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只想多吃,而不考慮能吃掉多少——如何恰到好處的按需進度規劃?

只想多吃,而不考慮能吃掉多少——如何恰到好處的按需進度規劃?

在豪華的自助餐廳,西裝革履、衣冠楚楚的一行人正歡暢地享用美食,觥籌交錯。滿桌珍饈,中式、西式、日式。吃興正酣,無奈開會的時間到了,大家不得不欠座離席。

誰料,服務員一步上前,對著一席人說:“您當前剩餘的食物過多,為了杜絕浪費,按照餐廳的規定,需要向您罰款。

您是否經歷過類似尷尬場景? 美食多得無法在規定時間內享用完。如果以時間為標準,只好浪費美食,還要支付罰金;如果以美食的量為標準,只好犧牲時間,慢慢消化。進退兩難,真尷尬!

之所以出現這種尷尬,是因為僅憑主觀意願(想盡量多吃)安排工作(進食),而沒有考慮交付能力(能吃掉多少食物)。

為了防止安排專案進度計劃時也犯類似錯誤,《PMBOK®指南》第6版在專案進度管理知識領域的“發展趨勢和新興實踐”部分,提出“按需進度規劃”的新做法,意指根據團隊的交付能力限制正在開展的工作,防止超過能力限制承接任務。

按需進度規劃

按需進度規劃的理論基礎是制約理論和拉動式進度規劃。

制約理論要求:

1、找出制約因素,如木桶的最短板;

2、充分利用制約因素, 如把水加高至最短板處;

3、調整制約因素,使其不再是制約因素,或者調整非制約因素,使其適應制約因素,如加長最短板或縮短其他板。

拉動式進度規劃是精益生產中的基本概念

以汽車生產為例,後一作業根據擬組裝的汽車數量,要求前一作業製造正好符合需求的輪胎,既不多也不少。如果前一作業的生產能力不符合需求,就要運用制約理論對該作業或其他作業進行調整。結合制約理論來應用拉動式進度規劃,既不會過度接受任務,又不會出現浪費(多做不必要的任務)。

將制約理論與拉動式進度規劃結合,可避免浪費,實現精益。

具體步驟可參考:

首先,用看板列出終端需求數量;

然後,確定每道工序能夠生產的零配件數量;接著,識別生產能力最小的工序(制約因素);

最後,平衡整個生產流程各工序的能力,

例如調減其他工序的生產能力,使之適應能力最小的工序,或調增能力最小工序的生產能力,使之不再是制約因素。

平衡負荷

拉動式進度規劃的理論基礎是拉動式生產。

拉動式生產(Pull Production)與推動式生產(Push Production),既有明顯不同,又有一定聯絡。

傳統的生產系統一般為推動式生產。

它通過預測市場需求,排定生產計劃,每道工序依計劃生產,追求儘快完成,不管下一道工序是否需要。它一般不會隨實際需求變化調整計劃。

例如,在汽車生產廠,月初制定生產計劃。因座椅生產工藝簡單,生產部門提前半個月完成當月產量。發動機生產部門卻因工序複雜,須用一整月才完成生產計劃。想象一下後半月整機裝配線的情景:車間堆滿了未裝配的座椅。

推動式生產的缺點是,前道工序可能生產超過後道工序吸納能力的零部件;或者,按生產計劃“推” 給某道工序的產量可能小於其生產能力。這兩種情況都會造成浪費。

拉動式生產是指在整個生產流程中,後道工序用看板拉動前道工序生產所需數量的零部件,防止其產量過多。

例如,在汽車生產中,最後一道工序是整車組裝。假設需要組裝100輛汽車。後道工序把需要400個車輪的資訊寫在看板上,以便前道工序據此生產。如果前道工序只有320個車輪的生產能力, 那麼它就成了制約因素。如果要保持原有的生產計劃,就必須提高前道工序的生產能力。如果無法提高,應通知後道工序調整組裝計劃。

源於日本豐田公司的精益生產理論,將推動式生產與拉動式生產有機結合

首先,通過物料需求規劃預測市場毛需求;

然後,把毛需求作為計算看板需求的初始依據,從最後一道工序向前逐一計算產量。在拉動式生產中,每道工序只生產後一道工序實際需要的。

從巨集觀視角看,拉動式生產的典型應用是平衡生產線的生產負荷。

比如,一條生產線上有多道工序,每道工序都有輸出。如果某道工序的產量輸出成為瓶頸,那麼其他工序的輸出產量須根據制約點平衡,進而平衡整條生產線的生產負荷。

最合理的計劃

將推動式生產應用於專案進度規劃,即推動式進度規劃。這種進度規劃是預測性的。

它從工作分解結構,分解出專案必須開展的活動,再從前向後推算應於何時開展哪些活動。它的侷限在於,未充分考慮團隊的交付能力,容易出現任務堆積、工作量不飽和,或推算的完工日期嚴重落後於客戶要求。傳統的關鍵路徑法就是推動式進度規劃的典型例子。

拉動式進度規劃是對拉動式生產原理的應用,屬倒排進度計劃的一種方法,即先確定專案的完工日期或某階段里程碑的實現日期,再由專案團隊在看板上列出需在每個階段或每天完成的全部任務。

為了更準確地估算每個任務的工作量,通常把這些任務劃分成類似的規模和範圍,例如基本相同的人工小時數。接著,根據看板上所需完成的全部任務編制進度計劃。

如果專案團隊的交付能力不足以完成某階段或某天的全部任務,即形成制約因素,應按前述制約理論解決;

如果交付能力超出,應利用富餘時間提前處理部分後續任務,防止交付能力浪費,防止後續的交付能力成為制約因素。

拉動式進度規劃和制約理論的有機結合,就是按需進度規劃。

按需進度規劃既能克服推動式規劃的缺點,也可與後者聯合使用。

通常,可先用推動式進度規劃方法編制初始專案進度計劃,計算專案完工日期;

再綜合考慮客戶要求或相關情況,確定多個可能的完工日期,據此用按需進度規劃方法編制專案進度計劃;

最後,選定最合理的、恰到好處的進度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