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商業模式】:網頁,百度,阿里,騰訊的商業模式

【商業模式】:網頁,百度,阿里,騰訊的商業模式

網際網路是由一些使用公用語言互相通訊的計算機連線而成的網路,即廣域網、區域網及單機按照一定的通訊協議組成的國際計算機網路,現在網際網路商業模式有哪些?

  網際網路商業模式1、網易:我什麼都有

  網易今天已經牢牢佔據了中國幾大綜合門戶中的一把交椅。無論從哪方面來說,丁磊和他的網易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綜合門戶今天聽起來是一個巨大的概念,對於網際網路創業者們來說卻是一個恐怖的概念,因為它已經遙不可及。

  綜合門戶的意思就是“我什麼都有”,放到現在看,這確實已經算不上什麼創意。但在丁磊先生創業的那個時代,網際網路完全還處在草根階段。無論什麼東西對於網民來講,都是新奇的,一個大、多、快、全的資訊網站無疑就是廣大網民的最愛。所以網易能在短時間能抓住大量的使用者,這也是它日後成功的基礎。

  有人在分析網站黏度的時候,在講到技術黏度的時候說網易是典型的技術黏度,這種黏度型別的特點是全靠技術實現,誰的內容多、及時、快速,就能拉來大批使用者。如果出現一個技術更強的網站使資訊更快更準更多,就馬上把它比下去了。這是有道理的,華軍訊雷案就是個典型。但放在網易身上,我看不一定。

  我們不能忽略了網民的感情問題,中國的網民幾乎是和網易一同長大的,一同經歷了興衰苦樂。那是一種說不出的情感和依附度。前段時間我聽見兩個朋友辯論,小李是網易的忠實使用者,小王是另外一個網站的粉絲。小王就老說網易不好,勸小李去他喜歡的網站看看。小李很不高興,但口才不好。最後惹急了,小李說:“老子就是喜歡網易!”小王愕然。

  建議:不要再想著去搞什麼綜合門戶,再造網易,難度有點大。

  網際網路商業模式2、百度:培養使用者的上網習慣

  你今天“搜”了嗎?你今天“百度”了嗎?

  “搜商”正變成一個越來越流行的詞眼,“百度”也被人們當成動詞來使用。如果你遇到一個難題,請問你第一步做什麼?如果有上網條件卻首先去查字典,問旁人的話,就說明一個問題:你搜商還沒形成。還不能說你搜商低,因為搜商低是說你知道第一件事是去搜但不知道怎麼搜。當然如果你問別人,別人或許或這樣回答你:“你百度一下不就知道了嗎?”

  可見百度對我們的生活影響有多大。

  搜尋,對於商家而言,就是把他們的商品最快最直接的呈現給了有需求的客戶。而對於我們來說,就是為我們提供了一條最快最直接獲得資訊、答案的渠道。它把全社會全網路的資源集中起來給每一個人使用。

  這是它的優勢,但它成功的原因在於:培養了網民的一個網路使用習慣——搜尋。準確的說是培養了廣大網民使用百度進行搜尋的習慣。當百度搜索成為網民上網時的一種必須,一種習慣的時候,百度想不成功都難。

  為什麼其他搜尋引擎做不過百度呢?是因為技術不好?應該不是,雅虎、google、愛問、搜狗等搜尋引擎都是不錯的,甚至都有他們獨到優越之處。我想就在於網民的搜尋習慣不是它們培養起來的,或者說網民養成的不是使用它們進行搜尋的習慣。例如陳沛先生和他領導的中搜,據說技術是領先於百度的,風投的錢也花了幾個億了,但為什麼搞來搞去就是搞不起來?因為大家不習慣於使用它。

  此前我一個做雜誌的朋友對中搜很是上心,對它們進行了大量的報道並預言以後中國的搜尋市場是中搜的天下。這使我專門去嘗試使用了一下中搜和它的1g.老實講,我不喜歡,也沒看出來它比百度好多少。中搜ig到還可以,但使用起來太麻煩。用搜索的目的就是快速獲得答案,如果操作太複雜,就違背了本意了。說白了,就是我習慣了使用百度,中搜提供的價值遠遠沒有達到我放棄使用百度的遷移成本。

  前幾天我和朋友去吃火鍋,正趕上店家做活動,就是猜謎語中獎。朋友們拿著服務小姐給的題目抓耳撓腮、冥思苦想。我過去拿了一大把題目回來,馬上打電話給一個同事,讓他在百度上給我搜答案,幾分鐘以後,同事把答案全告訴了我。結果我一個人中得幾十分獎品,雖不值什麼錢,心裡還是開心的很。

  建議:努力開發一種產品,培養起使用者對這種產品的使用習慣,成功指日可待。

  網際網路商業模式3、阿里巴巴:帶領“窮人”鬧革命

  這個窮人實際並不窮,指的是廣大中小企業。

  1999年馬雲投身電子商務的時候,全球網際網路所做的電子商務,基本上是為全球頂尖的15%大企業服務。但馬雲生長在私營中小企業發達的浙江,從最底層的市場滾打過來,深知中小企業的困境。他毅然作出決斷———“棄鯨魚而抓蝦米,放棄那15%大企業,只做85%中小企業的生意。”

  “如果把企業也分成富人窮人,那麼網際網路就是窮人的世界。因為大企業有自己專門的資訊渠道,有鉅額廣告費,小企業什麼都沒有,他們才是最需要網際網路的人。而我就是要領導窮人起來鬧革命。”

  正是這個創意,使馬雲獲得了今天的成功。馬雲先生不愧是個精明的商人,當別人還在想著讓網民來看資訊、資訊的時候,他就想到了如何讓大家通過網際網路來賺錢。這樣的創意,即使沒成功我們也會支援,當然確切的說是支援馬雲先生想讓我們通過網路發財的想法。這也正切重了廣大中小企業的要害和他們的心理。我想不是所有企業上阿里巴巴都能掙到錢的,但以利潤為命脈,銷售渠道為主要困難的中小企業豈會放棄這樣一個可能的機會?哪怕不行,總也要試一試的。當大家都上來試一試的時候,市場就形成了。

  “中國電子商務產業格局將產生鉅變,一個新的網際網路應用人群正在形成主流,網際網路將由‘網民’和‘網友’時代進入‘網商’時代。”我很認同馬雲先生這話。常常想:如果網際網路只用來看資訊和娛樂豈不太浪費了。事實上不光是中小企業,一些個體上戶也在逐步進入電子商務。一些有網路條件的上班族也開始利用電子商務做業餘的生意,甚至出現了大批專門以開網店做電子商務為生的人群。

  很多網站都開始轉向做電子商務,能否成功,能否超過阿里巴巴亦未可知。但筆者認為真正難以超越阿里巴巴的是馬雲先生的商業精神和他在電子商務領域最前沿的見識和思想。

  建議:電子商務大有可為,但先拜馬雲先生為師,學他個三五年之後再起事。

  網際網路商業模式4、qq:企鵝凶猛“聊”得天下

  qq實在不需要多說,因為我們都對它太熟悉了,大家每天早上開啟電腦的第一件事怕就是開啟qq,每天上網使用時間最長的也是qq.

  也正是因為如此,qq才獲得了今天的成功。

  幸虧當年馬化騰沒有把它60萬元賣掉,對於歷史,我們不能假設。但可以肯定一點,如果當初馬化騰把qq賣了,今天他一定會哭。

  當然馬化騰不傻,qq一上線,網民們表現出的極大喜歡的熱情就給了他最大的提示。因為網民們已經不滿足於只在網路上看資訊,他們需要互動,需要交流。線上聊天對那時候的網民來說實在太富吸引力了,於是qq就在短時間裡使用者暴增。以至於現在我們都離不開qq了。

  qq其實和百度很像,也是培養了網民的使用習慣,不是聊天的習慣,因為人都需要交流,喜歡聊天,而是使用qq進行聊天的習慣。這也是為什麼其他聊天軟體都被qq幹掉,msn在中國就是幹不過qq的原因。

  難怪我一個朋友說:就算其他任何網站都倒了,qq也不會倒掉。因為不看新聞還可以,可以看報紙看電視,但不聊qq就不行。因為好朋友都在qq裡放著呢,人是社會的人,怎麼能不跟朋友溝通交流呢?也正是有一個龐大的線上使用者基群,qq現在可以說是想幹什麼就能成什麼。做門戶,三兩下就做起來了。做拍拍,一眨眼就衝到前面去了。

  建議:如果不是閒的無聊,就不要去做“聊”網。如果你有一個好的聊天軟體要讓我用,也行,請先把我qq上的朋友都拉過來,否則免談。

  網際網路商業模式5、搜房:抓住熱點借勢爬坡

  敢問這年頭還有什麼東西比“房子”更值得人們關注的?衣、食、住、行四件事,經過改革開放這些年,人們已經解決了衣和食的問題,接下來自然是住的問題了。於是中國的房地產真是鬧烘烘你方唱罷我登場,好不熱鬧。

  機會來了,搜房網應運而起。於是買了房的,正在買房的,準備買房的,就都跑到搜房網上看看最新的資訊,發表發表我們的看法,搜房網就火了。

  當然沒有那麼簡單,房地產的火暴是基本條件,搜房的創始者莫天全的眼光和獨到的經營思維就是必要條件了。現在只要想到買房或者租房,就會有其中80%的人想到上網,而其中又有50%到60%的人就會直奔搜房網。房地產以及相關產業佔整個gdp的20%.希望搜房網以後能在這個20%裡面拿到1%――這是莫天全在1999年創辦搜房之時就勾畫好的前景。

  海歸派的身份、兩次失敗的經歷、房地產從業的經驗、三年不拿一分錢工資的魄力,這些都是值得我們思考的。否則莫天全也不能計劃書都沒有,拿一頁紙就找idg要到了風險投資。這大概也也是搜房今天一家獨大的原因吧。

  網際網路商業模式6、豆瓣網:我猜你喜歡什麼

  這個網站也還沒到要總結成功經驗的時候。不過筆者很看好它,起碼風投的親睞就是一個證明。

  開始豆瓣只有書評、影評、樂評,推薦方式只有2種,一種是有每個使用者通過自己喜歡的一些書找到同好的人,然後根據這些同好的列表獲得推薦;另外一種是機器根據使用者的資料庫資訊進行推薦。後來,隨著使用者的創意出現了自由組合的小組,同城板塊、二手交換等。

  最重要的一點是它嘗試要做資料庫黏度,也就是根據使用者的資料庫資訊來分析使用者需要什麼,喜歡什麼,然後將相關的東西推薦給你。將資訊的推送方式由被動變為主動。當你無意識或者是有一點意識的在網上執行某些操作的時候,它就分析出你的需求意識,喜好習慣。例如我今天搜了劉德華的忘情水,明天搜了甜蜜蜜,它就分析出我喜歡經典老哥,於是將一些經典老歌一古腦呈現給我,那我怎能不開心?

  純技術黏度已經無法保證一個網站的運營安全了,就連百度,現在也派生出百度空間,百度知道等子孫來提高社群黏度。阿里巴巴也大力推商人論壇和阿里幫幫,目的也是為了提高社群黏度,增大使用者轉移成本,加強使用者對網站的忠誠度。目前資料庫黏度還沒有成功的案例,豆瓣的嘗試或許將開啟下一個網路使用習慣也未可知。但如果豆瓣真的能做到這一點,成功一定屬於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