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雷軍失勢小米痛哭_小米總喜歡花小錢辦大事,然後就總是辦不好事

雷軍失勢小米痛哭_小米總喜歡花小錢辦大事,然後就總是辦不好事

雷軍失態了。“生死看淡,不服就幹”這種發到快手都會被刪的內容,居然大咧出現在了紅米釋出會的PPT上。

 

而雷軍喊打喊殺,表面上是把盧偉冰扶上馬送一程;更深層的原因,是在銷量疲軟、股價跳水的大背景下,做話題營銷和替支持者發洩的一石兩鳥。

 

如果釋出會上喊口號放狠話管用,錘子的銷量早就超過小米了。雖然本人離開手機行業多年,這幾年與小米的內外部人士接觸下來,還是可以還原一下小米失勢的深層次原因,以及為小米可能的扭轉乾坤,探討些解決方案。

 

花小錢辦大事的基因

 

知乎問題“對於高階旗艦手機,小米是做不出還是不想做?”下,某高票答案裡有句評價,實在是說到了點子上:“小米總喜歡花小錢辦大事,然後就總是辦不好事。”這種思路自上而下根植在骨子裡,所以也就有了我們看到的小米做出的那些奇奇怪怪的事。

 

在米1時代,初創的小米資金有限,雷軍又不撥款,黎萬強咬著牙在微博上打了幾場堪稱經典的營銷戰,但小米的形象也從此譭譽參半。

 

洗腦式過度營銷,宣傳策略浮誇,是小米給圍觀群眾形成的第一印象。後來的主機板鍊金、轟動整節車廂、奧氏體不鏽鋼之類鬧劇,都是這套營銷思路貫徹的結果。究其原因,透過誇張甚至離奇的事件,達到高性價比的傳播,哪怕落得譭譽參半,畢竟罵名也是名。

 

可是小米受益於此而沉溺於斯,並沒因為做大做強而及時升級營銷與產品定位。時至今日產品還在談價效比也就算了,在營銷環節公開攻擊競品,本質上仍是以引發高性價比的爭議傳播為動力。有趣的是,攻擊競品這一行業痼疾,正是雷軍在米1釋出時開始使用的。同為1969年生人,生日比雷軍大13天的張小龍,同樣在知天命之年的公開演講,兩人的格局實屬兩個極端。

 

在這樣的思路指導下做產品和研發,便出現了更大的連鎖反應。

 

鬱悶的供應商

 

小米的某前供應商給我講了件事:幾年前,小米開始起量,其採購與供應商開會砍價。做買賣砍價是正常的,並且電子類器件會有季度的例行降價,在小米當時的出貨量預期下,新的價格基本談定了。小米的採購突然冒出這麼一句話:你們之前供的料,多賺我們錢了,要按照新的價格把差價作為採購折讓(即衝抵貨款)。

 

供應商從沒見過這種騷操作,會後當即決定不再與小米合作。多大量也不玩了。

 

小米的使用者有這麼一類人,對手機的主配置引數如數家珍,對跑分成績如痴如醉,到處嘲笑其他品牌的使用者交了智商稅,就小米是極致價效比、業界良心。

 

少年啊,你可知道手機裡除了CPU和記憶體,還有多少器件會影響使用體驗和穩定性嗎?

 

為了極致的價效比,為了壓低成本,在核心器件之外的物料選型上,自然是能省則省。以射頻功率放大器為例,假設有兩家供應商的物料,價格差百分之二十,效能差百分之五十,你覺得小米會選哪個?電子器件差幾釐錢的都要去摳,那麼對於LCD模組這種不同供應商之間差幾美金甚至十幾美金的物料,你覺得小米會選哪個?

 

並且,對低成本的追求,倒逼供應商不斷壓低利潤,最後變成了陪跑賺吆喝。另一家電子器件供應商笑稱,跟小米做生意賺不到錢,光賺氣了。

 

於是這些極致價效比的物料設計在一起,經過極致價效比的代工廠組裝測試,到了追求極致價效比的使用者手中,出現諸如訊號差、故障率高的問題,也就不奇怪了。

 

你也許會覺得,供應商的死活關消費者什麼事?我的回答是,你知道小米為什麼老缺貨嗎?只是因為賣的太好嗎?

 

手機產業鏈的複雜之處在於,麻雀雖小五臟俱全,配套供應商有上百類上千家企業。野蠻壓價傷害的,實際上是整個產業。小米使用者中可能有一部分很不屑蘋果,但中國手機產業能崛起,靠的就是給蘋果做配套所培養起來的研發和工程能力。而小米在前幾年發展過程中,是在過度消耗這些行業能力,甚至有舀完飯把鍋砸了的嫌疑。小米缺乏對行業基本的尊重,是以破壞者而不是建設者的姿態出現的。

 

而這種研發和產品思路對小米的發展,也是重大的隱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