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險科技全面開放,眾安如何一魚多吃?
日前,中國首家網際網路保險公司眾安保險旗下子公司眾安國際與日本財產保險公司(“SOMPO”)達成戰略合作,眾安國際將輸出其保險科技解決方案,為SOMPO提供基於雲的下一代保險端對端系統,幫助SOMPO實現數字化轉型。成立於1888年的SOMPO是日本最大保險公司之一,在日本國內主要從事產險、壽險、護理及醫療保險業務,海外保險業務覆蓋30個國家和地區的218個城市。

眾安能給國際保險巨頭提供科技解決方案,也驗證了眾安在保險科技領域的“江湖地位”。
五年前,眾安保險正式開業,成為第一家網際網路保險公司;一年前,眾安登陸港交所,成為保險科技第一股。而今,眾安不只用科技驅動自身業務發展,也在積極將保險科技能力開放,並賦能全球保險業乃至更多領域,掀起一股保險科技的“中國風”。

眾安的“保險+科技”雙引擎
眾安成為全球保險科技領先者,其實有一段漫長的故事。
眾安保險子公司眾安科技CEO陳瑋曾在一次演講中回憶道,眾安保險剛上線時,發現市場上沒有任何一個核心繫統可以支撐“網際網路保險”這樣的全新業務形態,也很難與合作伙伴對接,在這樣的背景下,眾安決定構建擁有核心能力的研發團隊。
眾安自主研發了一套保險核心系統:無界山,跟傳統保險系統最大不同是完全跑在雲端,實現了去IOE,支援大規模併發,可支撐每秒3.2萬筆保單的峰值壓力,也解決了線上出單的穩定、安全、效率和成本問題。更重要的是,因為採取基於雲端的網際網路系統架構,所以無界山可以適配保險前端業務變化,具有很強的擴充套件性和靈活性。基於此,一款新產品從設計到上線只需5-10天,可以適應移動網際網路時代快速變化的保險行業。
現在回頭來看,助力眾安保險的不只是基於網際網路開展保險業務的新思路,網際網路科技的助力同樣離不開關係。眾安保險CEO陳勁在一次演講中透露,今年上半年,眾安保險服務的使用者數已達到3億,每5箇中國人就有一個用眾安,目前依然在高速增長,同時,眾安實現今年上半年收入翻番,賣出的保單數量達到了25.6億張。驅動業務高速增長的核心動力,正是科技。例如,如果沒有無界山,眾安就很難給保民提供穩定的服務,也很難支撐不斷創新的保險產品。

無界山只是眾安保險科技佈局的冰山一角。除了核心系統外,眾安保險在核心科技上進行密集佈局,其已將大資料技術應用到理賠、風控等環節,目前在消費金融領域已與近百家生態場景合作,觸達3000多萬用戶,由此衍生出萬級的特徵衍生變數,構建起全面的使用者立體畫像;它將AI技術應用到客服,智慧客服使用率已達到70%;它還在積極佈局區塊鏈等前沿技術,深度參與區塊鏈相關ISO標準制定,將區塊鏈技術應用到再保險網路等業務上。
“保險+科技”雙引擎相互驅動,科技賦能保險,保險驗證科技是眾安的核心經營理念。 根據半年報資料,截至2018年6月30日,眾安共有1536名工程師及技術人員,在僱員總數中佔比53.2%,2016年、2017年及2018年上半年的研發投入分別為2.14億元、5.18億元和3.74億元,分別佔公司同期總保費的6.3%、8.7%、7.3%。
可以看到,眾安保險雖然是一家網際網路保險公司,然而跟很多強調渠道創新的網際網路保險公司卻有本質不同:科技是其核心驅動力,在保險科技上眾安已是領先者,這不只是讓眾安不被技術掣肘,也給了其新的業務潛力:保險科技能力輸出。現在看來,當初決定建立具有核心能力的研發團隊、耗費巨大精力打造自有系統無界山,倒有一些“無心插柳柳成蔭”的感覺。

保險科技開放打造更多“眾安”
科技能力輸出,在網際網路行業不是陌生詞彙,BAT等巨頭都有各種開放平臺。金融行業,這兩年金融科技能力開放也成為一個流行詞,比如在剛剛的ATEC大會上,螞蟻金服就對外宣佈啟動全面開放戰略,為行業提供完整的數字金融解決方案,希望打造成千上萬的支付寶和螞蟻金服。更早前,從百度獨立的度小滿金融,也強調自身核心戰略是金融科技特別是智慧金融科技能力輸出。此外,騰訊金融科技、微眾銀行以及京東金融的戰略,概莫如是。
專注於保險科技能力的開放,眾安則是第一家。基於無界山構建起領先的保險科技能力,在被自有業務驗證後,眾安在2016年成立了專門負責科技能力輸出的眾安科技,保險科技成為商業產品對外輸出。目前眾安科技一共有五大商業產品線,累計服務企業客戶300餘家:聚焦於基礎保險科技的S線、專注於醫療大資料的商保開放平臺H線、側重於資料智慧的X線、面向中小企業的金融科技產品F線以及聚焦區塊鏈的T線。

目前S線和H線最成熟,已在行業得到規模應用,其中不乏橫琴人壽、中再集團、瑞再企商等20餘家國內外知名險企。
說保險科技能力開放或者說金融科技開放產品線比較抽象,我們可以看看最近眾安科技釋出的S線的最新產品:面向下一代的保險核心系統Graphene(石墨烯系統)。
網際網路時代,隨著網際網路原住民崛起,在網際網路技術驅動下保險行業已經發生劇烈變化。保單呈現高頻、小額、碎片化的趨勢,客戶數量及保單規模呈現爆發式增長,與此同時新生代保險使用者需求也不再如昨,習慣於通過網際網路渠道購買產品,獲取服務,自動理賠,這不只是要求保險公司變革經營理念、重新架構產品體系,也要對IT系統進行升級換代。
傳統保險IT系統效率低、能力弱、體驗差和成本高,已完全不能適應新時代的保險行業。正是瞄準這個市場缺口,眾安科技推出了具有樂高化、效能高、易運維的Graphene,基於此,保險公司可以根據自身業務特性,在不同階段自由拼裝不同元件,擁有跟眾安保險一樣的效能高、穩定性強、擴充套件靈活的核心保險系統。
具體來說,基於Graphene石墨烯系統,保險企業可以在一週內完成與新渠道的對接,1-3天內完成新產品上架(原來要一週以上),一週內處理逾20億張保單,做到秒級實時風控(原來要T+1天)。
Graphene本質是將前面提到的無界山系統的核心能力全部外部化,毫無保留地對外輸出,讓每一家保險企業都擁有自己的“無界山”,大幅降低IT成本,更好地適配網際網路時代日新月異的保險業。
Graphene是眾安保險科技能力輸出的一個樣本:在自有業務上驗證的保險科技能力,通過商業化產品開放,讓更多保險企業從中受益,除了Graphene系統外,大資料理賠、大資料風控、人工智慧客服等基礎保險科技能力,以及商保科技、大眾健康科技等垂直保險科技能力,眾安都可以對外輸出。
這樣看,眾安保險科技能力開放輸出,主要是聚焦在保險行業,最終結果是打造更多“眾安”。
在科技能力輸出的過程中,眾安也可以創造自身價值。
保險科技輸出讓眾安一魚多吃
科技能力輸出本身是一種成熟的商業模式,可以提升業務價值的科技能力,一定有企業願意為之買單,科技巨頭雲端計算業務普遍大獲成功,就是一個證明,普華永道最新發布的白皮書認為,中國網際網路下一個風口將出現在B端,科技企業賦能B端、服務C端將成為主流趨勢,預計到2025年,該模式給科技企業帶來的整體市值將達到40-50萬億元。
科技能力輸出是眾安構建保險生態的橋樑,當眾安科技能力成為保險業的基礎設施後,它就可以獲取更多夥伴、場景和資料,進一步反哺到保險科技上,讓保險科技能力不斷進化,給自有業務創新提供技術基礎,同時構建起真正意義上的護城河。
深層次來看,科技能力輸出是企業分攤科技投入的一種新方式。科技特別是底層、核心和前沿科技,已成為網際網路巨頭重點投入的物件。不過,大規模的投入要實現變現往往需要假以時日,甚至讓企業不堪重負。往年,企業科技投入後,申請大量的專利,再憑藉專利費、專利訴訟等方式獲取回報,實質上就是讓更多企業來分攤當初的成本,然而專利戰的做法並不利於科技的普及,甚至一定程度會成為創新的殺手。
今天日益流行的科技能力輸出,則是一種更先進的模式,其本質依然是讓大量企業來分攤科技巨頭大規模投入的成本,卻又不會因為昂貴的專利費而阻礙科技的普及。有了這一模式,科技巨頭就更有底氣進行大規模投入,而且最終一定會普惠到整個行業。正是因為此,可以認為,眾安保險科技能力輸出,也是其分攤此前五年以及現在大規模保險科技投入的方式,有了開放戰略,眾安就更有底氣進行大規模的科技投入,繼續做好保險行業的科技帶頭人。
從與SOMPO牽手來看,科技能力輸出戰略,也成為眾安保險出海的一條路徑。
科技輸出讓金融企業借船出海
眾安的保險科技能力輸出不限於中國市場,而是放眼全球。眾安在去年12月啟動國際化,通過眾安國際向海外輸出科技能力是其國際化戰略一部分。眾安將“以香港為基地,開啟國際市場大門,並將亞洲作為業務發展初期的重心,建立海外業務陣地。”
一方面,隨著中國金融業加快開放,跨國保險企業在中國佈局,同樣需要保險科技能力,由此,與跨國險企中國區合作再與總部合作就是水到渠成;另一方面,中國在保險科技上的一些探索在全世界範圍都處於領先,這給百年保險行業帶來了新的變革機會。
眾安科技能力輸出的海外物件已有Sompo這樣的巨頭,此前,眾安國際還與軟銀願景基金簽訂股東協議,雙方將共同按需分步投資2億美元,用於推動眾安在境外的科技解決方案輸出業務。
雖然金融科技巨頭都在談開放,不過幾乎都是面向國內金融機構,將保險科技能力向全球輸出,眾安走在了金融科技行業前列,讓起步相對較晚的中國保險行業藉助於保險科技扳回一局。這也給金融科技巨頭打造了一個出海的樣本:金融業進軍海外市場不易,藉助於中國領先的金融科技,通過技術輸出的曲線救國方式,或許是一個不錯的思路。
正如眾安國際總裁許煒所言:
保險業的發展在每個國家和地區都受限於牌照和監管,現階段很難突破。作為保險公司的眾安如果想進入一個新的市場,最順暢的路徑是申請一張新的保險牌照,或找當地的保險金融機構去合作,甚至通過資本的方式去併購。但事實上,眾安更是一家科技公司,我們希望用科技的方法讓保險更有溫度。所以,通過科技輸出是一個更加有效地達到企業使命的路徑,所以,眾安認為科技輸出和保險業務一樣重要。
目前螞蟻金服等科技巨頭都在走國際化路線,其採取了三部曲策略:先讓中國使用者在海外能用支付寶,再給當地使用者提供電子錢包服務,最後在從支付延展到金融服務。可預見的是,未來螞蟻金服在海外一定會走向開放,技術服務業務全球化,整個步驟將跟它在中國的策略如出一轍。
相信未來度小滿、京東金融、騰訊金融科技等巨頭,都會走出海路線。先讓業務出海再行科技輸出,還是先行科技輸出再讓業務出海,不同打法將殊途同歸,最終結果就是,中國金融科技巨頭在全球市場都會佔據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