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24小時改變你的人生【轉】

24小時改變你的人生【轉】

    《24小時改變你的人生》
  作者:吉姆·哈特尼斯 內爾·愛思科林

   第1小時                                

  你最重大的決定

  在地球繞行太陽一週的時間裡,可能發生實質性甚至是永久性的變化嗎?在短短的一日之內,你的生活可能出現徹底地改變嗎?

  這不僅是有可能,而是大有可能。

  這本書基於非常簡單的前提:影響生活的重大變化並非長時間演變而來,而是人們在某些特定時刻有意識決定的結果;決定並非倉促之間草率而成,而是根植於內心深處並改變著你的思想和行為。

  例如,你可能用六個月的時間實現了減掉二十磅的目標。其實,在這場戰爭中,早在你做出承諾的那一刻,你已經贏了。我們在生活中所尋求的各種也是同樣的道理。

  轉變從什麼時候開始呢?在你決心改變的一刻。當你選擇直面或許是一生中最重大的挑戰時,變化自然發生。本書將要求你做出真切的個人承諾。

  這本書並不要求在特定的時間閱讀,所要求的知識你用一小時集中閱讀每一章。仔細地閱讀,認真地思考,然後做出發自內心的、真誠的決定。

  你將發現,在某些方面真心承諾後,你的決定是密切相關的、發自內心的。決定會帶給你意想不到的巨大力量,影響著你的工作生活、你的身體、你的人際關係以及你的整個態度。

  轉變從哪裡開始呢?任何一位心理學家、顧問或專家都會給你同樣的回答:如果不下決心,就不會有任何改變。

  繼續讀下去,你需要決定是否改變你的思想、你的目標、你的態度以及你的習慣。但是,如果你不願意改變,不歡迎改變,所有的改變決定都毫無意義。

  你可能會說:“我原來嘗試過很多次,可似乎沒有什麼改變。”

  那位三次試圖登頂珠穆朗瑪峰卻均以失敗告終的登山者本可以這麼說。但是,看著高高的山峰,他卻說道:“你可以打敗我一次,你可以打敗我兩次,你甚至可以打敗我三次。可是,珠峰呀,總有一天我會征服你:你不會更高,而我會更強大。”

  不知你是否知道,世間萬物——包括你自己的身體——都處於不斷變化之中。你第二次登上同一座山,但感受會迥然不同。正如古希臘哲學家赫拉克利特所說:“你不可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河水在不停地奔流,向著下游,直至匯入大海。

  想想大峽谷吧。那些多姿多彩的峽谷不都是科羅拉多河奔騰的水流沖刷的結果麼?河水不停侵蝕著兩岸,直到加利福尼亞的莫哈韋沙漠。大峽谷不斷變化著——每次哪怕是一粒細沙。

  變化並不是一件可怕的事,而是生命的跡象。若不是你身體裡的所有細胞在不斷地自我更新,那麼你就會死去。字典中,變化的定義為“事物產生新的情況”。變化就是更新和替代的過程。


  需要改變什麼?

   沒有任何事情是一成不變的。你的性格、你的情感以及你的感覺都處於不斷變化之中。 然而,對大多數人而言,變化之所以令人恐懼是因為它往往突如其來、不可預見、無法控制。如果不考慮變化,我們就會常常對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感到吃驚和失 望。我們只是對周圍環境做出反應,而不是決定如何改變自己。

  常見的反應方式不外乎換工作、換配偶、找新朋友。人們似乎總是認為,如果老闆寬容仁厚、配偶體貼可人、家庭溫暖舒適,什麼事都沒有。因此,大多數人從來沒有想到有意識地改變自己。

  環顧四周,你會看到兩種人:不斷變化的人和拒絕甚至抗拒變化的人。後者可能會更留意華盛頓·歐文的話:“乘馬車旅行時,我發現換個位置往往會更舒服,但在新的地方也可能弄得鼻青臉腫。”

  那些說“我永遠不會碰電腦”的僱員會怎樣呢?他們要麼固步自封,要麼加入這場資料處理革命。只有“不斷變化”的人才會成功,因為他們做別人不敢做的事。

  如果一家公司不響應消費者的需求,那麼這家公司離破產不遠了。多少次你看到“新改進型”的象牙(Ivory)肥皂?如果你的醫生拔出一把古老的手術刀而不是使用高科技鐳射裝置,你會作何感想呢?

   你是否記得基督所講的舊皮袋的故事?那些舊皮袋僵硬而乾燥,沒有一點膨脹的可能. 許多人也是如此。他們固守老觀念,即使錯了也不願承認。基督警告說,我們不應“把新酒裝在舊皮袋裡,恐怕就把皮袋裂開,酒和皮袋就都壞了;要把新酒裝在新 皮袋裡,兩者都儲存下來。”(《馬可福音》第九章第十七節)

  改變需要靈活性、彈性以及樂於用新思想替代舊觀念。

  如果知道十年之後的生活與今天毫無二致時,你會怎麼想?你可能不會為之所動。這就是通過有意識的決定而改變生活的重要性所在。

  沒有什麼好耽擱的。這個程式應該馬上啟動。一條古老的諺語說:“不做決定,就學不會作決定。”

  開始承諾改變時,應知道四大要點:

   第一,哪怕是錯誤的決定也是真正的開始,是進步的標誌。總在開始決定之後,才有完成任務的詳細計劃。決定本身會釋放出制定戰略所必需的創造性和能量。然 而,大多數人從未越過決策的階段。他們想知道如何去做,甚至制定出詳細的計劃,但沒有承諾。長期的猶豫不決會產生懷疑和恐懼的迴圈。錯誤的重要性在於你從 中發現些什麼。如果不犯錯誤,你永遠不能從錯誤中受益。

  雖然知道他會沉入水中,但基督對彼得在水上行走的決定依然頗為讚賞。基督允許彼得失敗,因為失敗是學習和成長的必然途徑。

  第二,錯誤的決定可以改正,而“零”決定卻永遠無法改正。我們有選擇的自由,這意味著我們有徹底愚弄自己的自由。我們同樣也有失敗的自由。只有當我們能自由地失敗時,我們才能自由地探索、尋求、成長。當然,如果想開闊自己的視野,我們不能不負責任地選擇失敗。

  第三,只有運動中的物體才能接受引導。一輛靜靜停放著的汽車不需要方向,可是一旦發動機起動且輪子開始轉彎,你就可以開向你的目標。一旦你做出決定並開始實施,你就會感覺到隨控制和引導你的計劃所帶來的力量。

  第四,不想動的人不動。如果一切都取決於環境和外部影響,你的生活將失去方向,生活將變成無目的的漂流。所以,避免做決定非常危險。試圖避免失敗就必然導致失敗。

  科學進步來自研究。一件微不足道的發現是上百次的失敗試驗的結果。從進步的角度來看,失敗和研究是同義詞。


  從哪裡開始?

  拿過一張交通圖,你的第一反應是:“我在哪兒?”確定目前自己的位置是到達目的地的第一步。

  諮詢行業的人都知道,當人們發現自己身在何處並開始與誰相處時,行為改變會隨之發生。人們所經歷的挫折大多是由於不能很好地適應周圍環境所造成的。

  《聖經》從上帝的角度給我們提供一種觀點。他沒有改變我們,所以可以接受我們。他接受我們,所以可以改變我們。還有更多。接受不僅僅先改變而存在,而且是改變的動機。一旦我們真正認識到事物的本來面目,我們會有更大的慾望來改變。

  在倫敦的工作室,一位藝術家俯視著窗外的流浪兒。那人蜷縮著,躺在路邊。藝術家拿出速寫本,動筆畫流浪兒。可是,他所畫的與所看到的完全不同:畫上的人雙眉不再緊鎖,也不是躺在路邊。恰恰相反,在藝術家的筆下,流浪兒站立著,高高的個子,寬寬的肩膀。

  用鉛筆勾勒後,藝術家衝到街道:“看,我給你畫了張像。”

  流浪兒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先生,”他蜷縮到另一邊,說道:“您覺得我真的這樣?”

  “當然啦,和這張畫上一模一樣。”隨後,藝術家說:“你可以留著它。”

  流浪兒站起身來,說道:“如果您真的這樣看我,那我就該是這樣。”

  雙手捧著這幅畫,筆直地站立著,流浪兒說:“先生,我再也不會回到這兒來了。”

  我們都是自己所做選擇的作品。如果不喜歡這個“作品”,我們可以通過自身的能力重新選擇,重新勾畫。無數次,人們總是在說:“如果不是因為種種不幸的遭遇,我會是另一個樣子。”人們開始抱怨別人和外部環境所帶來的困苦。只要把自己看作受害者,我們就無力改變。

  受害者不承認感官能引導他們的生活。有這樣一句話:“如果你躺在地上打滾,一尺深的泥就能把你淹死。”

  社會認知理論的創始人阿爾伯特·班度拉主張,每個人都具有運用所謂“互動三因素決定論”指導自己生活的決斷力。換句話說,三個相互關聯的因素指導著我們的生活,即思想、行動和環境。

  外部環境僅僅影響我們的決定,而最終的責任在於內部的動力。我們就這樣把資訊加工成思想,用思想決定著行動。知識先於思想,所以我們認為其指導著我們的行為。


  重要的事情先來

  在隨後的幾個小時,本書會要求你在個人生活的特定領域進行明確的、長期的改變。不過,在此之前,你必須說:“是的,我願意改變!”因為這個決定是其他所有決定的基礎。

  在本章即將結束之時,找一個地方與你的思想單獨相處。可以在家中的隱祕之處,也可以是獨自漫步的偏僻之所。品味書中的要求,詳細記錄你的現狀和你的期望。

   從出發點到目的地最短的途徑是那條標記著“願意改變”的高速公路。有風險麼?有。會失敗麼?當然會。別人會恥笑你的目標麼?如果你不與那些和你個人發展 水平相當的人分享,或許會。但是,要記住:風險不一定通往毀滅,而且失敗也不足以致人於死地。只要你的羅盤始終指向你新的目的地,走點彎路算什麼。

  阿爾伯特·班度拉告訴我們,想象最終結果的能力會成為我們手中強有力的工具,使我們能夠把經歷加工轉變成內部的模型和形象,指導未來的行動。全身心地投入改變之中,我們就能調動尚未開發的潛能。

  在下定決心的時刻,無需別人告知,你自己會知道的!你甚至都不需要說“我願意”之類的話,你能感到那些話語在心靈深處迴盪。你的大腦、你的心靈以至從頭到腳的每一條神經末梢都會被喚醒。

  開始改變,你準備好了嗎?

  這是你自己的決定。

  第2小時

  重新評估你的價值

  如果想給房屋、珠寶或其他有價財產進行估價,我們可以從《電話黃頁》中查詢專業人士為我們提供意見。但是,怎樣確定我們的價值呢?誰為每個人的價值確定“價格”呢?

  大多數人在給自己貼上價格標籤,儘量低估自己的價值。為什麼呢?因為他們只注意到缺點而忽略長處,只記得失敗而忘記成功。或者說,他們把自己和別人相比,然後會這樣說:“我的智商不高。我的教育程度不夠。我的錢不多。”

  很少有人對自己滿意。他們在看到資產和負債的最後一行時,總是輸入一個大大的“零”字。自我感覺欠佳是痛苦的源泉。

  按照耶魯大學的精神病專家詹姆斯·P·科摩爾的話來說,自尊是“一個人對自己的重要的、實質性的尊重。”但是,對許多人來說,自尊總是徘徊在幽深的低谷,而不是飛揚在高高的山顛。


  自尊轉變的十個步驟

  下面一些明確的步驟會引領你從全新的角度感覺自我。

  第一步,認識真實的自己。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那著名的表述“認識你自己”在今天依然閃爍著光芒,給我們以無限啟迪。

  你真的認識自己麼?你是否曾問過朋友?“說實話,你覺得我怎樣?我的優點是什麼,我的弱點有哪些?”

  舊金山州立大學的哲學教授雅可布·尼德爾曼博士說,現代心理學主要關注對自己的理解。只有你才能對真實的自己有清醒的自我認知。

   如果你的問題在於缺乏自尊,那麼深入到問題內部是最好的辦法。密執安州立大學心理學家安·伯姆嘉德納的研究表明,對自己的理解和自尊之間存在著直接的聯 系。在一項研究中,為了儘量改善自己的形象,缺乏自尊的學生以一種比那些自尊心強的學生更主動、更誇張的方式敘述自己。然而,在要求敘述一位好朋友時,缺 乏自尊的學生卻說得很少。這表明他們懷疑自己判斷自我和他人的能力。

  幸福,作為自尊的表現,常常被描述為“與自己和平相處”。對自己內心世界有真實和清晰的認識非常重要。你有能力進行反省自己,然後給真實的自己標價。

  第二步,嘲笑自己的缺陷。你碰到過“完美”的人麼?沒有。每個人都有缺陷,你也不例外。重要的是不能讓缺陷成為永遠的障礙。

  摩西“拙於言辭”,但並不妨礙他率領人民到達那塊上帝賜予的樂土。

  基督也有缺陷,可以當作失敗的藉口。他出生不潔,生在為人所憎的少數民族。被稱作“騙子”、“異教徒”、“凱撒的叛逆”。可是,他知道有一點足以彌補所有的缺陷——他知道自己是上帝的兒子。

  第三步,正確地認識失敗。在孩提時代,我們每個人都失敗過:學會走路之前曾經千百次的摔倒,成長道路上無數次的失誤。但是,如果一不小心,我們對失敗可能的消極反映就會影響我們的一生,使我們逃避現實、悲觀厭世或終生遺憾。

  雖然打飛十球中的七個,棒球明星依然坐收千百萬元,依然是英雄。這不過是正確認識失敗的一個例子。

  你的失敗不值得過分的關注和擔憂,因為這就像生活一樣自然。如果你沒有失敗,那是因為你根本就沒有開始。

  第四步,培養健康的自愛!你是否發現愛自己感覺不錯?在《愛的藝術》一書中,埃裡克·弗拉姆主張:“如果一個人能夠很好地愛別人,那麼他也會愛自己。如果只能愛別人,那麼他根本就不會愛。”

  有人問上帝:“最重要的戒律是什麼?”他回答說:“像愛自己一樣地去愛你的鄰居。”他並沒有說去愛你的鄰居而不愛你自己,而是就象愛你自己一樣去愛人。

  自愛並不是構建自我的運動。自愛是對自身重大價值而且需要關心和呵護的認識。愛別人與愛自己的能力是成正比的。當然,這裡所說的是積極的、健康的個人尊重,而不是那種病態的自戀、以自我為中心或自私的愛。

  第五步,找出需要你幫助的人。通過對人類行為的觀察,專家發現,缺乏自尊的人大多以自我為中心,只關心自己的思想和行動。他們不會說:“我能為你做點什麼?”相反,他們會問:“你覺得我怎麼樣?”他們總是從自身以外尋求證明自己的依據。

  今天,找一位需要你的人,然後盡你所能去幫助他/她。你從中得到的滿足感將成為重塑自尊的重要基石。

  第六步,謹慎地改變你的行為。自我感覺過程中的重要一步來自有計劃的行動。例如,每天鍛鍊身體十分鐘的決定很快會給你帶來新的活力,提高你的效率。一份減肥計劃也會給你同樣的自信。

  一位男士決定用一整天的時間使自己站得高看得遠些。有人告訴他只要“頭頂儘量向上伸展”就可以了。在做站立姿勢時,他立刻把自己想象成更有信心、更具影響力的人。

  第七步,選擇一份具有創造性的挑戰。自信的建立直接影響著你的自尊。你可以通過一件有創意的挑戰實現。

  任何駕駛教練都會向你講述六七十歲的人第一次學習駕駛的故事。他們通過考試不僅僅是個人的成就,還能提升個人價值。

  國家也是如此。歷史證明,每次軍事勝利之後,整個國家都會瀰漫著巨大的自豪感,社會各階層的人都能感覺得到。

  第八步,欣然接受讚美。你是否認識到接受表揚的重要性?由於工作出色而受到表揚時,許多人往往連簡單的“謝謝”兩個字都說不出口。相反,他們會滔滔不絕地解釋如何會做得更好,或對自己的努力輕描淡寫。只有你才能給自己發放接受讚美的許可。

  欣然接受批評也同樣重要。為什麼我們可以接受九十九份讚美,而一份改善的建議就會將一切抹殺?為什麼我們總是認為提出批評的人想毀掉我們?而在多數情況下,我們認為帶有敵意的評論來自真正的朋友,那是他們真心的流露,希望我們能做得更好。

  記住,別人對我們的議論並非針對個人,千萬不要認為是與你為敵。

  第九步,重新評估自己的價值。美國財政部的印刷廠出來的一張紙的價值可能是1美元,也可能是1000美元。價值的高低取決於上面所印刷的內容。

  那位浪子回到父親身邊時學到重要的一課。他說出那句悔悟的話:“我……不配稱為你的兒子。”(《路加福音》第十五章第二十一節)

  那位父親是如何回答的呢?“把那上好的袍子快拿出來給他穿。”兒子對自己在家中地位的感覺發生徹底的改變。父親雖然覺得兒子沒做什麼,可還是值得。自我價值使生活充滿收穫和希望。

  不要說也不能想:“我微不足道。”在你身上,值得讚美的遠比應該詛咒的多。輕輕哼著一首歌,你不只是在哼——你就是那首歌。

  第十步,看見一張全新的圖畫。在《精神控制論》一書中,邁克維爾·莫茨博士講到,有些做過整形手術的人忽然之間建立起令人振奮的、全新的自我形象。這與整形關係不大,而是他們相信自己新的魅力。這種信念影響著他們的行為。

  你的自我形象並非偶然而成。形象一詞本身就隱含著它是由你自己製作或破壞的某種東西。用你喜歡的方式來看自己,而不是你所不喜歡的方式。

  如果閉上眼睛,想著“我不願看見一隻六英尺的兔子。”你會看見什麼?如果你不停地告訴自己:“我不願回憶自己的失敗”,那麼它會自然而然地成為你的關注的焦點。而支配著你感覺過程的東西必然會支配你的生活,不管這種東西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

  如約翰·馮·歌德很早以前所說:“對待他人就像對待他們本來應該成為的那種人,然後幫助他們成為他們能夠成為的那種人。”如果我們對待他人的這種方式行之有效的話,對待自己也會同樣有效。


  賽麗塔和喬尼

  人們的自我價值往往取決於他人的看法以及他人過去的態度:如果我們的“價值”突然之間發生變化,又會怎麼樣呢?下面是很久以前發生在太平洋小島上的故事。

  一位年輕的女孩賽麗塔住在科迪維迪島上。按照當地的風俗,如果年輕小夥子想娶妻,就必須和女方的父親討價還價,商討用多少頭牛進行交換。漂亮的妻子值四到六頭牛,一般的妻子值三頭牛。

  賽麗塔並不是非常漂亮。她腰有點弓,頭髮零亂,衣衫破舊。女孩的父親塞繆爾早就打定主意。他想:“我打算用賽麗塔換兩頭牛,不過一頭牛也可以成交。”

  在附近的一座島上住著喬尼·林果,是所在社群裡最富有的男子。他長於經商,因此積累了不少財富。在多次造訪科迪維迪島之後,他宣稱自己愛上了賽麗塔。沒有人相信他。

  喬尼來找女孩的父親。他的話令人非常震驚:“先生,我願意娶賽麗塔為妻。我給您八頭牛。”

  這些話很快傳遍了整座島嶼。“八頭牛?”一位村民驚呼道:“喬尼不是瘋子就是瞎子。”

  還有人感到不解:“一位精明的商人,為什麼會花八頭牛的價錢娶回一頭牛就能換來的女人呢?”

  喬尼知道一個天大的祕密。不久之後,他的新娘也知道了。在此之前,科迪維迪島人一直把賽麗塔當成“值一頭牛價錢的女人”,而這影響著她的個性。

  但是,對於喬尼·林果來說,她的確是“值八頭牛價錢的女人”。 而她恰恰證實了這一點:從賽麗塔認識到自己新價值的那一刻起,她變得光彩照人,成為所有島嶼上最漂亮的女人。


  你的價值幾何?

  人們如何估計你的價值呢?如果你是一塊手錶,你的價值將取決於表面上的文字是Timex還是Rolex。如果你是一幅畫,那將取決於你出現在倫敦的跳蚤市場還是巴黎的畫廊。 價值不在於表的金屬零件或畫布上的顏料,價值的天壤之別取決於人們的感覺。

   正如商店裡的夥計為商品貼上新的價籤,你可以審視自己,給自己標價。不過,在此過程中,不用考慮你的身體特點。考慮誰創造了你,他的做工質量如何。然 後,你就清楚自己的價值。你要“正確對待”自己的價值。按照“改變自尊的十個步驟”馬上行動,你就會帶著一份對未來的信心面對世界,面對自己。
       
       第3小時

  改變你的思維

  最近的一場棒球比賽中,有人聲稱自己喝下體育場售出的軟飲料而中毒。隨後,他很快被送往醫院。

  不幸的是,體育館發言人告訴觀眾:“女士們、先生們,我們很抱歉地通知您,我們的專用看臺現已關閉。救護車已經把那位先生送往醫院治療,目前尚不知道是否喝下蘇打水而導致中毒。”

  話音未落,人們就開始抱怨自己出現中毒的種種病狀。救護車在賽場和醫院之間不停地往來。事後才發現,聲稱自己中毒的人根本就沒有一絲中毒的跡象。痛苦的原因在於精神的力量 。

  在《成功生活的經驗》一書中,著名的藥劑師阿爾伯託·克里夫寫道:“如果你害怕穿堂風,那你肯定會的感冒。穿堂風本身不會帶給你感冒,但你的信念在你的身體中產生作用。”

   精神的力量令人敬畏。醫學發現,人的頭腦中所製造的一種化學物質居然能夠使人的心臟、肺和心理活動同時停止。而人的思想控制著這種物質。我們無數次地聽 說老人們去世的故事,印象最為深刻的是他們的終生伴侶在隨後的幾天甚至幾小時內死去。“死亡慾望”的力量遠非我們所能理解。

  醫學研究的歷史證實心理健康和身體健康之間存在著直接關係。我們對他人的反應也起著重要的作用。

  S·I·麥克米蘭博士在其著作《別得這些病》的“報復的巨大代價”一章中,描述潰瘍、高血壓和中風等身體疾病與對他人的怨恨和憎惡有關。他說:“許多死亡證明都可以這樣寫:死於'憎恨病’”。麥克米蘭博士這樣描寫滿懷恨意的人如何為怨恨所奴役:

   從開始恨某人的一刻起,我就成為他的奴役。我無法享受工作的快樂,因為他控制著我的思想。怨恨在我體內製造太多的憂鬱荷爾蒙,我工作不了多長時間就會覺 得疲憊不堪……我憎恨的人離我的臥室有數英里之遙,但他比任何奴隸主都要殘酷:他不停地抽打著我的思想,連我的彈簧床墊都變成一副痛苦的枷鎖。我不得不承 認,我是所有我所憎恨的人的奴役。

  你還為醫院裡人滿為患、精神病醫生門庭若市而稱奇麼?

  你的身體向物質世界發洩著你的喜怒哀樂,但同時也受你的精神活動的影響。上面的例子說明,為了身體的健康,你必須有健康的思想。


  檢查你的“自我對話”

  人們的行為幾乎毫不例外地取決於人的感覺。別人在想些什麼?別人在討論些什麼?研究表明,一般人總是習慣於消極地談論自己。凡事自有因果,即使你不是預言家也可以預測這些人的未來。

  不斷的自我否定使許多人陷入萎靡不振的境地。這種精神狀態是你如何看待自己引起的,而不是你如何看待其他人或其他事情。永無休止的消極思維營造出一種強烈的幻覺真實,它能吞噬一切。

  然而,重要的是要知道感覺不是事實。恰恰相反,感覺不過是我們思維方式的一面鏡子。但問題就出在這兒:我們虛幻的情感就像真正的感覺一樣自然和真切,以至於我們不由自主地視之為真實。只有謹慎地從問題中後退幾步,我們才能看清到底是什麼力量在起作用。

  我們真的能控制自己的思維生活麼?我們的精神是否可以駕馭?或是一塊無法深入的禁地?由於神祕的東方宗教或玄學的緣故,我們習慣於逃避與精神相關的一切。但是,如果不有意識地掌握思維,我們永遠都不可能體驗到我們所追求的那種轉變。

  這座與我們作對的“堡壘”並非緣自工作、經濟制度或評論家。都不是!它根植於我們的精神、思想和想象之中。聖徒保羅在給羅馬教會的信中寫道:“體貼肉體的,就是死;體貼聖靈的,乃是生命、平安。”(《羅馬書》第八章第六節)

  我們的思想應關注哪些內容呢?

  凡是真實的、可敬的、公義的、清潔的、可愛的、有美名的,若有什麼德行,若有什麼稱讚,這些是你們都要思念。[《腓立比書》第四章第八節]


  精神作用定律

   熱力學定律這樣闡述:任何作用力都存在同樣大小的反作用力。精神作用也有一條定律,《聖經》中闡明地最為精當:“因為他心怎樣思量,他為人就是怎樣。” (《箴言》第二十章第七節)換句話說,我們的思維過程不僅集中在意識層面,而是更為深入。它來自我們的內心——我們內在的自己。

  思維轉變成積極行動的四個步驟為:認知、思考、言語、行動。在本章中,我們涉及前兩個步驟。

  古諺“你嘴裡吃什麼,你為人就是什麼”同樣適用於你的精神世界。“你心裡怎麼想,你為人就是怎樣。”你為人如何從你知道什麼開始。錯誤的資訊產生錯誤的思考,錯誤的思考造成錯誤的言語和行為。

   不知從什麼時候起,面對問題時,我們不再想:“我要竭盡所能來處理這個問題。”而這恰恰是創造性觀點的形成方式,而且隨著實踐,這些觀點開始不停地流淌 著。H·L·蒙肯說道:“我猜想百分之八十以上的人匆匆走完一生而從沒有任何自己的獨到見解。”或如托馬斯·愛迪生所言:“人們總是尋找任何權宜之計以逃 避真實的思考工作。”

  許多人的思維過程非常淺陋,所以往往產生錯誤的結論。例如,發生過一次的事情,肯定會一再發生。洗好車後,下雨了。他們會怎麼想?“每次都這樣!”。或者有人對他們不好,他們就抱怨道:“沒有人喜歡我。”注意過分擴大和使用錯誤邏輯的傾向。

  該考慮如何對待你的精神寶藏了。你的思維包括生活中最有價值的財富:健康、富足、同情心和愛。

  創造性地“啟用”你的精神來解決面臨的問題吧,先從摒棄精神上的陳規陋習開始。


  新的角度

  在發現相對論之前,愛因斯坦既沒有做實驗,也沒有收集任何新的資料。他所使用的不過是大家都可得到的現有資料。只是在發現這一著名的理論之後,他才開始做實驗來證明它。

  正是由於愛德華·嘉納不斷探究人為什麼會染上天花,才有了人類歷史上最重大的醫學發現。通過調查為什麼擠牛奶的女人不會染天花,他發現無害的牛痘能預防可怕的天花。牛痘疫苗研製出來,世界上流行的天花瘟疫結束了。據說,沒有治癒不了的病,只有不可救藥的人。

  愛德華·德·博諾在他那本引人入勝的《新思維》一書中提出用橫向思維來擴充套件人們創造力的見解。他說:“把同一個洞挖得更深並不等於在另一個地方挖洞。”縱向思維只是在同一個地方挖洞。“橫向思維,”德·博諾說,“是在另一個地方挖洞。”

  有意識地打破對事物的膝跳反應陋習,我們就可能理解真正的內心世界。創造力不是藝術家或發明家的特權。擺脫束縛,思維的力量可以為你的生活開拓另一片天空。

  現在就開始吧。承諾你每天用一些時間來練習、拓展並運用巨大的精神潛力。

  第4小時

  重新檢查你的目標

  我們都知道,如果不清楚去往何方,那麼即使到達目的地,你自己也認不出來。對絕 大多數人來說,目標是模糊的、朦朧的,更像一團濃濃的迷霧,而不是具體而明確的。如果每個人都接受過人生規劃方面的培訓,那最理想不過了。但事實並非如 此。現行教育體系的悲劇在於我們在學校學習長達十八年之久,但卻沒有一堂關於目標設定方面的課程——哪怕只有短短的一個小時。

  《成就心理學》的作者布萊恩·德雷西這樣說道:“權威的研究表明,不足3%的美國人制訂過目標,而每天檢查並重新修訂目標的人不到1%。”

  那麼你呢?你又會如何回答這樣的一個問題:“從今天開始,你在以後的十年中計劃做些什麼?”

  查爾斯·F·凱特瑞發明過汽車自動器和其他許多工業裝置。他知道向前看的重要性。他說:“我的興趣在於未來,因為我剩下的歲月會在未來中渡過。”

  目標設定並非創業者或成就大事者的絕對領地。它不是上帝賜與的天賦,而是每個人都能掌握的後天的技能。然而,許多人僅僅能觸控到自己潛能的表層,只因為他們不願設想自己的未來。

  在這個小時內,我們把問題集中在你的抱負和期望上。下面是七個具體的目標。


  目標一:我的目標是具體的

  十五歲時,約翰·高達德為自己的生活定下127個目標。四十七歲時,他已經實現了其中的103個。由於目標明確,高達德探索過尼羅河,攀登過乞力馬扎羅山,學會開飛機,拍攝過非洲的維多利亞瀑布。

  他的祕訣在哪兒呢?高達德的每個計劃都是具體的、可行的。比如,他的目標清單上列出:“成為鷹級童子軍,每分鐘打字五十個,潛入水下四十英尺並憋氣兩分半鐘,吹長笛,拉小提琴,跳過五英尺,製作自己的望遠鏡,在巴厘島觀看渡火儀式(火上行走的儀式)。”

  後來,高達德成為著名的探險家和講師,過著別人夢想中的生活。由於目標明確,他做到了。

  你並不需要從127個目標開始,只有明確的幾個就夠了,重要的是你的目標具體、可行。


  目標二:我的目標是可以衡量的

  許多人把目標和目的混淆在一起。如果說“我想快樂起來”或“我想有一大筆錢”,那麼就很難確定成功的那一刻。

  明確的目標是用數量而不是質量來衡量的。把崇高的事情設定為目標自然很重要,但這樣就幾乎不可能衡量你所取得的成就。

  人們在制定新年計劃時往往會這麼說:“我今年要將更多的時間用在讀書上。”而如果把“今年我每天讀某書的兩章”設為目標,就更好衡量了。只有這樣,自己取得的進展才能量化,才可以衡量。

  在開始制定自己的目標時,這樣問問自己:“這個目標可衡量麼?”


  目標三:我的目標非常具有挑戰性,但可以實現

  你所設定的目標應該是很高的,但也應是可以實現的。你不可能在一個小時或一天之內實現你的目標。如果可以,那就不稱其為目標。成功的路上,你可能也會遭遇不少的失敗和挫折。但是,記住,失敗可以變成你最好的老師。

  對於有所成就的人來說,失敗是成功的重要元素。小時候,你有時會摔倒,但並沒有妨礙你學會走路;吃飯時,你可能會咬到自己的舌頭,但並不能阻止你繼續進食。成功需要你心甘情願地頂風冒雨、迎難而上。如果沿著阻力最小的道路前進,你不可能有一日千里的飛躍。

  談起海斯曼杯,一位橄欖球選手這樣說:“等待了多少年,終於等到這一天。”這句話說得非常謙遜。其實,為了那一刻,他辛苦工作了許多年。

  然而,勝利可以補償所有的苦痛。正如場上靈魂喬·邁納斯所言:“你贏了,什麼都變得無所謂。”

   第一次試飛時,奧維爾和維布林·懷特兄弟的飛行器並沒有飛上卡羅林娜的藍天。那架十二馬力的雙翼小型飛機在空中僅僅停留了三秒半鍾。此後的兩天時間裡, 兄弟倆忙著修復降落時嚴重損壞的飛機。然後,903年12月17日,他們那架奇妙的木結構棉布裝置飛行了十二秒鐘。然後,十五秒;然後,五十九秒。這一壯 舉已載入史冊。但是,只能在離地幾英尺高的地方飛行短短一分鐘的飛機有什麼用呢?數年之後,在一定的高度上飛行相當長時間的飛機研製成功。這個傳奇充滿著 嘗試和失誤,而且失敗遠遠多於成功。

  明確你的目標決不是重複你已經取得的成就,而是尋求新的挑戰。


  目標四:這是我的目標,不是別人的

  在設定自己未來的安排時,肯定你的目標是獨自制定的。如果只是你的父親或你的老闆需要某種東西,或是因為你這一領域有所專長,那並不意味著它應該成為你的目標。

  每天,電視上和新聞中充斥著年輕人吸毒、酗酒和其他墮落的故事,只是因為他們讓周圍的壓力代替自己做主。他們知道對與錯的區別,但是他們聽從別人的建議而不是自己的心聲。如果能在內心深處感受的這一點,你成功的可能性會大大提高。

  讓環境來規定目標同樣危險。你的志向不應受年輕時的環境或自己的經濟狀況的約束和限制。在制定目標時,運用創造性思維來擴大你可能的界線。想象著自己在新的狀況下的那一刻,你的行為會發生深刻的變化。期望與個人成就之間的聯絡是無可否認的。

  然而,人們在衡量進步時,提對問題非常重要。不要說:“我在比賽中能走多遠?”而是儘量這樣問:“從上次嘗試以來,我又進步了多少?”

  只有你的進步才是衡量你成功的標尺。


  目標五:我所有的目標都是相輔相成的

  只有一個目標是很少見的,也是非常危險的。平衡的生活應包括你在人生大舞臺的成就計劃——個人、家庭、經濟、學術、身體和精神諸方面。

  許多人的目標並不相互相容。例如,他們受無情的商業哲學的影響:“我要成為我所在公司的董事長,誰也別想阻擋我。”然後,在教堂,他們聲稱自己相信:“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如果你想在單個目標上繼續快速地進步,你應確信你所有的目標都朝向同一方向。


  目標六:我的目標都包括實施計劃

  如果沒有交通圖為你指示最佳的路線,目的地再明確也沒有意義。一旦你上路,什麼事情都可能發生。突然之間,可能會出現繞行標誌。但如果你知道自己去哪裡,這都不能阻擋你前進的步伐。

  在確定目標後,設計出專門的計劃來實現它。標滿A、B、C或1、2、3可能浪費一些時間,但卻是你走向未來的指南。

  重要的一點是:你的目標可能不輕易改變,但是你的計劃應總是靈活的。如果一個計劃行不通,千萬不要驚慌失措。你已經從中得到非常重要的資訊。現在可以嘗試另一個計劃。正如彼得·杜拉克所說的:“長期規劃與未來的所訂無關,但卻與目前所決定的未來密切相關。”

  確信你的戰略包括一份行動時間表。如果沒有時間表,你永遠都無法開始。有人說,孩子大學畢業或住房貸款還清之時,就是他們的目標實現之日。

   而最大的滿足不在於目標的實現,而在於旅途中的歡樂。如果你的目標看似沙漠中的海市蜃樓一樣不停地移動,別擔心。享受旅途中滿是迷人風景的道路上每一段 里程碑式的成就。每天都從挑戰開始。“這是耶和華所定的日子,我們在其中要高興歡喜!”(《詩篇》第118章第24節)


  目標七:我會寫下我的目標

  拿出紙和筆開始寫,這是看著夢想和願望成真的最快的方法。在你看見你所追尋的東西的那一刻,哪怕是在一張小紙片上,它顯得那麼真切,那麼具體。

  在《自我對話方案》一書中,行為研究員夏德·霍爾姆斯泰特給出關於目標設定需要說的話。其中包括:“在任何時候,如果我想改變或實現生活中的任何目標,我都要把它寫下來;還有實施目標的計劃和實現目標的時間。這樣,我就把自己的每個目標都轉化成行動。”

  他還要求我們說:“寫出我的目標,我就是在書寫我未來故事的攪拌;遵守我特定的行動計劃,我就能把自己的夢想變成現實。”

  開始寫吧!

  如果不變成行動,上面設定目標的七個方面都毫無意義。每一條,儘量大聲讀出目標,看怎樣運用在你所寫下的目標中。最重要的是,每天都做點具體的事情,使自己與目標更接近。看著“靶心”而不是其他分神之物,你已經在回家的途中了。勝利者並非以問題為方向,而是解決方案。

   在稱為今天的24小時內,你有86,400秒供你支配。你會怎樣適用呢?是把鐘錶的每一次嘀嗒聲浪費在白日夢、無聊和猶豫不決之中呢,還是用於實現目標 的喜悅上?一家出售槍支的商店櫃檯上訪的標語是:在生活中有一個遠大的目標是重要的,而知道什麼時候扣動扳機同樣重要。

  準備。瞄準。開火!
       第5小時

  遠大前程

  在你相信明天比今天好麼?你的回答所流露的遠比簡單的“是”或“不”更多。如果你對未來心懷恐懼,那麼這種感覺會很快滲透到你行為和性格的每個方面。

  星期五的晚間新聞中,天氣預報員預測有暴風雨。這時,會發生些什麼呢?成千上萬的人改變週末計劃,而有些人改變的不僅僅是計劃。當時的天空可能晴朗,但是他們的心情會突然之間變得陰雨、消沉、悶悶不樂。

   股票經紀人知道,杞人憂天的投資者往往會在市場博殺中輸得精光。有多少人在股票上損失慘重,只是因為他們不相信價格會反彈。他們還知道,對未來總是抱有 信心的人會腰纏萬貫,因為他們堅持自己的投資原則。價格高時,他們買進;價格低時,他們也買進。在經過較長一段時間之後,他們積聚大量的股票,而且價值不 菲。眾所周知,在市場上的確有這樣一種人。你應該相信未來。

  期望產生引發有意識和無意識的行為,從而帶來預期的結果。心理學家觀察到,有人每天都期盼著發生最壞的結果。在許多情況下,他們的期望才是真正的問題所在。病人會這麼說:

  “我不知道是什麼,但我知道自己有嚴重的健康問題。”

  “從財務上講,我們根本不可能做到。”

  “我就是不知道,這段婚姻怎麼能繼續下去。”

  太多消極的期望顛覆著你的健康、你的財產和你的幸福。


  所看到的和所希望的

  有的人故作自信,就像帶著一層面具。開始考慮未來時,真實的你——內在的自己——就開始登場。你會發現,期望是一種動力,它在生活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

  記住一點,世界上根本沒有什麼令人絕望的情況,只有不可救藥的人。在實現積極的結果之前,你必須學會想象它——讓它在你的思維過程中有意識的強化。

   一位優秀的游泳選手嘗試著橫渡波濤洶湧的英吉利海峽。在冰冷、凶險、可怕的海水中,她奮力地劈波斬浪,一英里又一英里。快到令人精疲力竭的終點時,大霧 瀰漫,她看不到前方。儘管離目標只有半英里,她還是爬上救生艇,放棄嘗試。在回顧這段經歷時,她不無遺憾地說:“要是我能看到陸地,我也不會這麼放棄 了。”正因為看不到前方,在離成功只有一步之遙時,她失敗了。我們無法用肉眼看見自己的目標,因此我們必須培養自己憑著信念來想象的能力。

  在密執安大學的哈茲爾·馬庫斯主持的一項研究中,心理學家們確信,通過培養“詳細敘述你想變成的自己,並在想象你的外表和感覺時儘可能生動和具體”的能力,自我改進就可以實現。

  例如,在軟式棒球比賽之前,花一點時間獨自“看見你自己”站在本壘上,揮動球棒,用力擊球。或者,作為外場員,你看見自己接住飛來的球。

  和許多其它給我們的生活帶來轉變的技巧一樣,想象是一種後天習得的技能。經歷過一次,你就能體會得到;然後一次次運用,直到成為深藏在我們的觀點、態度和行為中的良好的習慣。

  當我們在精神上“看到”未來時,就會對我們的生活產生巨大的作用。O·S·馬登這樣寫道:“世上沒有任何藥物能像希望一樣,沒有什麼刺激更強烈,沒有什麼補藥比對明天的期待更有效。”

  當人們對自己的期望行為形成可見的印象時,隨之而來的是實際表現中的提高。德伯拉·費澤爾和C·A·雷辛格在《運動與鍛鍊心理學》上所發表的研究揭示,在比賽中,運用想象力的人與只在賽後反思的人相比較,前者的成績高出很多。

  一旦理解你的想象決定著你的行動,你就能立即著手把重點從你的行動轉換到你的態度。當你在自己精神的眼裡發生改變時,你物質的肉眼到的事情會與原來大不相同。很快,你內心的觀點就會在你的步履間、言談中以及他人對你的態度上體現出來。


  好奇心

   如果能魔術般地回到兩歲,我們就會驚訝於自己對世界的看法。在對宇宙的性質進行初步的探究時,我們也有同樣的感覺。用一種不同尋常的方式看待周圍的環 境,這種感覺無法用語言來描述。偉大的詩人往往保持著好奇心,並能通過筆墨傳遞出來。我們稱之為天才的人,在某種意義上說,就是沒有讓自己內心的那位充滿 好奇心和創造力的孩子沉睡的人。

  世界上有兩種人,有磁力的人和失去磁力的人。而在呱呱落地時,我們可能是有磁力的。憑著信念和信心,有磁力的人帶著積極期望力量,往往會吸引到成功、幸福和自我實現。但是,如果棄之不用,磁力就會消失。

  失去磁力的人吸引不到其中任何一種。機會來到他們面前時,他們只是坐在那兒,像一塊沉重的失去磁性的金屬。他們會說:“我可能會失敗。我可能會賠錢。人們會嘲笑我。
  ”

   你知道,光看倒車鏡,你不可能前進。古代以色列人的一個重要教訓是“記住雅各的妻子”。她沒有聽從耶和華的旨意而向後觀看,結果變成一根鹽柱。如果讓過 去的經驗主宰你的現在或未來,你就要出大麻煩了。在長達十年甚至二十年的時間裡,許多人士揹著不變的舊行囊。最後,行囊如此之重,以至於耗幹他們的精力; 他們倒在重負之下。

  回顧自己的一生,有人得出這樣的錯誤認識:他們做的是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對他們而言,生存完全是基於經驗和環境,他 們甚至都不知道自己的認知的侷限。結果是,他們無法看到問題的本質。除非改變他們的精神支配作用,不然,有所成就的那份潛能將永遠深鎖在內心深處,而他們 將在無所作為中渡過餘生。

  昨天你所相信的東西非常強大,把你變成今天的你。同樣的邏輯,如果你停留在目前的狀況,你就無法超越現在的 你。只有聚焦在未來的自己,看到現在的自己背後的樣子,你才能認識到你巨大的潛能。聖徒保羅告訴格林多的人們:“舊事已過;都變成新的了。”(《哥林多後 書》第五章第十七節)


  相信自己能行

  挑戰自己、加強信念的力量的時候到了。快取出紙和筆,寫下至少十個宣言, 以“我相信我能……”開頭。比如,你可以這樣寫:“我相信我能做出一首詩並在雜誌上發表。”然後,進行下一步。真正地嘗試你相信自己能做的事。信念是你飛 翔的助推器。向前,冒點風險去做更高、更大的事情。

  羅伯特·舒勒的話值得注意:“我寧願嘗試去做大事而失敗,也不願意什麼也不做而成功。”

   人力資源專家萊斯·布朗稱我們所生活的年代為“3C”時代:瞬息萬變(change)、錯綜複雜(complexity)、激烈競爭 (competition)。大多數人在大部分時間內似乎被周圍的變化所擊倒。我們感覺自己好像處在颶風的風眼上,因為害怕被周圍飛旋的力量所打倒而不敢 移動半步。然而,在這種情況下,我們還有一種希望:不能左顧,不能右盼,甚至不能往下看。我們依稀的希望在於記住上帝在我們生命力所做的一切,全身心地調 動他所賜予我們的力量。

  “一直向前看”應該成為我們處理事情的人生哲學。??果這有一種通往成功的戰略,那就是堅持不懈地營造美好拮据的場景。有人曾這樣說;“帶著夢想去生活或許是不明智的,但生活中沒有夢想肯定是瘋狂的。”

   幾個世紀之前,人們一直相信地球是扁的。這種信念壓制著人們的冒險精神。設想一下,那時候的母親揮著想告訴孩子:“別在海里遊得太遠了,要不你會從地球 上掉下去。”不幸的是,即使在今天,仍有不少父母向孩子傳遞著同樣的資訊——灌輸對未來的恐懼和不安的言語。無數次,發明的夢想還沒有開始就已經被熄滅。 然而,那些自由選擇的人可以重新樹立信心。他們不僅會誘導深水,而且還要駕船奔向美妙的新世界。

  作為孩子,我們的身份和自我形象的形成 來自在生活中對有重要影響的人—— 通常是母親或父親——的定義。這種定義深深地影響著我們對自己的認識及與周圍環境相處的能力。不過,總有那麼一天,我們會認識到可以不為別人的定義而生 活。最終,我們每個人必然採取必須的步驟來重新塑造自己的生活。我們可以重新撿起曾經丟棄的和保留下來的,曾經埋葬的和心中相信的。

  決 定你的未來的不是你的生活經歷,而是你為每次經歷所賦予的含義。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必須不斷質疑我們的感覺和“信念系統”的有效性。例如,對受虐待的婦女進 行的研究表明,她們在不受傷害時更不開心。為什麼呢?她們把捱打視為“受重視”。一次又一次地,她們表現出“受重視”比不捱打更合心意。如果不質疑和改變 信念系統,我們的行為不可能發生變化。


  你看到什麼?

  聽說過 “你看到什麼,你就會變成什麼”說法嗎?的確如此。在看到不同的自己的那一刻起,不喜歡目前狀態的人就開始改變。應該誠實地看待“期望因素”,因為它在有 力地操縱著你的生活方向。對待懷疑和恐懼,你可以想從前一樣用膝跳的機械方式,而你的生活會陷入毫無生機、悽迷慘淡的境地;你還可以謹慎地改變自己的行 為。你也許會這麼說:“未來會怎樣,我不知道。我就是這個樣子。”

  值得慶幸的是,你並不完全是不利的條件、惡劣的環境甚至別人狂熱信念的俘虜。正如上帝賜予你生活的力量一樣,他同樣給了你改變的力量。

  現在,選擇生活中給你帶來憂慮和恐懼的某個方面吧。可能是去看牙醫,也可能是那份僱員表現評定。通過謹慎地挑選並專注於積極的結果,你就會以嶄新的面貌去迎接挑戰。突然之間,你會發現自己變得很輕鬆,甚至微笑著面對過去曾使你焦慮不安、夜不成寐的事情。

  如果在生活的某個方面,你的精神面貌可以發生變化,那麼在生活的所有領域,你都會用同樣的潛力。

  為什麼要把自己的未來放在命運的手中呢?期望可以使你的前程更遠大。

   第6小時

  重大的態度調整

  當你驅車前往汽車經銷商的維修車間時,那裡的管理人員會問你:“是大修,還是小修?”

  關於自己對待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