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桌論壇:區塊鏈行業似火車,沒有監管只能亂跑
9月7日-8日,由創業邦主辦、杭州市人民政府聯合主辦、杭州市金融辦和杭州市江乾區人民政府聯合承辦的2018創新中國秋季峰會在杭州舉行。
在8日進行的“ 行業趨勢論壇:金融科技(區塊鏈)專場 ”上,Bizkey聯合創始人兼主持人張曉航、丹華資本董事總經理丁若宇、啟賦資本聯合創始人顧凱、點亮資本聯合創始人郭峰和Dfund管理合夥人楊林苑,圍繞 監管、投資邏輯、通證經濟 等主題展開了一場有趣有料的討論。以下為現場速記,巴位元整理髮布(略有刪改):
1.監管是好事,提高了看專案的效率
主持人:從去年9月4號到現在,已經有一批自媒體被封號。今天的參會人數和去年去年同期相比,也不是一個量級的。請教各位前輩,怎麼看待監管越來越嚴的趨勢?
丁若宇:監管是好事,非常歡迎監管。因為行業還處在早期階段,區塊鏈和其他領域不一樣的地方在於, 一、二級市場過渡非常快,一定程度上可以說是比較混雜 。區塊鏈專案本身的價值和投資人或散戶眼中的價值波動是非常大的,所以對這種價格波動進行監管,讓價格和價值靠的更近,避免很多金融套路,這對廣大投資人來說是件好事。
顧凱:我們也是非常歡迎監管的。大家都說區塊鏈是一場生產關係的革命,相當於火車替代了馬車,但是火車總要有鐵軌、訊號燈、車站和排程系統吧,不能讓火車亂跑,因為它和一匹馬跑起來完全不是同等的能量和破壞力。所以,監管要跟我們一起,和區塊鏈從業者一起探索這個行業的邊界。其實 我們國家的監管層還是非常寬容的,對新技術的發展有一定的容忍度。但是大家也不要挑戰監管的底線 ,不能打著區塊鏈的旗號去做傳銷、做資金盤,這是監管所不允許的。
郭峰:我本人做過大學教授,也做過央企高管,所以非常會和政府打交道。事實上,政府監管是一方面,而我這邊給大家提供一個資訊,那就是 政府很著急,怎麼能夠把這些東西引到正確的軌道上來 。
比如在青島有一個鏈灣的計劃,在那個地方我們做了一個數字資產交易的平臺,這些東西都是在政府的允許和指導下來做的。不僅是青島,還有其他的一些城市,政府其實很積極。只不過政府希望在他看得到的情況下去做,監管嚴對我們做事的團隊來講是一個機會,並不是一個壞事。
楊林苑:對於投資機構來說,監管真的是好事。我們感受到現在整個行業的專案質量相較於(去年)9.4之前的,要高很多。去年行業有很多亂象,因為財富效應,瘋子、傻子、騙子都開始進入到這個行業裡。所以我覺得 監管對投資機構來說是好事,提高了我們看專案的效率 。
同時,監管也是有難度的。因為這個行業太新了,美國做了很多監管上的嘗試,比如紐約州的金融服務司,他們研究了兩年如何去監管區塊鏈行業,然後想出來頒發加密貨幣的牌照。而到了2015年牌照推出來後還是落後了,因為2015年以太坊出現了。所以,對監管來說,我們特別希望能出現區塊鏈的法律法規框架,能夠讓行業健康發展。
圖中從左至右分別為張曉航、丁若宇、顧凱、郭峰、楊林苑
2.底層技術和基礎設施仍受投資人的寵愛
主持人:關於區塊鏈專案的投資邏輯和判斷標準,有沒有心得或者準則可以跟我們分享一下?
丁若宇:整體來看有兩類專案, 一類是基礎設施類專案,另一類是偏上層應用的專案 。今年非常關注隱私、效能提升和安全性等領域,即使這些領域沒有完全突破,比如TPS或擴容性沒有得到大幅度的提高,還是會有公鏈跑出比較好的應用。很期待在一些基礎設施上跑出來的千萬級使用者量的大型引用。
顧凱:其實這是兩個問題,一是這些專案靠什麼來優勝劣汰,二是專案的選擇標準。大浪淘沙是時間問題,比特幣經歷了9年的無數次波折和攻擊,現在依然屹立不倒,是因為形成了共識。以太坊到現在為止也走了三年,真正優秀的區塊鏈專案經過一段時間是會脫穎而出的。傳統專案的投資最核心的要素還是人,是團隊。這個階段我們還是 比較關注區塊鏈基礎設施的專案 ,專案的評判標準還是把人放在了第一位。
郭峰:我從兩個方面關注一個專案, 一方面是底層技術 ,一個專案真正要解決什麼問題?現在區塊鏈雖然很熱,但是核心技術和底層方面仍有大量未解決的問題。 另一方面是實際模型 ,模型解決了什麼問題,解決了什麼痛點,不用區塊鏈能否解決這個問題。
楊林苑:其實,整個區塊鏈行業還處於胖協議瘦應用的階段,網際網路現在可能已經是瘦協議胖應用了。區塊鏈行業由於底層基礎設施還不健全,所以商業落地的時機還不成熟,所以更多人追逐的是區塊鏈的金融屬性。我們佈局了大量的底層設施和協議層的機會,希望未來1-2年能夠有更多的落地應用出來,真正能夠體現出它的優勢。
另外,我認為, 區塊鏈並不是獨立存在的行業,未來會和各個行業發生關係。 我覺得它是一種包容式的創新,會嵌入到各個行業當中。當然同時我們也會在看有些顛覆性的創新,但這些在初期的時候很難判斷,我們也希望看到這樣的產品和專案。
3.通證經濟與傳統經濟是相愛,還是相殺?
主持人:我有一個疑問也想請教一下各位,你們認為通證化或者通證經濟和傳統經濟的異同是什麼?對於傳統的經濟體或者經濟結構,通證經濟又會造成什麼樣的影響呢?
丁若宇:我覺得token是可程式設計的合約,大家說比特幣是電子黃金,這是非常狹隘的,因為這只是比特幣其中一部分的屬性。實際上token從第一性原理上來講,它的屬性是可程式設計的,全世界開源的社群都可以參與進來為它做貢獻,在上面加上各種各樣的功能或屬性。在token領域,如果能夠 讓token的功能性和激勵機制能夠更好像“區塊鏈動力學” ,就是怎麼樣能夠讓冷啟動的過程,通過可程式設計性使其緊密的結合在一起,這是最重要的。
過去我們看到了很多token的創新,包括各種各樣的挖礦方式,更多的是如何在平臺的建設中,帶來真實有價值的使用者使其在這裡面有一種歸屬感。這樣就把分散式經濟、智慧經濟通過可程式設計和token動力學的設計結合在一起。這是我的一個觀點。
顧凱:我認為通證經濟和傳統經濟的核心並沒有什麼不同,都是在資源約束條件下進行有效的配置和最優的產出,這是經濟學界的共識。不同的也許是技術發展的趨勢吧,技術本身除了帶來新的供給以外,也產生了新的需求,對它進行制度設計的需求。我理解的 通證經濟,就是以比特幣為代表的新的區塊鏈技術外部需求的應運而生的東西 。
另外,通證相對於傳統的貨幣和股權不一樣,它相當於貨幣和股權的集合體。過去有一個階段,包括從去年下半年開始氾濫的各種幣,就是大家在底層邏輯上強調它的金融屬性,強調它的募集資源的屬性,而忽視了它本身智慧合約對經濟體的激勵作用,包括對經濟體的設計作用,它更像是一個多維度的“股權+貨幣+積分”的機構。包括用通證經濟改造傳統經濟,也就可以說是一次降維的攻擊,這裡面是大有可為的。
郭峰:我覺得區塊鏈和傳統經濟的結合,最終會是一個所謂的數字化的自組織生態。以前不管是網際網路企業,還是傳統企業,都是公司利益最大化,為了達到公司利益最大化甚至可以阻礙生態的發展。區塊鏈強調的是生態的發展,生態發展和某一家企業的利益最大化是矛盾的,所以到了區塊鏈時代更多是講究生態。如果說網際網路時代是資訊流量的入口,那到了區塊鏈時代更多是講生態價值的入口。
楊林苑:我有一個信仰,我認為 區塊鏈和AI、物聯網會成為未來可程式設計社會三個最主要的基礎設施構成部分 。區塊鏈對傳統經濟最大的改變來自於兩個方面,一個是公司制,有可能區塊鏈構成的生態未來會成為公司制的補充或者替代;另一個是複式記賬,我認為這兩個有可能在未來區塊鏈生態裡都會慢慢被替代掉,這是區塊鏈最大的價值。
4.最後,乾了這碗雞湯
主持人:最後幾分鐘,希望各位導師和前輩能在熊市給我們區塊鏈創業者給一些鼓勵和寄語。
丁若宇:我覺得熊市會很快過去,大家不要慌,融資肯定是需要融夠,可以在熊市裡面保持節儉,一定要撐住,把基礎建設和價值創造做好,牛市來了以後價格自然有體現。
顧凱:其實全世界最早的紙幣是中國人發明的,對標的資產是鐵(四川的鐵幣),曾經有段時間紙幣被政府列為非法,後來政府發現紙幣的妙用又把發行紙幣的權利從十幾個商戶拿到自己的手裡,當然我們也希望未來不再重複這個過程,我們希望能夠跟監管方一起擁抱新技術,我們也同樣擁抱監管,我們一起用區塊鏈打造一個新的世界。
郭峰:我覺得區塊鏈剛剛開始,大家可以整裝出發了。
楊林苑:對於一個新技術來說,我們永遠都是對短期可能期待過高,但是對於長期可能期待過低,區塊鏈也是一樣。我覺得熊市可能還會持續一段時間,所以大家要先活下來,我們希望發掘那些能夠穿越熊市的專案去支援他們穿越整個週期,謝謝。
版權宣告: ofollow,noindex">
作者保留權利。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巴位元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