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走向“平臺的平臺”,華為重新定義未來趨勢?

走向“平臺的平臺”,華為重新定義未來趨勢?

華為企業BG最近的幾個新聞頗有意思。

一個新聞是在2017年全球智慧城市博覽會上,華為帶著四個客戶去領獎。華為為延布皇家委員會搭建了光纖、部署了智慧停車、智慧稱重、智慧垃圾箱、智慧能源管理、智慧路燈等等,還合作開發了城市管理平臺ICP,包括IoT資料平臺、大資料平臺、資訊整合平臺和融合指揮中心等。如此一來,華為的業務邊界在哪裡?

另一個新聞是華為企業BG總裁閻力大在烏鎮峰會中說:“未來的企業要麼轉型成為一個平臺,要麼成為平臺的一部分,沒有第三條路可走。”

兩個新聞放在一起,就能感覺華為在重新定義業務邊界。那麼,華為企業BG要成為何種“平臺的平臺”?如果,所有的ICT廠商平臺化之後,這種生態會向何處演變,對使用者的價值何在?這是否是下一輪產業變革的聚焦點?

1.華為業績有亮點

在看華為成為“平臺的平臺”之前,我們看看企業市場在發生什麼變化。總體來說,危機四伏,各有凋零。從幾個方面看。

首先看使用者的業務增長以及對ICT的投資,這直接決定了主要廠商的增長。現在普遍反映使用者的錢袋子捂的更緊了,投資偏向更長遠、更具有價值的ICT專案。同時,這種投資方式也發生了變化。有些使用者會藉助開源架構和社群的力量自建系統,某種程度上也是削減對廠商的投入。

第二,純雲服務商和ICT基礎設施服務商之間的競合,此消彼長,競爭愈發激烈。從營收看,以AWS為代表的雲服務廠商一年的營收不到150億美元,大概等同傳統ICT服務商一個季度的收入;可數字化轉型和雲化是大趨勢,雲服務商的增速幅度快,利潤可觀。反而傳統ICT廠商老邁,IBM、戴爾、思科和HPE的日子都不好過(見表格)。

公司

IBM

HPE

戴爾

營收

191.53

82.09

616.42

公司

AWS

思科

華為企業BG

營收

122

121.36

75~90

備註:以上資料均來自公開財報,單位為億美元。其中,IBM和HPE營收為2017財報第三季度;戴爾和AWS為2017年全年財報。思科為2018年第一季度;華為企業BG為2017年預估數。

第三,面對未來的不確定性,各個企業都在加快自身的轉型,這涉及到企業的文化、管理、組織流程變革、人才、投入和戰略思維等。這需要再看3~5年。這些上市公司,既要滿足股東的利潤,又要滿足不斷投資新業務的需求,壓力巨大。

從以上幾個角度看,華為企業BG的營收有亮點,增幅遠超同類廠商。那麼,華為企業BG做對了什麼,是不是因為“平臺的平臺”的戰略思維獲勝?

2.從“被整合”到“平臺+生態”


雲端計算和大資料等新一代技術讓華為企業BG和業內“老師們”站在了同一個起跑線。

2011年,華為集團決定成立企業BG,進入比運營商市場大太多的企業市場。願景是美好的,現實是骨感的。這個陌生的市場讓華為企業BG摸不到頭腦,用過去的“人海戰術”撲上去完全沒用。“暈”了兩三年之後,2013年,華為企業BG推出“被整合戰略”。

為什麼要推出這個戰略?記得一次採訪閻力大時,他回憶說:“當時,使用者問我們為什麼要採購華為產品時,我們半開玩笑半認真的說,友商有的我們也有,但我們更便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