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隔13年中科院水生所迎來第二隻江豚寶寶
6月2日,中科院水生所白?豚館一頭雄性小江豚順利降生,9月10日,小江豚整滿100天。(中科院水生所供圖)
ofollow,noindex" target="_blank">人民網 (603000 , 診股 )北京9月12日電(趙竹青)6月2日,中科院水生所白?豚館一頭雄性小江豚順利降生,這也是水生所自2005年全球首例人工飼養長江江豚成功繁殖以來成活的第二頭小江豚。
9月10日是小江豚整滿100天的日子,水生所為這頭小江豚舉辦了一個簡單的“百天”慶祝活動,祝願小江豚健康成長。目前這頭小江豚身體健康、發育正常、行為豐富,而且開始出現頻繁的捕魚行為。科研人員表示,從母子關係、哺乳行為等多方面的監測情況判斷,該項江豚成活的概率極大。
這次生產的是2011年從鄱陽湖引進的一頭雌性江豚,她叫福七(F7),是白?豚館年齡最小的一頭雌性江豚,今年9歲。2017年8月,水生所科研人員通過B超檢查發現福七疑似懷孕,確認後,科研人員對福七啟動了無微不至的孕期護理,直至順利生產。
小江豚前三個月的生長非常迅速。出生一個月後,小江豚的行為也越來越豐富,開始表現出吐水、捕魚、跳躍、追逐等多種行為。8月13日,訓練員首次確認小江豚吃到第一條小魚。之後當訓練員喂媽媽的時候,他也時常會主動向訓練員要魚吃,有時候還會搶媽媽的魚吃。9月10日,小江豚已經滿100天了,他已經進入一個混合營養期,行為上也開始表現的更為獨立。
據瞭解,白?豚和長江江豚是生活在我國長江中下游水域的兩種特有珍稀鯨類動物。作為當前長江中生活的唯一的哺乳動物和食物鏈的頂端物種,長江江豚的種群維護,指示並反映著其繁衍棲息地――長江的生態健康狀態。四十年來,水生所一直堅持持續開展白?豚和長江江豚的研究和保護工作,是目前我國從事鯨類保護生物學研究時間最長、學科門類最全、國際合作最為活躍的研究團隊。通過多年的研究積累,對長江豚類保護生物學有了深入認識,建立了長江豚類保護的理論基礎,還積極參與我國長江豚類保護區建設、自然遷地保護種群建設和管理等實踐活動,成為我國長江豚類保護最主要的技術支撐力量。同時,為國家培養了一大批海洋哺乳動物研究方面的科技人才,為我國在該領域的人才、團隊以及學科建設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