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一個好的產品經理到底有多麼重要?

一個好的產品經理到底有多麼重要?

為什麼要寫這篇文章,我想你已經有答案了,因為我們每一個人都是某些產品的使用者,心中都藏著一萬隻草泥馬。

 

  • 為什麼一個明明非常優秀的專案,最後卻失敗了?

  • 為什麼只有騰訊能做社交,而阿里不行?

  • 為什麼京東做電商成功了,而騰訊卻失敗了。

  • 為什麼有些銀行的APP做得那麼難用?

  • 為什麼......

 

你可能會和我說每個公司的基因不一樣,比如說阿里沒有做社交的基因,騰訊沒有做電商的基因,可能本文不太適合你,你不用往下看了。為什麼?因為你試圖將問題的原因歸咎於客觀。

但我寫這篇文章真正的引爆點是下面這篇文章:劉潤:滴滴的產品經理,請你進來看一下(關注劉潤的公眾號,回覆:滴滴)

劉強東說過:一切不行都是人的不行。

 

一、產品經理的內心世界

讓人惱火的產品設計,在我們的生活中比比皆是,我就不再囉嗦了。那麼,我們一起來探究一下產品經理的內心世界!

 

01、產品經理的乙方心態

什麼是乙方心態?就是誰付錢聽誰的,對於真正的使用者訴求卻充耳不聞,因為他只想著討好客戶,原因很簡單,既然老闆決定付不付錢,那就按老闆的意思拼命的做唄,其實他的真正使用者是老闆手下的那些員工。

在平時工作中還表現在,老闆說什麼就做什麼,只做讓老闆滿意的事,而使用者的牢騷和抱怨看不到、也聽不到。

 

02、缺乏45度精進心態

產品上線的那一天,產品經理長吁一口氣、如釋重負:“終於搞定了,終於可以休息了。” 殊不知這才是剛剛開始,大敵馬上就要殺進來了,而你卻以為結束了。

因為產品是活的,只要一天不停止執行,你就不能停下來。為什麼?因為使用者的需求是不斷的在深入、升級、變化和消失,對需求的探索不能只停止在“找到了”的那一刻,而是要和真正的需求始終保持同步。

 

03、我要設計一個平均產品

沒有一類使用者叫做“平均使用者”,也沒有一類需求叫做“平均需求”,我們總是很貪心,想服務於每一個使用者,所以最後設計出來的產品,就會導致“功用過剩”,或者“功能缺失”,甚至“功能錯誤”,最後那類使用者都服務不好,因為使用者找不到他想要的東西。

所以,在你開始你的需求之前,要明確你的使用者群體,針對這些使用者,提供去平均化的產品。

 

04、我被使用者“騙了”

有一天你去調研了一些使用者,發現他們談起來頭頭是道,你很是佩服。但是當你設計出來的時候,他們又全都跑向了競爭對手。你覺得很冤,這明明是你們讓我設計的啊?你有一種被騙的感覺。

其實使用者並沒有騙你,只是他們告訴你的並不是“需求”,而是他們“設計出來的產品”。所以,做為一個產品經理,你必須有分辨“需求”的能力。使用者想要的和他想說的有時候並不是一回事,只是使用者認為是一樣的,其實並不是。

而且,使用者調研樣本不能太少,幾個使用者代表不了所有的使用者;

其次,覺得你得產品不爽,離你而去的使用者才是你真正的使用者,留下的那些使用者並不一定是你的使用者。

 

05、急於變現

忠告:一切商業的出發點,都是使用者獲益。沒使用者,怎麼變現?此類問題多出於遊戲當中,某些遊戲還未把產品功能設計好,就急著讓使用者充錢,使用者只能“呵呵”一笑,轉身解除安裝。

 

二、產品經理具備的能力

 不同階段產品經理具備的能力,推薦大家看一下《樑寧產品思維30講》這裡我簡單的總結了一下一個產品經理需要的幾項能力:

 

  • 溝通能力:多種溝通技巧,跨團隊溝通,跨文化溝通。

  • 技術理解:理解技術在產品中的表現形式。

  • 需求與理解:主動收集使用者反饋,驅動產品改進。

  • 專業設計能力:獨立進行中小型專案的專業設計。

  • 結果導向和成本意識:在成本控制下實現服務目標。

  • 行業認知:對某個行業有持續兩年的跟蹤,深入瞭解,並對主要產品有自己的認知。行業廣度和行業深度。

  • 專案管理:組織成員開發專案。

  • 學習提煉能力:營造學習氛圍

  • 執行力/IQ:抓住重點,克服困難。

  • 行業融入感:傳教式的熱愛。

  • 渠道管理/運營能力:針對不同的場景、不同的使用者畫像優化你的產品,留住使用者。對渠道的浪費力最低。

  • 運營資料:深入分析資料的含義,獨立分析找到規律並指導優化。

  • 結果導向與成本意義:瞭解成本並維護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