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35歲後還被職場青睞的人,都做了這幾件事

35歲後還被職場青睞的人,都做了這幾件事

話說,如今都是9021年,哦不!是2019年了!

時間過得真快!

換句話說,90年出生的同學,今年週歲29了,很快要邁入而立之年了!

三十而立,本來沒什麼。但是國內企業多多少少有個潛規則——“35歲定律”!

說得明白點兒:到了35歲,如果還沒有脫穎而出,那麼很可能就被“優化”了。畢竟更年輕,更好用,更便宜,更願意接受“福報”的年輕人,太多了!

怎麼辦?!

如果不是英年早逝,我們都會活到35歲。抗過了“35歲定律”,5年後,還有“40歲大法”等候多時…

與其被動等待不如主動出擊!

 

仔細觀察一下,我們身邊是不是還有很多過了35歲,但是依舊被委以重任,被職場青睞的人?他們其實都做了這麼幾件事!聽我一一道來!

第一,   塑造個人品牌!

“個人品牌”,不是常見的“自媒體”,而是指“你的名字意味著什麼”。在行業裡,在圈子裡,提起你的大名,別人馬上能想到什麼。

經常問自己一個問題:離開現有公司、團隊、平臺,你向別人怎麼介紹自己?

能說得出來,這就是自己的個人品牌。

做法很簡單——多輸出!

可以是部落格、公眾號、筆記… 總之讓別人知道有你這麼一號人,一直在從事著什麼事情,而且還做得挺專業!

如果覺得文筆不夠好,那麼可以嘗試著微信群、論壇多回答問題,還是讓別人更多地知道你是誰,你擅長做什麼,你很專業!

不要問“現在做還來得及嗎?”只要有內容輸出,而且持續輸出,永遠都不晚!

第二,   理解業務!

很多職場人犯的一個錯誤是——過於專注在自己手頭的職位、工作上,不瞭解甚至不關心公司的業務。

所有的公司最本質的需求是:賺錢!活下去!

 一家公司怎麼賺錢的?創造什麼價值?提供什麼產品或者服務?客戶都有哪些人?怎麼製造差異點?怎麼做宣傳的?什麼渠道營銷?怎麼多久收回成本?公司所在產業的上游、下游是哪些?

這一系列問題都能答上來,妥妥滴理解業務了!

能明白上面那些,再思考自己的位置,處在整個鏈條中的哪一環?跟其它環節怎麼互動?怎麼影響結果?35歲後還能被老闆重用的人,基本都想明白了上面那些問題。

記住:越是重要的人,越是接近最終產品和客戶!

這一點,搞技術的小夥伴們一定要注意了!沒有實際業務場景的技術,只是工程師們的YY和自high!

只講情懷不琢磨賺錢的公司,都是耍流氓!

第三,   對他人可以施加影響!

品牌、業務的最終落腳點,最終是——人!

樹立個人品牌,需要理解受眾,知道他們的問題,並解決掉。

理解業務模式,必須理解需求,知道為什麼買單,並提供之。

職場上混得風生水起的人,除了注重“對事的能力”,更注重“對人的能力”!

人類是社會動物,21世紀的人們不可能完全不跟別人打交道。

哪怕是隻鑽研產品的,也需要跟團隊溝通,跟上級溝通,發揮團隊的力量,幫助自己更好實現目標。

為客戶提供價值,客戶回報以信任和支援;

給團隊提供幫助,團隊回報以力量和智慧;

幫夥伴獲得成就,夥伴回報以機會和資源。

所謂“貴人相助”,也必定是“貴人”發掘出了你身上的潛質。反過來想,還是你影響了別人。

積極、正向地影響他人,你所提供、給予他人的價值,最終會反饋和匯聚到自己身上,而他們又會進一步構成你的支撐和積累,“推動”著你不斷前進,形成良性迴圈。

第四,   打破壁壘!

可以說是最高層次的一種做法!

以上三點能做到,基本可以35歲後依舊笑傲職場了!

不過,如果能做到“打破壁壘”,那將會迎來隨心所欲、遊刃有餘的超然境界!

雖然不是所有人能做到,但是不妨姑且一試!

這個時代,隨著社會分工不斷細化,各行業、領域之間,已經形成了很深的壁壘。

直接的結果是——“隔行如隔山”!

如果一個人能再壁壘之間打通一條隧道,開通一條運河,那麼兩邊的優勢,就能被共享;兩邊的資源可以被重複利用。

網際網路時代,“跨界”是一個非常火熱的思想!通過不同領域知識、技能的整合,新的產品、新的服務、新的體驗被源源不斷創造出來,很多行業之間的壁壘被不斷打破。

很多的impossible,在“跨界”面前,統統變成I’m possible

作  者:Testfan Arthur
出  處:微信公眾號:自動化軟體測試平臺
版權說明:歡迎轉載,但必須註明出處,並在文章頁面明顯位置給出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