王滅商以後才把他放出來。

  其實這種能認識人的高智商的人,不僅政治家、大企業家、大學者有,普通的老百姓也有啊!

  有的人識人的本領太大了。管仲有一次和齊桓公商量攻打莒國的事情,這是軍事機密,非常保密。但結果是,不多久就在國內傳開了要攻打莒國的訊息。管仲是多厲害的能人,他自己沒有洩密,齊桓公也沒有洩密,那是怎麼回事呢?查來查去,想來想去,沒有個結果。還是管仲高明,最後他想到了,國內一定有一個智慧極高超的人。齊桓公想到了,有一天在一些服役的人中,有一個拿了木棒槌的人向臺上仔細地瞧著他倆,也許就是這個人。

  後來終於找到那個人,叫東郭垂,管仲問他,是不是他說的,東郭垂也不隱瞞。

  管仲這麼聰明能幹就是想不通啊,於是就追問他:我沒有說要打莒國,你為什麼說攻打莒國?

  東郭垂說:君子有三種臉色常常會不自覺地流露出來,一是欣賞音樂時的那種自得其樂的臉色,二是家裡有喪事時的那種悲哀清悽的臉色,三是要用兵打仗時的那種嚴肅憤怒的臉色。那天我遠遠地看到,你在臺上臉上帶著嚴肅憤怒的表情,這是要用兵打仗的臉色。你嘆氣而不歌唱,談論的是莒國,你舉起手臂指向的是莒國。我私下考慮那些小諸侯國中,沒有降伏的不就只是莒國嗎?所以我說出了攻打莒國的話(《說苑》)!有意思的是,管仲、齊桓公沒有因為他洩漏了軍事祕密而處罰他,因為是他們自己洩漏的,非但沒有處罰他,而且賞識他的高智商,並賞賜給他俸祿。

  我讀這個故事時,心裡很有觸動。這個人識人的智商這樣高,而他只是一個在做苦力服役的人。他從動作、臉色上知道了管仲、齊桓公想打仗,而且準確地判斷出要打哪一個國,這甚至讓智商特高的管仲一時都想不出其中的道理來。

  這兩個高智商的事,說明了什麼呢?

  一是說明了老子說的“知人者智。”(第33章)能認識別人,確實是一種心智、一種智慧。人際交往需要這種“智”,並要努力提高自己的這種“智商”。

  二是有“知人之智”的高智商的人,他們有時可以不用眼睛看,不用耳朵聽,就能瞭解人,在無聲中聽到資訊,在無形中看到資訊,從而解讀出這個人、這個人在想什麼,想幹什麼,幹了以後又會怎樣,等等。

  三是老子的話雖然很簡單,但是他是對一種歷史的、現實的人際交往經驗的總結,而且可以一直指向未來,所以對我們生活在今天這個時段中的現代人依然有用。

  那麼有的人要問了,我們也許達不到像他倆這樣的高境界,那麼我們用怎樣的方法去認識一個人呢?

  我們先來看晉商的故事。山西的晉商最有名的是搞大票號、大商行,大家想一想搞金融的,都是每天要和大把大把的錢打交道的,那麼選擇什麼人來辦事、管理、操持就十分重要了,一旦不識人,用錯了人,有業就變成無業了。

  據說他們考察一個人很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雖然也就幾個字,但是令人感嘆認識人的到位。這些字就是:“遠”、“近”、“易”、“煩”、“危”、“卒”、“雜”,等。

  什麼意思?這就是提供你去考察、認識一個人的視角、切入點、座標系統。

  比如第一、第二是“遠”、“近”這兩個方面,是教你遠距離、近距離地考察一個人。這個人當他一個人在外地很遠的地方辦事,沒有人監督他時,他是怎樣辦事的,特別要考察他忠心不忠心、忠誠不忠誠。相反這個人他就近在你身邊辦事,看他什麼呢?看他是不是尊重、敬重你,而不是因為親近而狎,就沒大沒小,骨頭輕了,態度不莊重。

  還有三是“易”,是幹容易的事情,看他是什麼表現。四是“煩”,是幹繁瑣的事情,看他是什麼表現。五是“危”,是幹危險的事情,看他是什麼表現。六是“卒”,是面對突然發生的意外事情,看他怎樣對付。七是“雜”,是面對紛雜亂麻樣的事情,看他怎樣處理,等等。

  大家想想,這樣的不動聲色的考察,那多厲害啊!這說明山西商人要幹好自己的事業,他們充分知道老子“知人之智”的重要,而且歸納出一套有效的“知人”的方法,這也是山西商人的“知人之智”。

  那麼,他們的智慧又從哪裡來的呢?我後來發現,他們是從傳統文化中來的。

  《莊子·列禦寇》中就這樣寫道:

  君子遠使之,而觀其忠;

  近使之,而觀其敬;

  煩使之,而觀其能;

  卒然問焉,而觀其知;

  急與之期,而觀其信;

  委之以財,而觀其仁;

  告之以危,而觀其節;

  醉之以酒,而觀其則;

  雜之以處,而觀其色。

  九徵至,不肖人得矣。

  這說得非常精警!第一條,是讓他到遠的地方去,觀察他是否忠誠。第二條,是讓他在近處,觀察他是否莊重謹慎。第三條,是讓他幹繁雜的事,觀察他是否有才能。第四條,是突然發問,觀察他是否有知識。第五條,是給他一個緊急的期限,觀察他是否講信用。第六條,是委託他財物,觀察他是否仁義。第七條,是告訴他危險的事情,觀察他是否有節操。第八條,是在他喝醉酒時,觀察他是否不忘準則。第九條,是讓他混雜地相處,觀察他是否失態。用這九條去觀察,那麼不好的人就被考察、區別出來了。當然賢者也分辨出來了。

  你看,山西商人那些條條就是從這種智慧中化出來,並用來認識一個人的,這多聰明啊!中國的傳統文化是個寶庫,裡面有價值的、可以為現代人利用的東西很多、很美妙!

  知己者明

  老子教導我們:“自知者明。”人際關係是自己和別人打交道,只瞭解對方一方不行,還要了解自己,深刻地認識自己。知道自己,就是一種明白、一種聰明、一種精明。

  人人都以為了解別人是困難的,認識自己有什麼難啊?錯!其實瞭解自己並不容易,有時比了解別人更困難!所以老子選擇了一個“明”字,好耐讀啊!

  什麼叫“明”啊?“明”是對著黑來講的,是對著盲來講的,“明”是眼力好,盲是喪失了視力。大家都知道看別人看得見,因為眼睛長在我身上;大家知道自己看自己的後背看不見,看自己的頭頂看不見,也因為眼睛長在我身上。這是自我的盲區。

  老子的教導,讓你走出自我的盲區,進入自我的明察中去,面對自我應該具有一種明智、一種聰明、一種精明。

  那麼,真的是這樣嗎?真的!我們來講一講國畫大師張大千,他很有自知之明。徐悲鴻曾經稱讚他可以領五百年畫壇之風騷,然而張大千說了一番話:“當代的我國畫壇,人才輩出,我側身其中,常感得益良多。真的,不是說客氣話,能把山水竹石畫得清逸絕塵,我不及吳湖帆;論氣韻的剛柔相濟,我不及潘心畲;明媚軟美,我不及鄭午昌;畫瀑布山嵐,我不及黃君碧;論寓意深遠,我不及陳定山、謝玉岑;畫荷菱梅蘭,我不及鄭曼玉、王個簃;寫景入微,不為方寸所囿,我不及錢瘦鐵;畫花鳥蟲魚,我不及於非闇、謝稚柳;畫人物仕女,我不及徐燕蓀;畫鳥鳴猿躍,能滿紙生風,我不及王夢白、王慎生;畫馬,則當數你徐悲鴻先生,趙望雲當然也是佼佼者;還有汪亞塵、王濟遠、吳子深、賀天健、潘天壽、孫雪泥諸道兄無一不在我之上。徐先生說我能領五百年畫壇的風騷,我哪裡擔當得起啊!”張大千一口氣能說出二十多個畫家的名字和他們的藝術特點、風格,一連都說“我不及”,此絕非虛情假意的人能夠做到的。藝術家自以為是,瞧不起別人的比比皆是。張大千能接著徐悲鴻的話,馬上隨口答出來,真是“卒然問焉,而觀其知”了,而且不僅觀到了其知,又觀察到了他自知之明之智。惟其如此,因此張大千能夠不斷完成自我的超越,終於成為一代宗師。

  我們再來看一個國際大企業家由“不自知”到“自知之明”的經過,以及給人們的啟發。

  美國的約翰·D·洛克菲勒很厲害,據說23歲時就全力追求他的賺錢目標,到33歲賺到了100萬美元,43歲他創立了世界上前所未有的最大的壟斷公司企業“標準石油公司”。據說當時他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他一週的收入可以達到100萬美元。他非常瞭解商場、瞭解競爭的對手,否則他不會勝利,但是他對於自己卻缺乏全面的瞭解,缺乏正如老子說的那種“自知者明”。

  他不知道財源滾滾正在向自己滔滔湧來的時候,自己正在一步步走下坡路。怎麼回事呢?到53歲時,因為長期處在高度緊張、煩惱、憂思的賺錢生活中,他已經很快向著墳墓走去。你看他,失眠,消化不良,頭髮和眼毛都掉了,整個人“像個木乃伊”。他不知道就在拼命賺錢的過程中,自己也正在一滴一點地變化著,最後是醫生告訴他身體的惡化情況,讓他選擇一是財富和煩惱,一是生命本身。

  洛克菲勒在醫生和事實的面前,他才開始真正從這一角度來認識自己,於是他選擇了後者,即是生命,即是退出原來那種生活。有人說他如果再不認識自己,那麼他很快就結束了生命,五十幾歲就死了。正因為他頓悟了,及時有了解自己之明,因此有人說他多活了四十多年(《天津法制報》吳章文)。他退休了,重新調整了自我,結果他竟然活到98歲。

  正因為重新認識了自己,有意思的是,他的這種自知之明又促使他重新去認識金錢與事業。他從以前貪慾地佔有財富轉變為熱心去做慈善等事業,比如他曾經捐出數百萬美元,去支援一所因抵押權而關閉的學校,將它建設成為舉世聞名的芝加哥大學。他成立了一個龐大的國際性基金會,致力於消解世界各地的疾病、文盲、無知。在他的資助下,發現了盤尼西林,以及其他多種發明。

  這個事實也說明要認識自己是很不容易的,一旦真正認識自己,會給人生、給人際關係開拓出一個新的景象、新的成功來。

  既知人又知己

  老子說:“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第33章)這是何等美妙的人際交往的智慧啊!老子非常懂得辯證法,他教你得把兩方面辯證地結合起來。只有一方的“知人之智”不行,只有另一方的“自知之明”也不行,而應當合起來,既有知人之智,又有自知之明,這就在人際關係中做到明智了。

  我們想起《孫子兵法》中的智慧,這是可以和《老子》的智慧互動解讀的。《孫子兵法》:“知己知彼,百戰不殆。”你看,要打仗百戰百勝,就得既有知人之智,又有自知之明。那麼如果追問下去,只知己不知彼,或是隻知彼不知己呢?那麼結果就是一勝一負。什麼意思?就是勝敗各佔50%。如果不知己也不知彼,那麼結果可想而知了,那就是徹底失敗!這就是《孫子兵法》所說的:“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殆。”

  如果我們來解讀一下軍事家孫臏與龐涓中的“知己知彼”與“不知己知彼”的情況是很有意思的。龐涓和孫臏本是同學,一起學習兵法。後來龐涓到魏國擔任了魏惠王的將軍。他有“知人之智”,也有“自知之明”,因此完全知道自己的才能不及孫臏。但是可惜的是,他又沒有進一步正確引導自己的“知人之智”、“自知之明”,比如向孫臏好好學習討教,再比如強強聯合起來,共同幹一番大事業,而是認為同行是怨家,妒忌他。龐涓暗中派人召來孫臏,當然是不懷好意的,特別看到魏惠王對孫臏很器重,就更加重了對孫臏的妒忌。於是龐涓盜用法令,削掉了髕骨,弄斷了他的雙腿,還在他的臉上刺字,目的是不讓孫臏露面,那就沒有人超過自己了。

  從這裡看到,孫臏和龐涓同學一場,當然也瞭解龐涓,但是可能沒有深層地瞭解,特別是沒有在已經變化的時空中瞭解他的心態、行動,所以沒有能及時地識破龐涓的暗算。他應召而去,又失去了寶貴的雙腿。這可以說,孫臏的“知人之智”還有不夠的地方。但是孫臏畢竟是孫臏,他足智多謀,在沉痛地反思了這一切後,當然讀懂了龐涓其人,開始深層地“知龐涓其人”了,所以利用齊國使者的來訪,逃出了魏國,投奔齊國。龐涓沒有能料到孫臏的這一招,被他逃出了自己設定的牢籠,這是龐涓沒有能深層地“知孫臏之智”。

  此後事情的發展是龐涓越來越不瞭解孫臏與自己,而孫臏卻越來越瞭解龐涓與自己,因此雙方打仗,龐涓必敗是註定的了。

  其後在公元前353年,魏國攻打趙國邯鄲,趙國向齊國求援。齊國國君齊威王本想請孫臏為將軍,孫臏很有自知之明,辭謝了,只擔任個軍師。這可能還有一招智慧,就是我孫臏不出頭露面,讓你龐涓不能摸清齊軍的底細。這樣就變成我知你的謀略,而你不知我的謀略。

  齊國將軍田忌原來打算領軍直至趙國救援,孫臏想出妙計,就是引軍直奔魏國的大梁,直接攻打它的都城。因為此時魏國的精銳部隊都用在攻打趙國方面去了,那麼城裡必定空虛得很,這一攻打必定使得魏軍放棄趙國而急忙來自救。正如孫臏所料,魏軍果然這樣做了,而齊軍就在魏軍返回途中的桂陵地方以逸待勞,狠狠打擊了他們,大破魏軍。這就是有名的一舉兩得的“圍魏救趙”、“桂陵之戰”的故事。根據銀雀山出土的《孫臏兵法》記載,在桂陵之戰中齊軍大敗魏軍。從這裡可以看到,孫臏與龐涓在知人、知己方面綜合水平的高低了。

  過了十三年,魏國又和趙國聯軍進攻韓國,韓國向齊國求援。齊國的將領田忌還是採用直撲魏國大梁掏老窩的方法,迫使龐涓趕快離開韓國來救大梁。孫臏又出奇謀了,他對田忌說:“魏國兵很勇敢,一向看不起齊國兵,認為是膽小鬼。我們就來個因勢利導,命令齊軍進入魏國境內後造十萬灶,第二天造五萬灶,第三天造三萬灶。”這裡要說一說,什麼叫“十萬灶”、“五萬灶”、“三萬灶”?今人主要有兩種解釋,舉個“十萬灶”的例子來說,一是說供應十萬人吃飯的爐灶,一是說十萬個爐灶。前一說法是十萬人,而爐灶多少不知道;後一種說法是爐灶十萬個,但吃飯的人數不清楚。雖然不能斷定誰是誰非,但不太要緊,因為有一點是清楚的,那就是根據爐灶可以判斷出軍隊的人數來。龐涓行軍三天,看到這種情況,心裡很高興,說;“我本來就知道齊軍膽小,進入我國境才三天,士兵逃亡的已經超過半數了。”於是他舍掉他的步兵,用輕銳部隊日夜兼程追趕齊軍。孫臏一直在觀察形勢,看到龐涓上鉤,估計這天晚上龐涓會追到馬陵,他就埋伏了重兵,還在一棵大樹上削了皮,寫了“龐涓死於此樹之下”幾個字,並約定:“晚上一看到有火光亮起來,就往那兒射箭!”有意思的是,龐涓真的來了,他想看樹上寫了什麼,就取火照著看,還沒有看完,萬箭齊發,魏軍大亂,龐涓“自知智窮兵敗”,就自殺了,臨死說了一句話:“遂成豎子之名!”

  到最後龐涓又一次“自知”,是自知智慧已經窮盡,兵敗已經無可挽回了,該結束自己的生命了。但是他又清楚地“知人”,這一下你孫臏這個小子成名了。果然如龐涓所料,在馬陵一戰後,孫臏名揚天下,而他的兵法也流傳到今天。

  我們如果用老子的理念來解讀,那麼龐涓與孫臏這兩位均是高智商的一對一的“自知”與“知人”,是很有啟發意義的。“知人”要“智”,不容易!“知人”有淺知,有深知,有個深度的問題;有片面的知,有全面的知,還有個廣度的問題。同樣“自知”要“明”,也不容易!明到什麼程度?是一點之明、一片之明,還是通體能明?孫臏吃過龐涓的虧,被斷了腿;龐涓又連連吃了孫臏的虧,一連敗仗,最後丟了命,就是在“知人”與“自知”中較量,在“智”與“明”中角逐。最後勝利者非孫臏莫屬,這是因為孫臏是真知了龐涓與自己,而龐涓非真知孫臏與自己。

  試看“桂陵之戰”,既然你龐涓被孫臏打得大敗,那麼你得痛下決心,好好總結教訓,好好進修進修兵法。此後經過了十三年這麼長的時間,你應該在“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上面很有長進了。你應該對對手孫臏以及自己有很深刻全面的瞭解了,不應該還是那麼心高氣盛,大意輕敵,從而在“馬陵之戰”中已經不是老子說的“幾喪吾寶”了,而是全部把“吾寶”喪失了。

  相反我們看孫臏,他吃虧後能反思總結,在《史記》裡面我們可以看到他不斷成長的資訊。比如到了齊國後,碰到這樣一件事情。田忌經常跟齊國的貴族子弟賽馬賭博,孫臏就叫田忌儘管下大賭注,保證他贏。他要田忌用下等馬和別人的上等馬比賽,用上等馬對付別人的中等馬,用中等馬對付別人的下等馬。結果三局中輸一局,贏二局,終於獲取齊王的千金。此後寫“桂陵之戰”、最後寫“馬陵之戰”,孫臏在“馬陵之戰”中所顯示出來的軍事才能以及“知人之智,知己之明”的情況,已經是爐火純青了。一個在不斷進步,一個不進步,或進步甚微,那麼孰勝孰敗,其實在開戰之前就可以知道了。

  今天商家喜歡講商戰,研究商戰,研究《孫子兵法》,我們這裡對《老子》“知人之智,知己之明”的分析和事例的解讀,或許也可以給大家一點啟示吧。

  再比如說,龐涓不會處理他和孫臏的關係,如果跟孫臏聯合起來的話,那麼或許會出現另外一個成功的人生。這又使我們想起了張良,這個人值得解讀。

  我們就再來說說張良。他的人際交往處理得很好,劉邦開國的三大功臣中,韓信最後被殺了,蕭何也幾次被劉邦懷疑過,懲罰過,而張良沒有遇上這些事情。這就是歸功於他既有深邃的知人之智,又有高超的自知之明。

  他有深邃的知人之智,憑藉這一點他善於處理人際關係,善於出謀劃策,因此幫助劉邦建立了許多功業,功勞很大。

  但是他又有高超的自知之明,自己知道雖然功勞大,但不應該去和別人爭功,處處感到滿足,因此他從不居功自傲。正因為他有自知之明,所以心態很好,說:“自己憑著三寸之舌成為帝王的軍師,封得萬戶侯,這是平民所能達到的最高點了,這對於我張良來說已經很滿足了。我願意拋棄人間的事情,想隨著赤松子去漫遊。”(《史記》)於是他就學辟穀,學導引,隱居起來,完成了他一個美好的、成功的人生!

  再來說說蕭何。他是劉邦的得力助手,被劉邦看作是自己的左右手一樣重要。蕭何很會處理他和劉邦的關係,他十分了解劉邦,也瞭解自己,他是把人際關係作為學問來研究的。

  蕭何本來是沛縣的功曹掾,通曉法律,據說當地無人能比。他當然於人際關係研究得很精通了。劉邦在平民時,後來做了亭長時,蕭何曾多方保護幫助他,因為有知人之智,他看到劉邦絕非尋常之人。蕭何後來為劉邦奪取天下立下了奇功,被封為相國。

  他和韓信的人際關係處理得很有意思,中國人有句話叫:“成也蕭何,敗也蕭何。”推薦韓信,使得韓信成功的,是蕭何;最後因韓信在關中想謀反,呂后殺了韓信,也是蕭何出的計策。

  蕭何很會琢磨人際關係的變化,並在變化中把握、處理人際關係。朋友、敵人的關係也會發生變化的,要善於觀察到關係的變化。

  他自己和劉邦的關係也是這樣,在變化中調整與劉邦的關係。劉邦在外面打仗,平定陳豨的叛亂,聽到韓信被殺後,拜蕭何為相國,加封五千戶,並給了他一支特別的衛隊,由五百名士兵,還有一名都尉組成。大家來賀喜,但有一個叫召平的人不這樣,他對蕭何說:“你的禍害從此開始了。皇上在外邊吃辛受苦地打仗,你留守關中沒有危險,為什麼反而增加你的封地,還要給你配上衛隊?這是因為韓信在京城謀反,劉邦也開始懷疑你了。希望你堅決地推辭掉,不要這些,還要把全部家產捐出來作為軍費,這就會使得皇上高興,不懷疑你。”蕭何有自知之明,也瞭解劉邦是個什麼人,就聽取了建議,巧妙地調整了他和劉邦的關係。

  但是劉邦還是不放心啊,黥布造反時,劉邦一面在外邊討伐他,一面多次派人打聽蕭何在幹什麼。蕭何在幹什麼呢?他在京城忠心耿耿地把自己家產又一次捐出來做軍費,並安撫鼓勵百姓,但是有一個門客對蕭何說:“你離滅亡不遠了。你位居相國,功勞第一,還能再高嗎?你剛進關中時,就深得民心,百姓都依附你,你還這樣孜孜不倦地做事,博得了百姓更大的愛戴,皇上多次打聽你,就是害怕你的威信太大。如今你可以多買些田,用低價或賒欠的方法買田地,敗壞自己的名聲。皇上就會安心了。”蕭何又有自知之明和知人之智,從善如流,結果劉邦放心了。

  劉邦回京城時,百姓攔路告狀的人很多,告蕭何賤價強買民眾的田地、房宅,價值達幾千萬。蕭何巧妙地避開了災禍。

  不過蕭何也不是跟任何人都能相處得很好,這是很正常的,因為畢竟是人,不是“神”。比如他和曹參就處理不好,兩個人都是大功臣,但是史書上說,這兩個人彼此向來瞧不起對方。不過蕭何畢竟是大政治家蕭何,蕭何病重之時,還是向皇上推薦了曹參作自己的接班人。而曹參也畢竟是大政治家曹參,他代替蕭何做了相國,都按照蕭何的既定方針辦,政策法令全盤繼承,所以有個成語叫“蕭規曹隨”。人啊人,人們的交際就這麼複雜,玄妙得很,不研究,不琢磨自己和對方這兩個方面能行嗎?

  我們再舉一個日常生活中的例子。

  現在有不少人因為資金的缺少,便聯合起來合夥創業,有的最後很好,有的最後鬧翻了。許多經驗都表明,選擇合夥創業就要注意很多東西,除了要依法合夥,比如按照國家的企業法規定的程式運作,來保證每一個人的合法權益外,還有比如財務上務必透明,而最關鍵的可能還是認識人的問題。一是你對於合夥人一定要知道底細,特別是他的人品、素質要了解清楚,甚至要知根知底,這樣才可以選擇好的合夥人。這就是要知人。還有,雖然合夥人都成了股東,但是要明確責任分工,因為各人的才能不同,這同樣需要知人。二是還要知道自己,在這些合夥人、這些股東中自己是什麼地位、什麼才能、能幹什麼、不能幹什麼,等等。這樣你的企業辦起來,就有了很好的人際關係的基礎,而用好人是最重要的保證。

  老子的智慧教誨我們去成功地知己知彼,成功地進行人際交往。祝大家取得成功!

  第十一講老子智慧與人際交往中的定位

  今天我們來講一講,老子的又一種人際關係中的智慧,就是與他人交往中的“定位”的智慧,這個問題很重要,定位定不好,就是座標系統沒有選好,那麼怎麼不出問題呢?我在這裡講講定位中的“處下”的智慧。

  定位中的“處下”

  我們一般人的理念是高者貴者在上,低者賤者在下,老子在人際關係中講究“處下”,也就是要自己處在“下方”、“下位”、“下層”,高要以下為根基,貴以賤為根本。這是一種智慧的定位。

  為什麼呢?大家一想就知道了,因為大家已經瞭解老子的理念了,這就是老子教導人們一切遵循道而行動,而道就是處下的,所以交往中也要選擇“處下”。

  古代人群中間最高位的要算侯王了,《老子》的第39章、第42章中兩次解讀了同樣的例子,就是解釋古代侯王稱呼中的意義和智慧,就是要“處下”,從而教導我們,侯王尚且要如此,其他人當然就可想而知了。《老子》第39章說:

  故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是以侯王自謂孤、寡、不穀。此非以賤為本邪?非乎?故致數輿無輿,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這段話在各種本子裡多有不同,首先說一下其中的文字問題。其一,王弼本作“自謂”,有的本子作“自稱”。其二,王弼本作“不穀”,河上公本作“不轂”。其三,王弼本作“致數輿無輿”,有的本子“輿”字作“譽”,“輿”通“譽”。有的本子據《莊子·至樂篇》所引,作“至譽無譽”。其四,“琭琭”,是指玉的文采之貌;“珞珞”,指石頭的堅硬不美的樣子。

  這段話的意思大家理解也有不同,但大同小異,大體意思是:貴是以賤為根本的,高是以下為基礎的。因此侯王自稱為“孤”、“寡”、“不穀”。這不就是以賤為本嗎?不是嗎?所以最高的稱譽就是沒有稱譽,作為侯王最好不要表現自己,不要像玉那樣顯示它的光亮文采,寧可像石頭那樣堅實無華。

  那麼侯王為什麼要自稱“孤”、“孤家”?自稱“寡”、“寡人”?自稱“不穀”?侯王自稱為“孤”、“孤家”就表明自己是孤獨的人。自稱為“寡”、“寡人”,也表明我是孤獨者,還是一個寡德之人,也就是缺少道德的人。既然孤德、寡德,那麼就希望臣民來擁護我,支援我。我們又常從文獻上看到,楚國的王自稱為“不穀”。什麼叫“不穀”?“谷”就是善,“不穀”就是不善之人,就是才德不好的人。範應元注:“谷,善也,又百穀之名也。春秋王多稱不穀。”這也希望臣民來輔助自己。

  儘管古代的王侯許多人是做不到這一點的,但是人們在選擇這樣的稱呼時,最初的出發點就是表示,侯王“我”應該居於下位,“我”應該處下,“我”孤獨,“我”缺德,“我”能力不夠,因此希望你們大臣、百姓來幫助我,輔助我。這種“處下”,就是“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尊貴的用卑賤的作為根本,高位的用下位的作為根基。大家想,有這樣的根本,有這樣的根基,不就是根深蒂固了?那麼你的尊貴就不會倒下,你的高位就不會顛覆了。這“處下”之道不就是人際交往的一個寶?我們都知道:“水能載舟,亦能覆舟。”舟比喻為君王,水比喻為百姓;舟在上位,水在下位。如果你船上的高貴者經常想到船下面的百姓的水,認識到這是我所以能高貴、高高在上的根本、根基、基礎,常常居上思下,處尊思賤,就不會發生危險。如果忘了根本、失去了根本,那麼就危險了。

  這些王侯的稱呼都不是老子起的名稱,但是他發掘出中間的含義和智慧。試想,王侯尚且要求如此,那麼一般人可以想見,當然也更應該“處下”了。

  大家也許覺得這一理念、智慧離開我們現代人太遠了,侯王的名稱與現代人有什麼關係啊?其實不是這樣的,老子的理念與智慧還在我們的生活中,不過又是因為融化了,顯不出間隔距離,大家太熟知了,因此反而渾然不知其來源了。

  比如,當下的市場經濟中,大家都聽慣了一些套話。常聽說“消費者至上”,“顧客是上帝”等等。什麼叫“消費者至上”?什麼叫“顧客是上帝”?這不就是暗合老子的理念智慧了?在生產廠家、企業家、商家與消費者、顧客之間的關係上,你自己要“處下”。你要定位在下位層面,而要讓對方消費者、顧客處在上位層面,而且還要是“至上”層面。這就不僅在上面,而且是在最高處,就是“上帝”。

  還有啊,政府的官員、公務員都自稱是“人民的公僕”、“人民的勤務員”。什麼叫人民的“公僕”、“勤務員”?人人都懂,那就是“我”在下位,人民在上位,我的地位不是高高地居於人民的頭上做官當老爺,相反“我”是人民的僕人、奴隸、勤務員。

  老子如果聽到今人的這種理念,他一定會說:“然也,是也!”他也許會含笑地說:我的主張就是這樣的,處下!這就是道的所在,這就是應當遵循的道!

  但是,今天商家中的一些人把“消費者至上”、“顧客是上帝”只看作是一句空洞的口號。其實心裡在想,哪裡真有上帝?誰看見了上帝啦?要真有上帝的話,我自己先是上帝!因此在行動上,他們認為,自己才是上位,消費者、顧客是下位,是任人宰割的羔羊。所以有這麼多的屢屢禁止不了的偽劣產品、假冒產品,不斷冒出來害人,吃了奶粉會變成大頭娃娃,喝了工業酒精做的白酒就中毒等等,真是層出不窮啊!

  還有一些官員啊,也並不真的甘心去做人民的“公僕”、“勤務員”。有人也許心裡想,傻子才去做人民的“公僕”、“勤務員”呢!所以不就有這麼多的、絡繹不絕的、層出不窮的一批批被揪出來的貪汙、腐化、腐敗分子?老子對於這些只會冷笑一聲,他冷笑的是你們不遵守“道”,不依循“處下之道”,那麼你們當然就會受到懲罰了。這就叫自食惡果,也就是自己吞下了不“處下”的惡果了!

  我們再來說,在日常生活的交往中,面對著高高在上、指手畫腳、頤指氣使的人,都不太使人能接近他、親近他。有一些新貴,比如老闆、老總、大腕啊,只“處上”,而不能或不會“處下”,就往往較難處理人際關係。

  再比如現在有少些大學生、研究生把自己看作天之驕子,因此他們在人際關係中就缺少“處下”的理念和智慧,不肯處下、居下,一畢業出去就想工資要高,一到單位位子要好,還要別人對他重視。這怎麼能行呢?現實生活並不是他們所能意料到的,結果處處不順心。

  有一位智者說得好:比如上位的人,在人際交往中學會向對方彎下腰,蹲下來,坐下來,簡單的三個動作往往拉近了你和對方的關係,平等了彼此的定位。這樣的人善於相處,因為你“處下”了,因為你尊重對方,平等待人了,當然也贏得了別人的尊重。這也許是很可以啟發大家心智的。

  其實“處下”不是無能,“處下”是把人際關係建立在尊重的基礎上,這才能使得人際關係和諧。

  “處下”的內涵很多,有時是一種策略,我們可以看到,有些善於長跑的優秀運動員,他往往不在一開始跑在第一,而是緊緊跟在別人的後面,不露聲色,處於下位。然後在最後的關鍵時候,一下子衝到第一奪取了冠軍。還有一些善於打拳的武術家也往往不輕易打出第一拳,先處下,這是因為要觀察對方,探清虛實,摸清路子,然後再後發制人。這裡面的道道很多,大家可以琢磨琢磨的!

  我們再來講一個外國的現代事例。美國通用汽車公司的前總裁傑克·韋爾奇在他領導的20年間,採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從而能夠保持了25%的年增長率。這很不簡單!我們如果用老子的理念與智慧來分析,其中有一條就是能夠智慧地“處下”、“以下為上”。

  他通過自己的努力當上了總裁後,就主張“管理越少越好”,這有點像老子的理念。這樣他就有時間去“處下”、“為之下”,也就是他走出總裁的高高在上的辦公室,去走訪世界各地的分公司,更多時間與中層、低層的管理人員進行面對面的溝通,從中發現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而且可以及時發現人才,啟用人才。

  他的這種理念和智慧也很有趣,我想大概是從自己由“處下”到“處上”這種艱難的經歷中反思出來的。據說,他小時候口吃,結果父母考慮他的這種情況,就給他找了一個“球童”的活兒。這“球童”是幹什麼的呀?就是專門在高爾夫球場中為別人撿球的,不用開口。這種工作當然很“處下”,很底層,打高爾夫球的人當然有的是有頭有臉的人物。在這種地方工作,他難免會看到或受到那些所謂的處上的、成功人士的頤指氣使、傲慢不遜,這些深深地烙在他的心上。

  這激發了他也想做一個“處上”的成功人士,因此當他回到學校時,就發奮用功學習,後來成績優異,被通用公司錄用。當然他一進去還是“處下”,但是那種“處上”的理想在召喚他。有意思的是,他有老子說的自知之明,知道反正自己口吃,那就少說話,多幹活,結果因為成績突出,就往上升,最後當上了總裁。這也就像老子所說的:“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第64章)

  這位總裁由球童之“處下”--學習成績之“處上”--從而錄用;又由通用公司中的一般工作人員的“處下”--當上總裁的“處上”--管理理念的“處下”--獲得人生的成功。雖然他大約不一定學過老子的“處下”理念,但是他的行動軌跡是合乎“道”的,因為符合“道”這一規律,那麼自然和老子的理念也就十分密合了。這可以作為解讀老子的一個外國的例證。

  用人中的“處下”

  老子在人際關係的“處下”理念中還有一個大智慧,老子說;“善用人者為之下。”(第68章)在人際交往中,我們都知道這樣一句話:“一個籬笆三個樁,一個好漢三個幫。”你要成功,你要成就一番事業,那就還得依靠別人。你事業做得越大,你需要依靠他人的就更多,那麼你非得“善用人”。你要“善用人”,那就一定得能夠“為之下”,就是處在對方的下面,對人謙卑,否則誰願意聽你使喚?

  戰國時代燕昭王復國,接受的是一個殘破的燕國,內外交困,國勢虛弱。當時的燕國,在今天北京、天津、河北北部和遼寧西部一帶。

  燕昭王迫切希望重新振興國家,急需人才。他要用謙卑的禮節和優厚的禮物去招賢納士,於是去請教燕國的賢士郭隗,如何才能得到人才。郭隗就用“處下”的方法來開導燕昭王。郭隗講了幾個層次的情況;

  第一個層次是,能夠建立帝業的人和老師相處,這意思就是帝者能夠禮賢下士、以賢人為師。

  第二個層次是,成就王業的人與朋友相處。

  第三個層次是,成就霸業的人與臣子相處。

  第四個層次是,亡國之君與僕役相處,就是說這些亡國之君妒賢忌能,他們所信任的人只不過是一些惟命是從的僕役小人。

  這四個層次表明,越是要成就大事業的就越是要尊重賢人,善於“處下”。郭隗又進一步分析了“處下”心態、態度的幾個層次與招引人才的關係:

  第一個層次是,如果謙卑地虛心侍奉老師,向他好好學習,那麼比自己的才能強百倍的人就會來到。

  第二個層次是,如果做事情奔走在別人的前面,休息卻在他人的後面,如果最先向賢人求教,最後一個停止發問,那麼比自己才能強十倍的人就會來了。

  第三個層次是,如果見面時別人有禮貌地迎上來,自己也有禮貌地迎向前,那麼和自己才能同樣的人就會來了。

  第四個層次是,如果靠著桌子,拿著手杖,斜著眼睛指揮別人,待人不禮貌,那麼只有服雜役的僕人一類的人來了。

  第五個層次是,如果對人狂暴凶狠,打擊別人,跳躍頓足,並且發怒訓斥人,就只有刑徒和奴隸來了。

  雖然當代人對於當時那種社會文化背景已經不太熟悉,讀起來感到有些不順暢,但是如果我們今人細細地解讀其中的資訊,那麼核心的意思就是,你越是希望得到大人才,你就越是要謙虛謹慎地處在賢者、人才的下面。這裡有一種對應的關係,你的“處下”達到什麼檔次,就有什麼檔次的人才來到。

  我們大家比較熟悉《三國演義》,就再舉這裡面的例子來解讀。劉備是一個特別善於“處下”的人了。他的事業成功和他會用人很有關係,而善用人又在於他善處下,正如老子說的;“善用人者為之下。”

  我們來看一看,劉備是怎麼“處下”的。劉備的身份很高貴,屬於東漢遠支皇族的人。他是漢室宗親,中山靖王劉勝的後裔,被稱為皇叔。雖然當時的劉備已經窮得只靠編草蓆、賣草鞋勉強過日子,但是他的血統依然高貴。他這種出身很高的人,卻願意並能夠“處下”,和關羽、張飛結拜成兄弟。張飛是什麼人?是“賣酒屠豬”的。關羽地位也不高,而且是殺了人在江湖上避難的。劉備就能“處下”,三人在張飛家的桃園結義,於是找到了自己事業的基點。

  那時各地起兵鎮壓黃巾軍,劉備也召集了一批人,想幹出一番事業。劉備特別能發揮他善於“處下”的才能,不斷地在“處下”中求生存,求發展。他先投靠過公孫瓚。後來他解了徐州之圍,並投靠了徐州刺史陶謙(陶恭祖)。因為他善於處下,結果陶恭祖三讓徐州,最後劉備做了徐州牧。

  第一次,陶謙要把徐州讓給劉備,很真誠地說了三條理由:一是自己年紀大了,精力不足了;二是兩個兒子不肖,沒有才能;三是你劉備是帝室之胄,德廣才高。劉備推辭說:“此事決不敢當!”劉備堅決不肯接受。關羽說:“既然人家相讓,兄長你就權領這州事吧!”張飛說:“又不是強要他的州郡,把牌印拿來,我代你受了,不由我哥哥不肯。”可是劉備依然堅決推辭,甚至拔出寶劍,準備用自殺來表示不接受。最後劉備駐軍在小沛。

  第二次陶謙要把徐州讓給他,劉備又堅決推辭了。

  第三次陶謙病重了,臨死時堅決把徐州讓給劉備,最後劉備在群臣的要求下,又在徐州百姓哭拜在地的請求下,終於接受了管理徐州的大事。劉備在這樣的一次次“處下”中獲得了最廣泛的民心,他當徐州牧就有了深厚的基礎了。這就是他“處下”的智慧與結果。

  再說徐州是陶謙讓給劉備的,但是後來呂布又逼迫劉備把徐州讓給他,劉備一觀察形勢,自己力量太小,搞不過呂布,不吃這個眼前虧,先“處下”,先嚥下這口氣,就把徐州讓給了呂布。這是劉備的又一種“處下”。

  後來劉備又投靠了曹操,他也善於“處下”。他用“處下”的方法,與曹操交往,保全自己。他知道曹操會監視他的動向,他就一天到晚在菜圃裡種菜,讓曹操知道他是無用之輩。後來大家熟悉的“青梅煮酒論英雄”這一段,更加玄乎。青梅熟了,於是曹操邀請劉備邊嘗青梅,邊飲酒,邊談論,目的卻是考察他。曹操借天氣氣象說龍、說英雄,要劉備說出當時誰是天下真正的英雄。劉備說遍了天下的人物,像袁術、袁紹、孫策等等,就是不說曹操,也不說自己。最後曹操用手指指劉備,又指指自己,說:“方今天下,惟使君與操耳!”

  劉備千方百計想要隱瞞起來的遠大心志,自以為不為曹操所知,但是卻被曹操一言說中。這一嚇,嚇得把筷子都掉到地上了。這時正好打雷下大雨,劉備極其“善為之下”,他馬上彎腰去撿筷子,用自己歷來膽子小怕打雷來掩飾。結果是換來了曹操的冷笑,認為劉備的確是個無用之人,英雄難道還怕打雷嗎?這就瞞過了曹操。大家想想,如果劉備“處下”的功夫不修煉到家的話,那就有危險了。

  後來他又投靠袁紹、劉表,在“處下”中前進,在“處下”中積聚力量,在“處下”中百鍊成鋼。特別是劉備“三顧茅廬”得到了諸葛亮這個大人才,從此三分天下。這裡劉備為得人才而將“處下”的功夫表現得爐火純青。

  第一次,劉備去茅廬沒見到諸葛亮,張飛怎樣說的?張飛說:“既然見不到,那咱們自個兒回去算了!”劉備怎麼說?他說:“不,再等待片刻!”關羽怎麼說的?他說;“倒不如暫時先回去,再派個人來探望,不算晚。”就這麼幾句話,三個人的人際交往的“處下”理念的檔次全部反映出來了。檔次最低的是張飛,中間的是關羽,最高的是劉備。

  第二次,劉備是冒著風雪去拜訪諸葛亮的,這就好像老天在考驗他們“處下”的誠信度。果然張飛最有意見,他說:“天寒地凍,打仗尚且都停了,難道還該跑這麼遠的路來看一個沒有用的人嗎?不如回新野去避避風雪吧!”

  劉備高水平啊,他說:“我正要讓孔明看看我的殷勤的情意,如果兄弟怕冷,你就先回去吧!”他要讓孔明看到他的“處下”的誠信深度。但是沒有碰到,只是遇到了諸葛亮的弟弟諸葛均、諸葛亮的岳父黃承彥。劉備回去後,轉眼到了春天,他鄭重其事地佔卜,又齋戒了三天,又去拜訪諸葛亮了。

  第三次,劉備去臥龍崗時,關羽、張飛都很不樂意了,很有意見,攔住劉備不讓去。他們兩人認為,劉備已經去了兩次,那份禮節也太過了。諸葛亮肯定是徒有虛名,所以避開,不敢見面。他倆的理念是“毋以貴下賤,毋以眾下寡”。這就是,不要讓尊貴者處於低賤者的下面,不要將眾人處於一個人的下面。這就和老子的理念完全相反了。張飛甚至說:“不用你劉備親自去,我用一根麻繩把他捆了來。”《三國演義》水平很高,把人物一個個寫活了。

  最後劉備終於見到了諸葛亮,一番隆中對,果然讓劉備豁然開朗,眼睛一亮,看到三分天下的美妙遠景。但是當他邀請諸葛亮馬上一同前往新野時,諸葛亮沒有答應,說自己一向樂意耕鋤,不能奉承遵命。於是劉備哭起來,哭得很苦,掩面而哭,把衣衿袍袖都哭溼了。後來諸葛亮終於被再次感動而出山了。

  這些可以說明劉備真是老子所說的“善用人者為之下”了。如果大家細心體會,可以看到劉備在交友中怎樣“處下”,在斡旋中怎樣“處下”,在對付“政敵”中怎樣“處下”,在尋求人才時是怎樣“處下”,在求生存中怎樣“處下”,在發展中怎樣“處下”,這也許會給我們很多啟迪。

  我們還可以從另一個角度來解讀,“處下”有時與人們的關係太重要了。比如三個人中張飛的不能“處下”最為突出,如果按照性格決定命運的角度來看,那麼也很能啟人思考。

  張飛鎮守在閬州時,傳來關羽被東吳所害的訊息,《三國演義》中寫道,他是早晚哭泣,血溼衣襟,諸位將領用酒來勸解他。但是張飛如果醉了,怒氣更加厲害,軍隊中只要有人冒犯他,就用鞭子打人,多有被打死的。帳下有兩員末將範疆、張達來報告,掛孝伐吳所用白旗、白甲一時來不及準備,須寬限時間。但是張飛大怒,把這兩人綁在樹上,在每人背上各打五十鞭子,並用手指著他倆說:“來日俱要完備!若違了限,即殺汝二人示眾!”這兩個人一合計,“與其他殺我,不如我殺他”!於是就在這天晚上,他倆把張飛殺了。這個故事大家都知道,單是從“處下”這一角度來看,能否“處下”,確實關係重大。

  再看關羽,他也不能很好地“處下”。陸遜接任呂蒙之職位後,就用禮物書信來表示和好,關羽很驕傲,說:“孫權見識淺短,何用孺子為將也?我荊州猶泰山之安,吾復何憂?”他瞧不起人,傲氣十足,結果中了呂蒙、陸遜之計,敗走麥城。後來蜀國的學士秦宓分析關公的失敗,對劉備說過這樣的話:“關公輕賢傲士,剛而自矜,以致喪命,非天亡之也。”這話有一定的道理。這是不能“處下”帶來的又一次血的教訓。

  照例說,劉備在三人中最善於“處下”,但是在聽到關羽被害的訊息後,他控制不住自己了,急於要去討伐東吳,為關公報仇。當時趙雲很有見識,提醒他應當先滅掉魏國曹操,那麼孫權就會“自服”。劉備不聽。那個學士秦宓就出來強諫,劉備非但不聽而且要殺了他。諸葛亮聽到訊息,上表規勸不要討伐東吳,並救秦宓,說應該“納秦宓金玉之言,抑卞莊刺虎之勇,以養士卒之力,別作良圖”。但是那時劉備看了諸葛亮的表,就扔在地上,說:“朕意已決,再諫者插劍為令!”大家可以看到,已居高位的劉備沒有了先前那種能“處下”的謹慎了。結果大家知道的,火燒連營,一場慘敗,劉備不久也就去世了。這是劉備在關鍵的時候不能冷靜地“處下”,結果引出這樣慘重的教訓。

  “處下”需要修養

  確實,光有“處下”的理念是不夠的,還應該有實際行動。老子是叫你不僅在理念上,而且在實際行動中都是去“處下”。確實有“處下”的理念難,要實行“處下”很難,要達到很高的“處下”修養就更難了。

  但是有的人做得很好,我們說些近現代、當代人物的例子,也足資啟發。

  據說,林肯在參加美國十六任總統選舉時,因為沒有錢,競選時沒有坐專車,只是買票乘車。每到一站,朋友們為他準備好一輛耕田用的馬拉車。有一次,他站在車上向選民們做了這樣一番演說:有人寫信問我有多少財產,我有一位妻子和一個兒子都是無價之寶。此外還有一個辦公室,有桌子一張、椅子三把,牆腳還有大書架一個,架子上的書值得每人一讀。我本人既窮又瘦,臉蛋又很大,不會發福。我實在沒有什麼可依靠,唯一可依靠的就是你們。--這就是林肯低調的、但又真實的、能夠打動人的“處下”的競選演說。我想,如果我在場,聽到這番話,也會毫不猶豫地投上一票了。我想林肯的低調處下,大約不是在作秀,而是他的一種素質與素養的真實流露吧。

  大家可以看他後來當上總統後的情況,就能瞭解這點了。據說林肯做總統時,白宮有不同的人環繞著林肯。這些人都有兩個共同之處,就是極端的聰明與自我。他們認為自己比總統更優越。林肯不但沒有趕走他們,反倒尊重他們。林肯推崇他們的能力,徵求他們的意見,鼓勵他們奉獻智力與精力來效忠國家。結果每個人都成為贏家。-我們可以問自己,處在這樣的高位,你還能如此處下嗎?要做到像林肯那樣,確實是不太容易的,這是他不斷修養、修煉的結果。

  我們再來看一個大科學家愛因斯坦(1879-1955)。他的鄰居中有個十一、二歲的小女孩,常常到愛因斯坦家裡去。孩子母親感到奇怪,就問女兒。孩子回答說:人家都說112號住著一位非常有名的數學家,我做數學作業有困難就去請他幫忙。他很樂意幫助我。他對所有的問題都解釋得很清楚。還說有什麼困難問題,都可以去找他。

  孩子母親感到女兒的這種冒冒失失不妥,連忙去向愛因斯坦道歉。愛因斯坦說:你不用道歉,我在談話中,從這孩子身上學到的,比她從我這兒學到的還要多呢!

  這是流傳的關於愛因斯坦人格的一個細節,一個大師說他從十來歲的女孩那裡學到東西比教給女孩的要多,我們可以體會到大師“處下”的風采,大師善於學習的精神。

  其實,我想不是十來歲的女孩真能教愛因斯坦的什麼學問,而是愛因斯坦或許從孩子的敢於接近名人、敢於問、以及孩子的童心、思考問題的方法、視角等等方面得到很多的啟示。

  “處下”並不是想要“處下”就能處下的,不是的,需要一種特別的長期的修養。這裡就能看到愛因斯坦的修養。如果不信,可以再看愛因斯坦的“處下”修養。

  德國當時有人汙衊他的相對論,說這是猶太人陰謀危害世界的一個組成部分。1920年,他們在柏林音樂廳集會攻擊相對論和愛因斯坦。愛因斯坦坦然地來到會場,坐在一個包廂裡。在那些越來越荒謬的斥責聲中,人們看到他不斷地大笑,若無其事地跟大家鼓掌、喝倒彩!--每當我想到這一點,我很佩服愛因斯坦,他沒有和這些人去滔滔不絕地辯論個是非曲直,或者是怒目冷對,或者是拂袖而去,而是採用另一種不屑跟人爭、佔你們的上風,對這幫人採取另外一種“處下”的態度。愛因斯坦面對這樣的攻擊反而大笑,而且還“若無其事地跟大家鼓掌、喝倒彩”。每想到愛因斯坦這種情景,我往往會在眼前浮現出老子、莊子的形象,這時候他的態度、風骨與老子、莊子多相像啊!這種修養也就不是一般人能做出來的!

  我們再來說個例子。榮德生(1875-1952)是無錫人,是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的先驅者和開創者,是傑出的民族資本家。他是原國家副主席榮毅仁的父親。榮德生弟兄被稱為中國的“麵粉大王”、“紡織大王”。在1985年榮毅仁在回憶他的先父是怎樣教誨他“處下”的時候,說過一番話,值得今人體味。

  當時榮毅仁在大學讀書,他父親每逢寒暑假都要求他到自己的茂新麵粉廠去體驗生活,學習經營管理知識,培養事業心。榮德生還會查崗,經常打電話到廠裡,查詢兒子是否在廠裡。有時候自己還順便到廠裡來檢視。榮毅仁說:“這種經歷,使我有機會接觸工人師傅,學習管理經驗,對我以後的人生道路起了有益的作用。”大家想想,一個高層領導人,沒有“處下”的理念,沒有“處下”的經驗,沒有“處下”的智慧,沒有“處下”的修養,怎麼能勝任自己的領導工作啊!

  同樣的道理,我們的企業家、老闆、老總、幹部,沒有“處下”的理念,沒有“處下”的經驗,沒有“處下”的智慧,沒有“處下”的修養,怎麼能勝任自己的工作啊!

  再說榮德生自己就很會“處下”,否則他不能成為這樣一位傑出的大民族資本家。就舉一個簡單的例子,解放前他創辦江南大學,他能夠聘請到當時一批一流的名師,譬如文學院就有錢穆、唐君毅、牟宗三、諸祖耿等等。榮德生一方面用高薪聘請,讓這些教授來江大有高待遇,能更好地生活。榮德生的另一種智慧就是用真實的情感來溝通、用“處下”的方法來用這些教授專家。

  比如無錫市的榮巷是榮德生的老家,為什麼叫“榮巷”?就是榮家的住巷嘛!宅子很大,有樓房,他就敞開自己的家園,安頓著名學者錢穆和秦含章等住在樓上,其它房間也各有安排,整個榮府成為江南大學的教師宿舍。大家到無錫去旅遊,有處名勝叫梅園,這本來是榮家的私家花園,榮德生不僅免費給老百姓常年開放,還騰出許多地方、包括零星的小別墅建築也都由江大老師職工使用。

  錢穆在晚年曾經這樣回憶榮德生:“餘居樓上,樓下乃大學老校主德生夫婦所居。每週六下午晡後,德生夫婦由城來。晚餐後,必上樓暢談,或由余下樓,每談必兩小時左右。星期日午後,德生夫婦即去城,如是以為常。”這是“校主”對教師的“處下”。錢穆還說:“餘私窺其個人生活,如飲膳,如衣著,如居住,皆節儉有如寒素。餘又曾至其城中住宅,寬敞勝於鄉間,然其樸質無華,傭僕蕭然,亦無富家氣派。其日常談吐誠懇忠實,絕不染絲毫交際應酬場中聲口,更不效為知識分子作假斯文態,乃儼然若一不識字不讀書人,語語皆直吐胸臆,如見肺腑。蓋其人生觀如是,其言行踐履亦如是。豈不可敬!而中國文化傳統之深值研討,亦由此可見矣。”(《榮德生文集》)

  這種“處下”的做法和智慧也影響到後代,比如榮毅仁原來還做過江南大學校務委員會主任委員。他在開學之初,照例要在上海家裡設家宴,邀請招待江大各院院長和各系系主任及專任名教授等,表達慰勞之忱,並聯絡感情。他還邀大家自由發言,有什麼就可以提出來,不用拘束,交流個人設想,聽取多方建議,這對辦好學校很有關係。

  我也聯想到,今天高校的領導常說,要用感情留住人。各企業、事業、科研單位也常說要靠事業留人、靠感情留人,也許老子的“處下”是一個好方法,而榮德生家族的做法也是值得我們好好借鑑的

相關推薦

老子智慧人際交往

這一講,我們來談談在人際交往中首先有一個“識人”的問題,中國的老百姓以前有這樣的諺語:“不識字好吃飯,不識人沒飯吃。”你看識人多重要!有的企業家還有這樣的話:“用人不當,有業等於無業。”你看問題多嚴重啊,不識人用錯人把事業都毀掉了!因此“識人”在人際關係中是一個多麼重要的問題。那麼老子能給我們現代人帶來什麼智

視覺SLAM學習筆記——--李群李代數

4.1李群與李代數基礎   旋轉矩陣和變換矩陣對加法是不封閉的。換句話說,對於任意兩個旋轉矩陣R1, R2,按照矩陣加法的定義,和不再是一個旋轉矩陣。   SO(3) 和 SE(3)對乘法是封閉的。兩個旋轉矩陣相乘,表示做了兩次旋轉。對於這種只有一個運算的集合,我們稱之為群。   4.1.1 群   

2018智慧樹 知到 公共關係人際交往能力 智慧樹章節測試期末答案

公共關係與人際交往能力智慧樹測試答案全部更新 1 【單選題】(20分) 公共關係學的學科性質是(A ) A. 綜合應用型學科 B. 社會學學科 C. 管理學學科 D. 傳播學學科 2 【單選題】(20分) “公共關係是90%靠自己做得好,10%靠說(宣傳)得好”,這種觀點出自公共關係定義的哪

演算法設計優化程式設計 Subway

Subway Problem Description jiefangxuanyan and yiyi cat are universally acknowledged model couples(配偶). Once jiefangxuanyan has

Git應用詳解:Git子庫:submodulesubtree.md

前言 前情提要:Git應用詳解第九講:Git cherry-pick與Git rebase 一箇中大型專案往往會依賴幾個模組,git提供了子庫的概念。可以將這些子模組存放在不同的倉庫中,通過submodule或subtree實現倉庫的巢狀。本講為Git應用詳解的倒數第二講,勝利離我們不遠了! 一、su

Git應用詳解:Git子庫:submodulesubtree

前言 前情提要:Git應用詳解第九講:Git cherry-pick與Git rebase 一箇中大型專案往往會依賴幾個模組,git提供了子庫的概念。可以將這些子模組存放在不同的倉庫中,通過submodule或subtree實現倉庫的巢狀。本講為Git應用詳解的倒數第二講,勝利離我們不遠了! 一、su

2章2運算符表達式

com pri color right auto pre lock .com play main() { printf("%d,%d\n",3+2,3-2); printf("%d,%d,%f\n",3*2,3/2,3.0/2); printf

3章1算法流程圖

blog images 技術 bsp mage -1 ima right mar 第3章第1講算法與流程圖

[知了堂學習筆記]_純JS制作《飛機大戰》遊戲_1(實現思路遊戲界面的實現)

hid width 解決 -1 出現 span port webkit rom 整體效果展示: 一、實現思路 如圖,這是我完成該項目的一個邏輯圖,也是一個功能模塊完成的順序圖。 遊戲界面的完成 英雄飛機對象實現,在實現發射子彈方法過程中,又引出了子彈對象並實現。

16匯編完結Call變為函數以及指令的最後講解

循環 image 直接 註意 style 等待 開始 選址 協處理器 16匯編完結Call變為函數以及指令的最後講解 學了10天的16位匯編,這一講就結束了,這裏總結一下昨天的LOOP指令的缺陷,因為lOOP指令的缺陷,所以我們都改為下面的匯編代碼

學習筆記-小甲魚Python3學習:一個打了激素的數組

浮點型 pac 請問 for += append() 分隔 筆記 3.1 創建列表創建一個普通列表number = [1,2,3,4,6]創建一個混合列表mix= [1,3.14,'abc','張三',[5,6,7]]創建一個空列表empty

python學習天,名稱空間作用域,函數的嵌套,global 和 nonlocal

需要 oba span pen global -- python 清空 臨時空間 名稱空間:   內置名稱空間: 在打開pytharm是加載   全局名稱空間: 在運行py文件是加載   局部名稱空間(臨時名稱空間) :在py文件中調用時加載 def func(): ---

C++筆記 五課 類封裝的概念---狄泰學院

如果在閱讀過程中發現有錯誤,望評論指正,希望大家一起學習,一起進步。 學習C++編譯環境:Linux 第十五課 類與封裝的概念 1.類的組合 電腦一般而言是由CPU,記憶體,主機板,鍵盤和硬碟等部件組合而成。 思考 1.學習電腦組裝需要多少時間?幾個月 2.學習電腦組裝是否

:10.spring對事物的支援-程式設計式事務管理

轉賬業務 1,複製spring403-03 改名spring403:建立表結構,資料庫的引擎一定是InnoDB Create Table CREATE TABLE `t_account` (   

機器學習一篇——智慧進化

智慧進化(Evolving Intelligence) 構造樹狀程式 from random import random, randint, choice from copy import deepcopy from math import log class fwrapper:

【Linux C/C++】 09 HTTP協議瀏覽器顯示網頁

   實現多執行緒檔案傳輸之後,就可以嘗試去實現瀏覽器顯示自定義網頁       因為瀏覽器訪問伺服器端的網頁是根據HTTP/HTTPS協議的         這需要先去了解HTTP/HT

CTF-web 部分 webshell基礎免殺

一、什麼是webshell (1)webshell簡介         webshell,顧名思義:web指的是在web伺服器上,而shell是用指令碼語言編寫的指令碼程式,webshell就是就是web的一個管理工具,可以對web

二節----備份恢復

12.1  備份         語法:SAVE         備份的資料庫在 redis 安裝目錄中建立dump.rdb檔案。 SAVE 12.2 

《數字影象處理》4——線性運算空間影象增強

雖然寫這個部落格主要目的是為了給我自己做一個思路記憶錄,但是如果你恰好點了進來,那麼先對你說一聲歡迎。我並不是什麼大觸,只是一個菜菜的學生,如果您發現了什麼錯誤或者您對於某些地方有更好的意見,非常歡迎您的斧正! 目錄 4.1線性系統 ❶性質 ❷線性移不變系統(時不變系統) 4.2

MIT 線性代數導論 第二:特徵值特徵向量

敲黑板,敲黑板 。特徵向量與特徵值在很多地方都有應用,這一將開始講這一部分的內容,也是線性代數裡面很重要的一部分知識了。 這一講的主要內容: 特徵值、特徵向量的概念 特徵值與特徵向量的計算方法 特徵向量、特徵值的概念 對於矩陣 AAA 和向量 xxx , 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