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式人生 > >從比爾·蓋茨身上看高效能人士的7個習慣

從比爾·蓋茨身上看高效能人士的7個習慣

比爾·蓋茨的成功歸因於幸運嗎?我想大多數人都會給出肯定的答案。但如果仔細思考,我們能從比爾·蓋茨身上看到柯維博士所提出的高效能人士的7個習慣。

當《大眾電子》雜誌把Altair電腦當作封面,並宣稱這是史上第一臺個人電腦時,比爾· 蓋茨立刻聯合保羅· 艾倫組建了一家軟體公司,為Altair電腦編寫BASIC語言程式。也許,蓋茨是在合適的

時機掌握了程式設計技術,但是很多人都在學習這個技術,數以萬計的人都能做到蓋茨所做的,但是他們沒有。蓋茨當機立斷。他從哈佛輟學,搬到了阿爾布開克(Altair電腦的基地所在)。他夜以繼日地編寫程式。比爾· 蓋茨變得與眾不同的原因,並不是在適當時候做決定的運氣,而是他在適當時候的積極迴應。 (習慣一:積極主動)

微軟的發展如日中天,蓋茨也在一個巨集大的想法推動下拓展了自己的目標:每張桌子上都有一臺電腦。之後,蓋茨與妻子一起創辦了比爾與馬琳達· 蓋茨基金會。目標都很巨集偉,比如讓瘧疾從世界上消失。蓋茨在2007年哈佛畢業典禮上的致辭中這樣說:“對於馬琳達和我來說,挑戰是一樣的:怎麼用手上的資源讓儘可能多的人受益。”比爾·蓋茨總是能在腦海裡勾畫出理想的藍圖,再用自己的雙手將藍圖變為現實。(習慣二:以終為始)

真正的原則意味著我們會把最重要的目標安排在精力充沛的時間,意味著在判斷力最佳的狀態下做出突破。“所有人”幾乎都會說,從哈佛畢業才是年輕的比爾· 蓋茨最緊要的任務。相反,他卻不顧周圍好心人質疑的目光,努力完成自己的目標。建立微軟時,他把所有能量注入兩個首要的目標:僱傭最好的員工,開發幾個重量級的軟體;其餘的事情都是次要的。蓋茨在一次晚宴上第一次見到沃倫· 巴菲特,當主持人問餐桌上的客人,認為人生旅途中最重要的因素是什麼,蓋茨和巴菲特不約而同地給出了相同的答案:“重點”。(習慣三:要事第一)

蓋茨和第四個習慣的關係有點複雜。表面看來,蓋茨的性格似乎更符合獨善其身的贏者心態。他是一個強有力的競爭者,一直在一本名叫“噩夢”的記事本上記錄微軟可能會導致失敗的方面。仔細觀察就會發現,蓋茨善於把互補的各方結合成一個整體。為了實現夢想,蓋茨意識到微軟若想壯大實力需要藉助其他公司的優勢:因特爾公司的微處理器,如IBM或戴爾這樣的個人電腦製造商。他還注重公平,因此,當微軟獲利時,員工也成功了。(習慣四:雙贏思維)

蓋茨充分展現了互利共贏的能力,最明顯的例子就是,他與長期合作伙伴史蒂夫· 巴爾默的配合。蓋茨和巴爾默合作時的收穫要比單打獨鬥大得多, 1+1絕對大於2。(習慣六:統合綜效)

蓋茨把焦點轉移到基金會的社會影響力之後,他帶著無盡的好奇心想和問題前進,嘗試著掌握能解決最棘手問題的學問和方法。向朋友請教結束時,他以一句幽默評論作為回報:“我確實需要再學學磷酸鹽。”(習慣五:知彼解己)

即使在微軟創業最緊張的時期,蓋茨也會定期抽出一整週閱讀和反思,掃清一些障礙,那是思考的一週。他還養成看傳記的愛好,一次他告訴《財富》雜誌的布蘭特· 謝蘭登:“一些人在生活中的發展實在令人稱奇。”——這句話像咒語般在蓋茨身上應驗。(習慣七:不斷更新)

其實歷史上還有許多成功的人和比爾·蓋茨相似,他們都有著柯維博士所總結的高效能人士的7個習慣。史蒂夫· 喬布斯也是一個典型例子。他住在連傢俱都沒有的房子裡,由於近乎瘋狂地投入開發新產品,他完全沒有時間去做似乎毫無意義的事情,比如買餐桌或沙發。(要事第一)再比如西南航空公司的赫伯· 科勒赫,在管理層和員工之間建立了雙贏的模式,以便每個人在9· 11恐怖襲擊後都能團結一致。30年來,既保證公司的長期利益又不會裁員。(雙贏思維)還有溫斯頓· 丘吉爾,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他每天只打幾個盹,這樣“一天能當兩天用”。(不斷更新)

沒有人能永生,但是書和思想卻會永遠流傳。當你用心讀這本書,你會 深受史蒂芬· 柯維能量的影響,你能感覺到他藉著文字在和你說:“我在這裡,我對此深信不疑,讓我幫助你,我想讓你得到真諦,從中學習;我想讓你成長,做得更好,貢獻更多,過上有意義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