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成功實施ERP靠規範流程

成功實施ERP靠規範流程

                                        
  中國的資訊化建設,早已轟轟烈烈地進行了多年,積累了大量的經驗、教訓,但是直到目前,問題依然不少。尤其是對於軟體選型的問題很多企業依然存在很多困惑。面對琳琅滿目的ERP產品,企業該如何來選擇適合自己的軟體?企業在軟體選型的過程中應當遵循什麼樣的原則?為此,CIOINSIGHT雜誌社記者採訪了國內知名ERP專家陳啟申。

  作為國內最早一批接觸ERP的專家,其著作《供需鏈管理與企業資源計劃(ERP)》,《ERP——從內部整合起步》(第二版),《知理·知己·知彼·知用》等管理資訊化普及教材位於國內最暢銷的企業資訊化專業書籍之列,業內不少人士進入ERP領域都是從閱讀這些圖書開始的。

 20多年來,陳啟申一直從事ERP教育的普及工作,在總結了長期以來國內MRP II / ERP實踐的經驗、教訓的基礎上,他提出了企業成功實施ERP規範流程的八字箴言——“知理·知己·知彼·知用”。目前,陳啟申已70多歲高齡,尚在為中國ERP事業的普及教育而辛勤工作著,並謙遜地把自己稱為“ERP普及教育工作者”,是業內公認的中國ERP啟蒙老師。

  軟體選型對於企業來說是一項既平常又重要的事情,你個人如何看待軟體選型這個問題?
 
 陳啟申:我個人認為,“ 軟體選型”本身就是一種誤區式的提法。就ERP產品而言,過去習慣地被稱為“軟體包(Package)”,現在一般稱為“解決方案(Solution)”。我認為應當把軟體選型稱為“選擇解決方案”更為確切,很多國外公司已經把ERP叫做“Solution”而不是“Package”。“選軟體”和“尋求解決方案”是兩個性質完全不同的概念。

 選軟體就像買大白菜,選擇的標準是價廉物美,要討價還價。而尋求解決方案要看能不能解決問題,便宜貨往往解決不了問題,所以再便宜也沒有意義。ERP是投資,不是消費,不能簡單地控制成本,而是要做投資效益分析,要研究花了錢能不能達到預期的目標、能夠得到多少回報、多長時間可以收回投資等這樣的問題。目前就是因為對“選型”的理解有誤區,才會出現惡性的價格競爭,結果是企業和軟體商兩敗俱傷。

 選型就是要尋找解決問題的工具。比如要在牆上打個洞,究竟什麼樣的工具最適合?是大錘、鑿子,還是電鑽、衝擊鑽?雖然這些工具都能打洞,但必須根據洞的大小、深淺、精度要求、牆面材質,有目的地選用。

 我在《知理·知己·知彼·知用》一書中曾以裁紙為例,說明管理需求同資訊化工具的關係。如果想在電話機旁放一些紙片做來電記錄,那麼只要把一張大紙折一下,用手隨意撕成幾張小紙片就行了。但是,如果要把一張兩寸相片貼在某個證件上,就不能靠手撕了,要用剪刀剪。如果相片很多,例如照相館,他們還要採用更專業的工具——一個帶座標定位的裁紙板。管理的規模和管理深度不同,所需的資訊化支援工具也是不同的,和選擇裁紙工具是一樣的道理。

 自稱ERP的產品很多,但是此ERP非彼ERP,關鍵要看企業解決什麼問題。ERP是“解決方案”,還是僅僅只是一個“軟體”,是目前軟體選型認識上的最大分歧點,不少人在此有誤區。

  對於這樣的誤區,企業應該如何來解決?有沒有什麼規律或者程式可以遵循?

 尋求解決方案不是一項孤立的活動,它是成功實施一個資訊化管理系統全流程的一個組成部分,是一個子流程。總結幾十年來我國實施MRP II /ERP的經驗教訓,我把成功實施ERP的規範流程歸納為“知理·知己·知彼·知用”這八個字。其中“選型”只是第三個環節“知彼”,是在完成“知理”和“知己”之後才能開始的一個步驟。換句話說,如果還不“知理”,也不“知己”,就開始選型,一定會捅大漏子。

 “知理·知己·知彼·知用”流程是客觀規律的總結。我把這八個字稱之為“成功實施ERP的規範流程”。這八個字的先後順序不能隨意顛倒。

 首先是“知理”。企業首先要清楚ERP為何物、起什麼作用、能夠給企業帶來哪些效益、為什麼會帶來這些效益等。要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只有清楚了ERP的機理,才能判斷企業存在的各類問題能不能用ERP來解決。

 為什麼要把“知理”放在第一位?企業一定要清楚,ERP不是靈丹妙藥,有些問題ERP能解決,有些問題ERP解決不了。例如有一個化工廠的廠長和我談到,加入WTO後他們廠肯定競爭不過國外的企業。我問他:“為什麼?”他告訴我:“因為成本高。”我再問他:“為什麼成本高?”他的回答是:“由於裝置落後。”對於這樣的問題,ERP就無法解決。ERP雖然能夠幫助企業降低成本,但是由於裝置落後導致的高成本,ERP是毫無辦法的。
 
 其次是“知己”,就是能夠明確企業要解決什麼問題。首先要明確企業的戰略和定位,在選型前一定要對企業在管理上存在的主要問題做因果分析,多問幾個“為什麼”,找出產生問題的根源。然後針對產生問題的根源,判斷這些問題是不是ERP能夠解決的,如果是,再進一步設計理想的解決方案以及業務流程、制定預期目標、做投資效益分析等。

 有一些問題不是ERP能夠解決的,有些問題需要應用多個資訊化系統共同解決。比如有些情況應當先完善PDM,有些需要資訊門戶或電子商務來解決,有的甚至要改革企業現行的激勵機制、保證資料準確,有的還要調整組織結構、重新劃分職責範圍。因此,要多做分析,把握上ERP的時機,倉促上馬往往會事與願違。

 “知彼”就是在“知己”的基礎上組織得力的選型班子,帶著問題去選擇解決方案和長期的合作伙伴。遵照選型的基本原則和步驟,選擇適用的資訊系統,切忌盲目性。

 最後“知用”就是深化應用,實現預期的目標。特別要強調的是,“成功上線”是一句IT術語,意思是各個子系統都掛到匯流排(Bus)上,流程基本走通。但“上線”並不等於實現預期目標,說成功實施ERP,必須是最終解決了預期想要解決的問題。

 從上面講的來看,“知彼”只是整個流程中的一個環節,如果前面兩個環節沒有做好,一下就跳到“知彼”,就是拔苗助長。但是現實中有的企業就是不顧客觀規律,蠻幹瞎幹,前景實在令人擔憂。

 經常有這樣的企業,花費大量的時間、精力和差旅費,走訪了大量使用者,希望能夠找到適合自己的成功案例。如果這些使用者和選型的企業不是同一個型別,雖然可以學到一些實施ERP的經驗,但是同一個ERP產品在不同的環境中能起到的作用是不一樣的,一定要帶著問題去訪問那些性質相近、存在同樣或類似問題的使用者。不能走馬觀花,讓廠商牽著鼻子走。
 
 對於任何一種資訊化管理系統,包括ERP、MES、SCM、CRM等,都不能一知半解、淺嘗輒止。

  除此之外,企業在軟體選型的過程中還存在其他哪些問題或者誤區呢?

 首先,企業對於選型應當作為一種投資來看,不能看做是消費行為。如果把選擇解決方案看做是消費行為的話,就會考慮到成本,就會侃價,造成誰便宜就買誰的。如果看做是投資行為的話,就要考慮回報問題。應用軟體後能夠起到什麼樣的效果,做投資效益分析。

 所以對於選型,企業的一把手要負起責任,要有相應的領導統一管理,嚴格把關稽核。

 業內著名管理專家金達仁一直在強調企業主體意識,他指出:“大量的研究與實踐充分表明,ERP在我國應用的成敗並不取決於技術、資金、網站、應用軟體和軟體實施,而主要取決於企業自身的主體意識。”企業自己選軟體,用軟體,如果自己不對自己負責,又能指望誰來為你負責呢?

 其次,企業實施ERP最大的問題是:不少企業高管對資訊化和ERP處於一種“似懂非懂,又自以為很懂”的狀態。經常會遇到有的企業一把手在談到ERP時,講得頭頭是道,好像什麼都懂了。但是在處理具體問題時,就會發現並非如此。例如,CAD和CAPP與ERP是應用範圍完全不同的資訊化系統,前兩個基本上只在一個部門(設計、工藝)中應用,而後者要涉及到跨部門的協同運作問題。跨部門和單一部門應用的複雜性完全不同,在專案總監選派上,需要具有全域性管理經驗以及熟悉多部門工作的副總來負責。如果老總明白了這個區別,在責任人的任命上,就一定會考慮這個因素。

 再次,管理和IT技術脫軌,或者叫“兩張皮”。通常的情況是:業務人員不知資訊化的應用,IT專業人員不懂業務流程的需求。CIO沒有鑽到CEO的心裡,瞭解CEO最關心的關鍵問題,以致CEO感覺不到CIO的支援,造成CIO與CEO之間的隔閡,使得CIO的工作陷入被動。

 此外,員工缺少一種“系統、整體、全域性、整合、追求卓越”的思維方式。幾千年封建社會留下的封建割據,“文革”期間盛行的“以我為核心”的山頭主義,小農經濟的“老婆、孩子、熱炕頭”的自滿意識等陰魂不散。每個部門只是考慮自己的利益,不考慮整體利益,“為民”、“為公”都成了漂亮的空話。

 還有部分企業的管理意識落後。一些企業希望選擇可以做幾套賬的ERP來維護落後的管理模式。因此,選型還需要企業從管理思想上有所轉變。沒有追求卓越、銳意進取的雄心壯志是用不好ERP系統的。

  你認為目前企業在軟體選型上有哪幾種類型?

 我認為主要有兩大類:一類是盲目型,另一類是理智型。而在盲目型中又分為以下幾種型別。

 一是趕時髦、追風型。看到別的企業都上了ERP,並且取得了實質性的效果,於是一哄而上,但卻不知道自己為什麼要上ERP、有沒有條件上,而只是提出一些空洞的、無法衡量的所謂目標,像“管理上一個臺階”、“實現資訊整合”、“理順管理流程”等,錯把“手段”當成目標。

 二是當成“面子工程”,借ERP搞象建設。這一現象尤其是在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初期,相當普遍。當時,為了進入國家一級、二級企業,為了在IT建設上達到標準規定的水平,就盲目上ERP來證明自己的資訊化建設“成就”。ERP驗收也多是走過場。上ERP沒有目標,也就沒有驗收標準。最後是鼓掌通過、簽字畫押、領紀念品、合影留念、聚餐痛飲。這樣的形式主義鋪張場面在國內已是家常便飯,最後總是皆大歡喜,驗收專案幾乎沒有通不過的。這種做法也許對某些行政部門或軟體公司有一些宣傳業績的效果,但很難說是對企業能起到什麼實質性的積極作用,只能是勞民傷財。

 三是上級領導或主管機關的命令。我在講課時,就遇到有資訊主管講:上ERP沒有什麼太大的效果。問他:“為什麼要上ERP ?”回答是:“上級機關的要求。”這樣的企業不在少數。這種怪圈是因為上級領導把所屬企業實施ERP的數量當做自己的政績,要求一定要有百分之多少的企業上ERP。更有甚者,地方主管部門事先規定幾家在自己所轄地區“優選”的軟體,企業如果選了“優選”產品,就可以獲得扶植(如低息貸款);而被選中的軟體商也要向主管部門表示“感激之情”。真是吃了買方吃賣方。還有個別領導給所轄企業打白條,下指令購買某個ERP軟體……種種選型怪像,都是企業資訊化過程中的不正之風和官本位文化造成的後果,是對正確選型的嚴重干擾,是造成“ERP成功率不高”的重要原因之一,必須堅決抵制。

 四是為了吃“唐僧肉”。這種說法是一個軟體公司的業務經理的見解,他認為ERP是塊大肥肉,一個專案下來,少則幾十萬元,多則上千萬元、上億元,這麼肥的“唐僧肉”誰都想來吃一口。不管好用不好用,先買了再說。這期間,很多人會從中得到好處,可以從中分得一杯羹。到頭來,倒黴的只有企業自己。

 盲目上ERP,最後的結局往往是可悲的。一旦專案失敗,使用者往往會怪罪於軟體商,不惜毀壞軟體商及其產品的聲譽。因此,對待盲目型的使用者,不僅有使用者選型問題,也有軟體商選擇客戶的問題。曾經有一家企業問一家國產軟體商為什麼不參加投標,這家軟體商的回答是:“你們選軟體,我們也要選客戶。”言外之意,不能純粹為了一份訂單,失去了自己的品牌和聲譽。
而對於理智型的企業來說,基本上是按照“知理·知己·知彼·知用”科學的客觀規律來處理選型的問題。就像“幸福的家庭原因都是一樣的,不幸福的家庭原因千奇百怪”一樣。
那麼,錯誤的軟體選型會給企業帶來哪些危害?

 總的來講就是“拿人民幣打水漂”,白白浪費了企業的寶貴資源。如果再不好好總結,就會得出各種不實的結論。企業自己白丟錢不說,還要散佈一些誤解,例如“ERP不好用”,“洋玩意不服水土”等,找替死鬼,把所有的罪名都怪到ERP身上,給未來想上ERP的企業蒙上一層陰影,造成極惡劣的影響,對資訊化極其有害。

  既然有這麼多的危害,那麼企業應該如何來克服軟體選型中的誤區,或者儘可能避免上述現象?
 
 一定要大力宣傳,選型不是一個孤立的活動,是規範化流程的一個組成部分,就是要遵循“知理·知己·知彼·知用”規範化的實施流程。選型只是“知彼”的一個環節。
企業在選型過程中,除了遵循規範的流程外,還應在觀念上轉變。把軟體選型看做是選擇解決方案,要積極支援企業的資訊化建設。在選型中,增強選型過程的透明性,也可以建立一些嚴格的考核辦法來遏制各種商業腐敗現象。

  企業在選型前應當做好哪些準備工作?

 要遵循知理、知己的規範化實施流程。企業在選型前一定要經過培訓,尤其是對企業中高層領導的培訓。現在公開的培訓班上很難看到企業高管層參加,甚至企業的內部培訓他們也不參加,這種現象,對資訊化建設來講,是一個嚴重的危險訊號。

 我接觸過的印象最深的一家企業,在中高層管理人員接受培訓後,老總們把最關心的問題和要求整理出來,由資訊部和企管部聯合組織人員,進行因果分析、流程分析,提出幾十張需要資訊系統支援實現的理想業務流程圖,經老總們審查後確認。用這些流程圖,同軟體商洽談,再由軟體商確認。最後驗收也是根據這些業務流程圖,實現新的流程,滿足老總們提出的需求。這種自上而下,又自下而上的反覆過程,使管理業務和IT技術充分溝通,值得借鑑。

 任何結果都是由一定的流程產生的。企業領導不能只看結果,不看流程。企業要知道自己希望得到的結果是什麼,並分析這樣的結果要什麼樣的流程才能夠產生,如果流程不符合,應當如何來改造。企業只有明確了自己流程,再與軟體廠商進行溝通,才會有效果。企業提出問題,看廠商能否解決、如何來解決、要花多少錢、整體進度如何等。這樣一來,整個選型的環節就很清楚了,導致最後的驗收評價環節也會很清楚。

 此外,選型的班子也很重要,要有責任心和事業心,IT人員與業務人員要結合起來選型,要讓做過需求分析的人員帶著問題去選型;用“誰選型,誰實施”的原則,加強選型人員的責任感,保持工作的一貫性。

  一個軟體的應用是否適合企業的發展,應當有哪些考核因素?

 企業要有自己明確的定位(行業、產業鏈上的位置、組織機構和規模、經營戰略、產品及工藝、銷售模式、訂單響應策略……),不同ERP產品也有各自的定位。二者的定位必須相匹配才是合適的。

 切忌這種想法:“我是行業的龍頭老大,所以我一定要找一個軟體行業的龍頭老大。”要知道,各自行業的龍頭老大,並不一定是門當戶對的。這種門當戶對,只是一種攀比,不是正確的選型。一定要注意定位匹配。

 同時,企業的實施顧問不但要非常熟悉產品,更要了解該企業所在行業的運營特點。一個軟體再好,如果沒有好的實施指導,同樣是零。

  如果企業的軟體選型選錯了,但是短時間內又不能更換,這種情況下最好的解決辦法是什麼?

 這個問題要具體分析。如果是選型選錯了,企業應當反思,對於選型這麼大的事情,為什麼會選錯?在更換之前要好好認真總結。如果是由於業務擴充套件了,原有的系統完全不能滿足新的需求,這不能算選型錯誤,而要根據形勢的發展,必要時下決心更換,畢竟長痛不如短痛。

 具體的解決方法是,有些軟體可以通過升級解決問題;有些可以做一些二次開發,來補充一些功能;也可以選一種專用軟體作為補充,如ExcelServer。解決的辦法是多種多樣的,要根據企業的發展戰略方向和新的管理需求,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作為一位ERP專家,對於不同型別(大、中、小型)的製造企業在軟體選型中,有哪些要特別注意的地方?

 還是那句話,不論哪一類企業,都要遵循“知理·知己·知彼·知用”規範化的科學實施流程,因為這是從無數經驗、教訓中總結出來的客觀規律。同時,任何人都要秉公辦事,不謀私利,為我國資訊化事業做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