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你只是看起來很忙碌,其實卻每天被別人收割

你只是看起來很忙碌,其實卻每天被別人收割



上面圖片是 Tom Hussey 是美國攝影師,拍攝的一套系列作品名為《A Mirrored Memory》(鏡中回憶),起因是諾華製藥旗下一款治療老年痴呆症藥物的廣告活動,試圖通過藥物和心理治療的手段幫助患有老年痴呆症的患者重建他們年輕時的形象。

Tom 選擇了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職業形象,比如教師、護士、消防員、士兵等來拍攝這系列作品。

當年讀研究生的樣子:

年輕時候是護士

年輕時候是科學家:

但是,我從上面這張圖卻看出了我自己的“精分”狀態,鏡子裡幻想中的自己很美好,而鏡子外現實裡的自己很落魄。

現在還有一個專門的詞彙來描述這樣人群,叫“精分分子”:


“精分分子”是指精神分裂,一人分飾多角,想的一套做的另一套的人群。經歷豐富,但都是接觸皮毛


你周圍肯定有這樣的朋友。他們的日常是看起來非常的忙碌。

暑假前,定好這樣的學習計劃:

看10份得到專欄、閱讀完10本書、每天一篇寫作

並將計劃做到條條框框的excel表格裡

以“使命必達”的決心裝著幾本“大字典”飛越大半個中國。

暑假時,最新電影上線、朋友太久沒見、心情沒準備等理由,浮現於滴滴答答的手機微信裡,一本本“大字典”重見光日之時即是回校之日。

工作前,不學研究生、不考會計證、不當公務員,父母老師推薦的工作都不接受,自認為憑藉自己的努力能找到更適合自己的工作。

工作後,學習的動力隨著工作壓力增大而磨滅,與其看著枯燥的書本,不如看輕輕鬆鬆的娛樂搞笑節目。看完後躺在黑漆漆的夜裡只有無止境的愧疚和空虛。

精分分子就是想一套做的卻是另一套,肉體和靈魂永遠在時空上錯位。從來不缺各種想法,缺的是行動力和堅持。

也有的精分分子,每天看起來很忙,加入各種號稱N天看完100本書的社群,追求各種快速學會的捷徑。覺得自己已經是“跨界人才”,什麼都懂,每天很充實,卻沒有一樣精通。學的東西在工作中用不上,即提高不了薪水,還花出去所謂的“學習”很多。

如何才能不成為這樣的“精分分子”呢?

我是偶然機會接觸到資料新聞-用技術輔助採編。以前總認為技術高不可攀,上過相關課程後發現距離感減少。且逐漸發現學習技術的過程也是在學習新思維的過程,可碰撞出更激烈的火花。

曾掉入一個誤區,即掌握技術即可。但聽過相關技術課程後發現並不會用。後來才知道想法的重要性,逐漸從技術程式設計轉向統計學和業務內容的重視。

統計學與邏輯學有關係嗎?

解讀數字的意義,不僅僅有公式,還要涉及到對誰(或什麼)的定義、引數(判斷標準)的選擇及引數間的權重和關係等,這都需要邏輯學-判斷比數字重要。由於本科學哲學,對邏輯學有一定的瞭解。

畢業不到一年時間的我從事過製造業和金融業工作,雖都不是以資料分析為重點。但都或多或少有對資料的好奇心。

商業計劃書撰寫過程中使我意識到資料來源的可靠性、真實性、分析的必要性,市場份額、不同公司的佔比權重、城市的分佈等資料有什麼?在哪裡找?如何分析?

金融從業方面,審批調查報告不僅要縱向分析每一份財務報表、徵信報告、銀行流水等資料的內涵和跨時空對比引數及其關係,大致瞭解企業(個人)內部發展情況。另一方面還需要橫向對比不同報告和不同領導的觀點,多方核實資料真假。

我接下來的實踐計劃,就是避免成為精分分子,不追求快速“致富”,在資料分析的領域深入學習。

本文來自 大資料社群會員Cindy 的實踐筆記。

我曾在“寫作社群”裡提到,不要為了寫作而寫作,成為作家的概率很低。那寫作的本質是什麼呢?

寫作的本質是你技能的輸出,唯有技能才是你賺錢的保障,寫作只不過是擴充套件你技能影響力的途徑和表現形式。

不要被每天被那些花N天就成為XXX的快速“致富”洗腦,那不是你能做到的。從統計概率上講成為這樣的人概率特別低,還是腳踏實地在大概率事件上下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