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Peter Thiel認為中國科技產業不值得投資

Peter Thiel認為中國科技產業不值得投資

  近些年矽谷對中國的關注一直在增加。不僅越來越多的科技公司開始進入中國,很多投資人也開始對中國創業公司表現出興趣。這些人裡一部分僅僅對中國感興趣,還有一些則已經認真開始瞭解中國市場。

  但是還有另一類矽谷投資人,他們認為中國的科技產業落後美國太多,對去中國投資並不感興趣。這其中就包括 PayPal 聯合創始人 Peter Thiel。

  上週在他的新書推薦會上,當被問到隨著全球化的發展,未來發展中國家(比如中國)會有更多投資機會還是更少投資機會的時候,Peter 明確表示,中國有大把的投資機會,但是在科技領域或許並非如此。

  要理解 Peter 為什麼這樣說,可以從他的新書《Zero to One》中找到答案。

  Peter Thiel 認為人類社會的進步來自兩方面,一方面是橫向的發展,也就是從1到N,複製某種可行的模式從而推廣並大規模使用;另一方面是縱向的發展,也就是從0到1,不斷做新的嘗試。舉例來說,如果你有了一臺打字機,然後造出了100臺,這就是橫向的發展;如果你有一臺打字機,但卻做了一個文書處理工具,這就是縱向的發展。


  如果要用一個詞來說的話,全球化是最明顯的橫向發展;而科技進步則是最明顯的縱向發展。從書名就可以看出,Peter 更推崇縱向的發展,而中國卻是最好的全球化的例子。

  中國的現代化從某種程度上說就是把其他國家先進的產品引入到國內,大到城市規劃小到家用電器。這裡可以直接用“複製”這個詞,中國複製了大量在其他國家被驗證是可以提高效率提高人們生活質量的產品。

  但是沒有科技的發展,全球化就會變得不可持續。比如中國的發展是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的。如果能源技術和環保技術不發展,那麼中國生產多一倍的汽車就會消耗多一倍的資源同時增加多一倍的汙染,這是不可持續的。

  “中國的未來20年計劃就是成為美國的今天。” Peter 在書裡這樣寫。那麼意味著,現在投資中國的科技產業,等於投資美國過去的科技產業——或者反過來說,既然可以在美國投資代表未來的技術,為什麼要去中國投資美國現在已經有的技術呢?

  這就是 Peter Thiel 不看好在中國投資科技產業的原因。當然,在這背後還有兩點:一是 Peter Thiel 對於競爭和壟斷的理解,這讓他只會投資有壟斷某一行業潛質的公司;二是他認為中國科技產業只有“複製”。

  Peter 對於競爭和壟斷的理解主要是出於投資人的考慮。在高度競爭的行業,每家公司做的都是從1到N的利潤都非常有限,而如果一家公司能從0到1創造新的技術就能壟斷某個行業,從而自主定價獲取豐厚的利潤。對投資人來說,後一種公司更值得投資。

  全球化意味著不斷複製,單純的複製其他東西很難形成自己的獨特競爭力,因此就會陷入殘酷的競爭。所以在全球化的發展階段,科技領域很難出現非常好的投資機會。

  但是,中國科技產業真的只有“複製”嗎?這一點我並不認同 Peter。或許5年前中國的大多數科技產品都是複製美國模式,但是現在中國市場和美國市場已經出現了很多明顯不同的特點,簡單的複製已經不能滿足中國使用者的需求。所以中國的科技行業也出現了很多從0到1的創新——雖然這些創新可能僅對中國市場有效,無法被“全球化”到世界各地。

  一個很簡單的例子就是遊戲中的道具收費。這種收費模式一開始大量被亞洲(以中國和韓國為主)國家的遊戲所採用,現在則已經成為移動遊戲主流的收費模式。當然收費模式的創新可能不像做成一家 Google 這樣的公司有衝擊力。

  如果拋開科技投資,Peter 在書裡也談到了他對中國整體現狀的理解。他認為中國人對未來的態度是“確定的悲觀”,這類人認為未來可知,並且未來會很糟,所以要做好準備。

  Peter 認為對於未來人們的認知可以分為四種:確定的樂觀、不確定的樂觀、確定的悲觀以及不確定的悲觀。


  對未來持確定樂觀的人,認為未來可知, 並且如果自己努力可以讓未來變得更好——1950年-1970年左右美國社會符合這個特點;對未來持不確定樂觀的人,會認為未來會更好,但是他並不知道自己該怎麼做——1982年到現在的美國社會符合這個特點;對未來持不確定悲觀的人,會認為未來會變差,而自己也沒什麼好做的——現在的歐洲社會符合這個特點;而中國人對未來持確定悲觀,他們認為未來會變差,所以要有所準備。

  為什麼 Peter 會把現在的中國歸類到“確定的悲觀”這一類呢?他認為現在中國發展非常迅速,世界上很多國家都在擔心“中國崛起”,但只有在中國,人們會擔心自己萬一無法崛起怎麼辦。所以很多中國人開始把錢轉移到海外,或者存錢過冬。既然中國人都把錢轉向海外,那麼矽谷投資人也就沒有必要去中國投資了。但這是 Peter Thiel 的遠見還是對中國的偏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