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轉載)為什麼有些普通員工的薪水比總監還高?因為他有“高薪護城河”

(轉載)為什麼有些普通員工的薪水比總監還高?因為他有“高薪護城河”

  高效、差異化、專一化,三大“競爭壁壘”,形成你的“高薪護城河”。1.你的核心競爭力擁有足夠寬的“護城河”嗎

  為什麼有些普遍員工的薪水比總監高,有些總監的薪水又比總裁高?

  為什麼騰訊投資更願意參股,阿里投資更想要控股?

  這兩個完全不相干的問題,一個是企業的競爭戰略,一個是人的職場競爭力,都在考慮同一個問題:你的核心競爭力擁有足夠寬的“護城河”嗎?

  企業間的競爭,最經典的理論是美國管理學家邁克爾·波特(Michael E.Porter)的“五力競爭”理論,是MBA的必修內容。

  這本來就是一個從國家競爭力延伸過來的理論,所以,今天我又把它從企業管理延伸到個人職業規劃上,講講你的職場核心競爭力。

  首先還是來了解一個這個管理諮詢中必備的競爭戰略理論吧。

  2.企業競爭力的五個維度

  “五力競爭理論”把企業的競爭力分為五個維度:

  與供貨商的議價能力

  與購買客戶的議價能力

  現有競爭者的對抗

  新加入者的威脅

  代替品的威脅

  為了說明這五種競爭力,我以一個“五項全能”的企業為例——茅臺。

  先看“與供應商的議價能力”:這一項講的是企業的成本控制能力。茅臺的原料無非是小麥、高粱和茅臺鎮的水,沒有茅臺的標籤,可能一文不值。

  再看“消費者定價能力”:茅臺每年10-20%的提價,始終供不應求,能買到真貨就不錯了,還想要“議價”?這是茅臺的“競爭五力”中最強的一環,也是競爭力的基礎。

  再看“競爭者”,雖然有五糧液這樣的老對手,也有洋河這樣的新玩家,不過,他們與茅臺品牌力的差別可以說是越來越大,至少五糧液提價的底氣沒有茅臺這麼足。

  與供應商的議價能力、消費者定價能力和競爭者的強弱,這三者決定了一個企業的利潤。但一個企業如果利潤過高,就會吸引“潛在競爭者”進入,所以很多擁有壟斷地位的企業,並不敢把利潤留得太高。

  再看茅臺的“潛在競爭者”,以高檔白酒的利潤,肯定會有新玩家入場,但幾十年“國酒”的品牌,很難在短時間內動搖。

  最後一項是“替代品”,茅臺最弱的一環。

  茅臺已經超越了白酒,變成奢侈品消費與投資,這個領域的可代替性就高多了。現在年輕人喝白酒的越來越少了,未來茅臺很可能消失在“新富”和“新中產”的奢侈品消費名錄中。

  很粗略地解釋了一遍“競爭五力”之後,我們就來看看,如何用這個理論去分析自己在公司或者行業中的競爭優勢。

  3.職場競爭的五個維度

  很多人要說了,你別硬套理論了,別的不說,這個“供應商的議價能力”放在個人身上,首先就說不通。

  那是因為你沒有從經濟關係的角度看“工作”這件事。

  工作就是我們把自己的勞動成果賣給公司,但我們不是唯一的“賣家”,在大公司有同事的競爭,小公司有同行的競爭,人力資源部每天收到的簡歷就是潛在競爭對手,“競爭五力”也是職場中每一個人的競爭環境。

  “職場競爭五力”中的“供應商的議價能力”指的就是你的勞動成本,既然上天給了我們職場上的每一個人同樣的“原料”——時間,那麼影響勞動成本控制能力的最大因素,就是你的工作效率。

  工作效率高,同樣的工作量,同樣的薪水,你的勞動成本就低,競爭力就強。

  再來看“五力”之二的“客戶議價能力”,這個客戶當然指“公司”,更準確地說,是你的上司或者彙報物件。

  茅臺的議價能力體現在它不管生產多少,消費者都願意買單。職場上的“客戶議價能力”指的是上司對你工作能力的認可程度。

  再看五力之三“職場競爭者”。包括兩種人,一類是跟你做差不多事的同事,另一類是每天飛向招聘郵箱的簡歷。

  比起坐在身邊的競爭者,我們很容易忽略那些躺在電子郵件裡的“競爭者”,但你的老闆不會,也許他在看你時,就在比較你和那個“競爭者”,誰的價效比更高。

  “潛在競爭者”是那些幹活跟你本不相干的同事,但因為他的能力太強,或者你的工作油水很足,“順便”把你的活給幹了——只要老闆給他足夠的薪水。

  “躺在郵件裡的人”也可能成為“潛在競爭者”,他(她)的出現常常會打破原有分工,讓你成為“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雞肋。

  最後是“替代者”。一種是你的職業消失了,比如十幾年前的打字員;另一種是你的職位本身價效比太低,老闆一想,乾脆不要這個職位了,像企業繁榮期設立的“顧問”一類的虛職,到了困難期就會被犧牲掉。

  這就是“職場競爭五力”,有人要說,好像看上去有些道理了,但這有什麼用暱?

  當然有用,“競爭五力”可是管理諮詢最重要的分析工具之一,因為波特先生根據這“五力”的關係,總結出了三種實用的“競爭戰略”,而它的核心就是六個字:

  建立競爭壁壘

  4.三種競爭戰略

  從競爭壁壘的角度,“競爭五力”可以分為兩類:與供貨商的議價能力和與購買客戶的議價能力,代表你可以構建多寬多深的競爭壁壘,而後三者,代表你需要構建多寬多深的競爭壁壘。

  比如阿里和騰訊,企業核心競爭力都是不相上下的,但阿里所處的“電子商務”行業的競爭明顯比騰訊的“線上社交”激烈得多,那麼,阿里需要構建的企業競爭壁壘,也一定要比騰訊更寬更深。

  所以,阿里在投資企業時,往往強調絕對控股,行業更集中;而騰訊更喜歡參股,行業更分散,正是因為阿里的投資,就是為了構建競爭壁壘,而騰訊的使用者粘性,是天生的壁壘。

  波特教授認為,“競爭五力”的作用下,成功的企業都是出於下面三種競爭策略之一:

  第一種是“低成本戰略”。

  在年初爆發的“問答APP”大戰中,王思聰的“衝頂大會”第一個搶跑,但到了月底,活躍度明顯不及後來者“百萬英雄”“百萬贏家”。道理很簡單,“衝頂大會”是獨立APP,流量成本高,後兩者有今日頭條和360的支援,流量成本低。

  像網際網路這種有“規模效應”的行業,巨頭們最常用的戰略就是“成本領先戰略”,先建立一個海量使用者規模的產品,再利用低成本的流量擴大收入,獲得超額利潤又可以再投資,最終形成“使用者閉環”,建立競爭壁壘。

  第二種是“差異化戰略”。

  蘋果是最典型的例子,它有獨此一家的iOS系統、自己的處理器,只能執行蘋果應用商店稽核過的APP,專賣店有獨特的體驗氛圍,果粉也有自己獨特的文化。差異化的幾個最重要的點,包括技術、品牌形象、渠道、使用者群,蘋果都做到了,就是為了創造一個差異化的產品。

  第三種是“專一化戰略”。

  這是中小企業最常用的競爭戰略,主攻某一個細分市場,服務某一類細分客戶。它和“差異化戰略”不一樣,蘋果可以有各種毫不相干的產品,只要它們是基於同一個差異化的體驗。而“專一化戰略”要求企業聚集很具體的領域。

  而這三種“競爭戰略”,也對應了我們三種最主流的“職場競爭力壁壘”。

  5.三種職場競爭力壁壘

  第一種是基於“低成本競爭”的職場規劃:他們就是我們常常看到的那種無論什麼任務都能飛快的完成,而且很少出差錯的“高效率員工”。

  這種員工的優勢是到哪裡都受歡迎,不同發展階段的企業,不同規模的企業都有他們的立足之地。

  這個職場定位也有個大問題,人很難永遠保持這種高效率的狀態,而且,人在高效工作狀態時,根本顧不上去鞏固已有的能力,導致學習能力下降。

  這類員工的進階方向是管理,一旦突破管理能力的門檻,可以把“高效率”的價值延伸到大量員工身上,為企業賦能。

  第二種是基於“差異化競爭”的職業規劃,這類員工擅長把無差別的行業知識、工作技能進行體系化、品牌化,最終形成的競爭壁壘是“個人品牌”。

  過去我們定義一個人,喜歡用“公司+職位”的方法,比如“騰訊XX總監”。今天,公司頭銜已經不值錢了,隨著行業內越來越多的交流渠道,一個人的價值,主要體現在他在行業圈子中的地位。

  第三種是基於“專一化競爭”的職業規劃。在強調專業性的公司裡,比如諮詢、金融、廣告等行業,技術大牛永遠是標杆性的人物,是引導新人向上的永恆的動力。在一些創新性公司裡,技術大牛解決的是行業前沿性問題,他們要找到公司未來的路。

  “差異化競爭”和“專一化競爭”都是以“競爭五力”是的“客戶議價能力”為基礎,在企業層面,它能在規模不擴張的情況下,取得超額利潤。在職場競爭力層面,不需要從事管理職位也能拿高薪。

  以前廣告公司的某些資深創意人薪水卻可以參照總監的水平,很多創意總監比總裁薪水高,就是這個道理。

  不同的是,“差異化競爭”聚集整個行業,提供的是系統化的知識服務,“專一化競爭”聚集公司,解決那些最難的問題。

  “差異化競爭者”永遠是獵頭的座上客,每跳一次槽,薪水就漲一截;“專一化競爭者”植根於大公司,CEO換了一輪又一輪,都沒人敢動他這個“核心競爭力”。

  所以說,同樣拿高薪,為什麼有人壓力山大,有人穩如泰山?同樣遭遇裁員,為什麼有人開開心心地拿幾個月“遣散費”找下一個碼頭,有些人就要跳樓呢?

  前面說過,“競爭五力”的核心是構建競爭壁壘。對於個人而言,高效、差異化、專一化,三大“競爭壁壘”,都足以形成你的“高薪護城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