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華為不碰的資料,被浪潮視為優勢,全球五朵雲之爭誰更有機會勝出?

華為不碰的資料,被浪潮視為優勢,全球五朵雲之爭誰更有機會勝出?

640?wx_fmt=gif

文章經授權轉載自AI商業(ID:AI-bussiness)

3月31日,浪潮在2018財年大會上釋出了雲端計算戰略3.0,強調圍繞雲中心、雲服務、大資料、智慧城市、智慧企業、雲生態六大方向,拓展三大生態圈,持續鞏固中國領先的雲端計算、大資料服務商地位,成為世界一流的平臺生態型企業。

早在2010年浪潮就提出了雲端計算戰略1.0,率先由傳統的IT產品方案提供商向雲端計算、大資料運營服務商轉型;2014年,浪潮進一步明確提出了“雲中心、雲服務、大資料、雲夥伴”的雲端計算戰略2.0。而此次雲端計算戰略3.0的提出,是浪潮又一次全新的戰略升級。浪潮還在新戰略之上提出了幾個具體目標,其中前兩個目標是五年內實現伺服器全球第一、雲服務全球前五。 

640?wx_fmt=jpeg

伺服器是浪潮的發家業務,也是最優勢業務之一。據Gartner近期公佈的2017年全球X86伺服器市場資料,浪潮伺服器穩居中國市場第一,全球市場前三,增速全球第一,排在浪潮伺服器前面的只有戴爾和HPE,都處於增長下滑的態勢;而對於雲服務,雖然浪潮很早就開始,但是從全球範圍看,浪潮雲要比拼對手很多,而且都是實力強悍的重量級對手:亞馬遜AWS、微軟Azure、谷歌雲、阿里雲、騰訊雲,還有去年3月份宣佈強勢進入公有云的華為。

在去年9月的華為全聯接大會上,華為輪值CEO郭平表示,未來全球將集中到“五朵雲”,而華為將成為“五朵雲”之一。 浪潮雲也要成為五朵雲之一,底氣何在?這次戰略升級的背景是什麼?

強化全棧雲端計算能力,深度演繹“上雲三部曲”

從浪潮的雲計算髮展軌跡看,從雲端計算1.0、2.0到現在的3.0,是以“雲端計算”為核心進行的戰略擴張,在提升從計算、雲服務、基於雲服務之上服務的全棧雲端計算能力。

“雲中心”是戰略方向之首,這是因為浪潮擁有全球領先的伺服器業務,而伺服器是建設雲基礎設施——雲資料中心的關鍵設施,是雲端計算不能缺少的計算力。伺服器也是浪潮轉型雲端計算的基礎。

目前,浪潮的伺服器、儲存等雲端計算產品和平臺,不僅支撐了浪潮自身在北京、濟南、上海、重慶、昆明5大核心雲資料中心和34個地市雲資料中心,還成為眾多網際網路企業雲資料中心的主要計算平臺。目前在全球市值最高的10家網際網路科技企業中有5家的雲端計算資料中心,執行著浪潮的雲伺服器。浪潮實現領漲全球伺服器市場,離不來對雲端計算資料中心市場的開拓。

按照浪潮的規劃,未來將繼續以雲伺服器為核心,發揮雲資料中心全線產品及解決方案的優勢,繼續聚焦智慧計算,構建全球領先、安全可靠的雲資料中心平臺,力爭五年內實現伺服器全球NO.1的目標。

如果說“雲中心”是雲端計算的基礎設施,“雲服務”則是基於“雲中心”之上的服務。浪潮2012年開始建設雲端計算中心,2015年釋出雲服務戰略,把雲服務部門獨立成為一個BG。可事實上,人們一提起浪潮雲首先會想到“政務雲”,作為第一家提出“政務雲”概念的廠商,浪潮多年保持中國政務雲第一品牌。隨著傳統行業企業上雲步伐的加快,浪潮也開始從政務雲向企業雲服務擴張。

640?wx_fmt=jpeg

去年8月浪潮雲正式釋出“無處不在的計算”的全新戰略,宣佈全面進軍企業雲市場。此前,雖然浪潮一直為大中型企業提供私有云和混合雲服務,但以前並不是以主戰略推動。同時,首次提出“出海計劃”。當時,浪潮雲提出:未來五年內,成為全球領先的雲服務商。而最新升級的雲端計算戰略,目標更加明確:力爭在2022年雲服務挺進全球前五。

在浪潮看來,業務上雲不是目的,上雲後的資料整合和應用創新才是數字化轉型的根本。無論是政務雲作為政府甚至整個城市執行的核心,還是企業上雲帶動企業服務的創新,都將帶動無限商機。而浪潮新戰略中的“大資料、智慧城市、智慧企業”方向就是基於雲服務之上的資料服務、智慧城市和智慧企業市場的開拓與深耕。

浪潮根據為政府和企業上雲的經驗提出了“上雲三部曲”:“業務上雲—資料整合—應用創新”,將雲端計算業務分割為三個步驟,形成整個的從雲到資料、到服務,三位一體。

業務上雲後,浪潮還可以基於“雲+數”的優勢,為政府和企業提供大資料運營服務。以愛城市網APP為例,這是浪潮整合政府服務資源和資料資源,構建的一體化、全天候的智慧城市公眾服務平臺,目前已在濟南、哈爾濱、石家莊、烏海、濱州正式運營,30餘個城市站點上線,使用者可隨時隨地用手機辦理所需業務。去年12月初,浪潮還發布了工業網際網路M81,並提出了“企業大腦”理念,致力於“智慧企業”落地。 

綜上可見,浪潮不但要做領先的計算平臺運營商、雲服務平臺運營商,還要基於雲服務平臺,成為領先的大資料運營商、智慧城市運營商和智慧企業(工業網際網路)運營商,打造面向政府和企業提供一站式的IaaS、PaaS、DaaS、政府Service、企業Service的能力。

比拼重量級對手,浪潮很有底氣

雲端計算已成為BAT等網際網路廠商及浪潮、華為等ICT廠商爭相奪取的市場。如果說雲端計算的上半場,屬於網際網路廠商的公有云和ICT廠商的私有云階段。那麼,現在雲端計算進入下半場,政府和行業企業成為上雲的主力,BAT等網際網路廠商越來越多地蠶食企業級市場,浪潮、華為等都按耐不住,發力公有云,提供全面的雲服務。ICT廠商和網際網路廠商在雲端計算市場上開始正面硬碰硬的爭奪。

640?wx_fmt=jpeg

 來源:賽迪顧問

以BAT為代表的網際網路巨頭,它們把自身“上網”“上雲”經驗融入客戶雲服務拓展中,在雲端計算市場發展的上半場,獲得了領先優勢。如阿里在電商雲和金融雲更具優勢,騰訊雲在遊戲雲、視訊雲等多個領域具有領先地位。

而隨著雲端計算進入行業企業市場的下半場,浪潮和華為在這個市場上擁有較深的積累和品牌影響力,更具有優勢和拓展潛力。以浪潮為例:浪潮企業級產品線豐富,擁有伺服器、雲ERP、行業軟體等行業領先產品,是國內為數不多的具有提供雲軟硬一體化解決方案實力的企業。

浪潮在企業級市場耕耘三十多年,擁有眾多的政務和行業企業客戶。而目前向公有云遷移的主要是網際網路和中小企業,大型行業企業採用公有云服務的較少,一旦這些大型行業企業採用公有云,浪潮這樣從傳統IT企業轉型做雲服務的廠家的優勢就可能突顯出來。

比如,國內的很多大型企業和跨國的企業需要定製的、個性化的“面對面”服務,而阿里、AWS等提供的靜默式下單服務,可能就不符合行業企業市場需求了。企業級客戶上雲時,面臨的最大挑戰是業務的複雜性,這是任何一個創新的網際網路企業和小微企業無法比擬的。所以,面向企業級使用者上雲時,需要大量的面對面服務,在幫助使用者解決業務上雲問題過程中,雲服務商的價值得到實現。

以浪潮幫助教育出版社上云為例。第一個階段是試點業務上雲,試點業務是入口網站,年度投入雲服務5萬元;第二階段是浪潮與合作伙伴一起疏理業務,挖掘了潛在業務上雲以後,客戶年度投入50萬元,而到了第三個階段是實現了教育出版社全面業務上雲,進入了混合雲狀態,包括視訊教學等核心業務都搬到了浪潮雲上,年度雲服務費變成了500萬元。

對企業客戶來說,解決了使用者上雲僅是第一步,購買了雲服務之後,能否幫助做好業務梳理是使用者最看重的。在這過程中,浪潮把熟悉企業客戶的優勢發揮出來。

現在阿里、騰訊都在向政府及行業企業雲市場積極拓展,但是需要一個探路培育的過程,而這個過程恰恰是浪潮這樣具有企業級市場優勢的企業應該抓住的“空檔期”。浪潮此時升級雲戰略,正是為了發揮自己的熟悉企業市場優勢,進而實現成功搶位。

而相比同為ICT陣營的華為,浪潮在以伺服器為核心的計算平臺、政務雲、大資料、雲ERP等方面更具有領先優勢。與華為進入公有云市場提出的“上不做應用,下不碰資料”市場策略不同的是,浪潮的競爭策略卻是強化全棧服務能力。

640?wx_fmt=jpeg

無論是政府還是企業,對雲端計算的競爭趨勢是需求上移,從基礎雲服務IaaS延伸到PaaS、SaaS、應用創新等多層次服務邁進。而浪潮的提出雲端計算3.0戰略,強化全棧雲服務能力,可謂順應競爭的需要。

實際上,大資料是也是當下BAT等網際網路公司最看重的資源,通過大資料提供企業服務。比如騰訊雲推出了“數智方略”,阿里雲則推出了數加平臺提供大資料服務。而浪潮在為政務和行業企業提供大資料服務方面更具有領先優勢,相比單純提供資源或平臺的廠商在市場搶佔方面更易獲勝。 

構建“平臺+生態”, 發力國內、國際兩個市場

浪潮清楚,要做世界一流的平臺生態型企業,只有一手構建平臺,一手做大“朋友圈”,才能把雲端計算生意做大、做強。這不僅是浪潮的做法,也是阿里、騰訊、華為等雲端計算玩家不斷加強的。

據IDC預測,到2020年,超過70%的雲服務提供商的收入來自渠道、合作伙伴和代理商。雲端計算的競爭,已經不僅僅是技術與市場的競爭,而是生態與生態的競爭。

在2018新財年,浪潮提出以“開放、協同、共贏”的理念,重點拓展三大生態圈。浪潮希望基於三大生態圈,與合作伙伴一同實現價值鏈升級和資料新生態的繁榮發展。一是圍繞雲資料中心平臺,聯合上下游企業構建“開放、融合”的計算生態;二是依託浪潮雲服務平臺,建立雲應用商城,聚集政府、行業、企業應用開發者,不斷豐富和完善雲市場生態圈;三是吸引更多的元件及工具提供企業,完善浪潮PaaS平臺,培育雲平臺生態圈。

面向行業市場,完善針對各行業的生態圈更加重要。因為雲要落地行業,就必須根據行業的特點來進行部署,而生態圈的完善度直接決定了客戶對其的接受度。這也是各路玩家紛紛做大生態佈局的另一個原因。

可以預見,隨著各路雲端計算玩家從四面八方聚集到行業市場,平臺和生態圈建設必將成為決勝市場的重要因素,浪潮的戰略佈局“三大生態圈”正是基於此。

業界很多人可能不瞭解浪潮的國際化,實際上,浪潮國際化早已低調潛行,而且,與聯想等企業選擇併購方式不同,浪潮選擇了與國際巨頭合資的模式推進。

2017年9月,浪潮與IBM成立合資公司,開發推廣開放的Power伺服器,重點在“一帶一路”市場,以浪潮品牌推廣。此外,浪潮與思科、愛立信、迪堡多富、LG的合資合作進一步深化,業務已推廣至全球113個國家和地區。通過與這些國際巨頭聯手,浪潮向國際市場輸出了中國成熟的資訊化技術與發展經驗、理念,讓資訊化的“中國方案”變成“世界方案”。

2017年11月,浪潮還作為發起方,攜手思科、IBM、迪堡多富、愛立信4家全球科技巨頭成立一帶一路數字化經濟戰略聯盟,整合世界一流的產品、技術和解決方案,服務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積極參與數字絲綢之路的構建。

新財年,浪潮計劃繼續基於國內雲端計算落地的成功經驗,強化全球化的諮詢、規劃、方案、交付、運維能力,重點突破美國、歐洲和日本等發達國家市場;同時跟隨國家走出去的步伐,依託一帶一路數字化經濟戰略聯盟,聚焦拉美、非洲、東南亞及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輸出浪潮的雲端計算、大資料技術和成功模式,挖掘“一帶一路”商機。

瞄準國內、國際兩個市場,這也是浪潮未來5年內伺服器衝擊全球第一、雲服務挺進全球前五的一大戰略保障。

END

640?wx_fmt=jpe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