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計算所範東睿:十幾年如一日做眾核處理器體系結構專家 | CNCC 2018
雷鋒網 AI 科技評論 按:從求學中科院,到 2010 年主持併成功流片 SmarCo-1(Godson-T) 眾核處理器,再到 2014 年創業成立中科睿芯……範東睿博士十幾年如一日地做著跟晶片有關的事情。他是高通量計算與處理器體系結構領域專家,主持研發了中國早期的高效能眾核晶片,為中國在全球眾核處理器結構研究領域贏得一席之地;也是高通量計算企業中科睿芯的董事長,積極推動學術成果落地應用場景,為業界帶來了一系列技術突破。
在 10 月 25 日—27 日杭州國際博覽中心(G20 會場)舉行的主題為「大資料推動數字經濟」的 2018 中國計算機大會(CNCC 2018)上,範東睿博士將蒞臨現場做大會報告。屆時,雷鋒網 (公眾號:雷鋒網) AI 科技評論將作為獨家戰略合作媒體第一時間為大家帶來最新報道。
範東睿博士於 2005 年 從中科院計算所博士畢業,隔年便獲聘為中科院計算所副研究員,並於 2010 年 12 月被評為博士生導師,現任計算機體系結構國家重點實驗室處理器結構實驗室主任、高通量計算機研究中心主任,目前的研究方向為眾核處理器以及高通量處理器設計。
此外,他目前還擔任歐洲 HiPEAC 會員、 中國計算機學會高階會員、CCF 體系結構專委會常委、CCF 系統軟體專委會委員、CCF 工程與工藝專委會委員、中科院計算所-Tilera 聯合實驗室主任、NVIDIA 全球合作教授,並擔任過第 40 屆並行處理國際會議(ICPP 2011)副主席,PDCAT 2009、PDCAT 2010 程式委員會委員,IGCC 2013 技術委員會主席以及 Sustainable Computing 國際雜誌編委。
除了在學術界擁有眾多舉足輕重的頭銜,範東睿博士還有另一個非常重要的企業家身份——中科睿芯董事長。不過這些身份的背後都有一個共通點,那就是晶片。
從求學中科院,到 2010 年主持併成功流片 SmarCo-1(Godson-T) 眾核處理器,再到 2014 年創業成立中科睿芯,範東睿博士十幾年如一日地做著跟晶片有關的事情。
主持研發中國先進的眾核處理器晶片,為中國在該領域的研究贏得一席之地
作為國內權威的高通量計算與處理器體系結構領域專家,範東睿博士在計算機體系結構研究與高通量計算領域擁有斐然的學術成就和豐富的技術積累。
學術成就方面,範東睿博士在 MICRO 等國際頂級學術會議和期刊發表高水平論文 120 餘篇,在國內外應邀做學術報告 30 餘次,申請發明專利 60 餘項,其中國際專利 10 餘項。
同時,範東睿博士還主持完成了多項歐盟、科技部、工信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中科院等國內外重大科研專案,包括 973 重大專項子課題、核高基重大專項分課題、863 專題課題、北京市自然科學基金、歐盟第七框架專案、中科院計算所知識創新課題以及國家自然基金重點專案和創新群體專案等。
而範東睿博士研究生涯中濃墨重彩的一筆,則是 他在 2010 年帶領不到十人的科研小組研發的 SmarCo-1(Godson-T)眾核處理器成功流片,成為我國最早期的高效能眾核晶片 。
雖然英特爾早在 2008 年就提出了業界首個眾核 x86 架構,但當時國內的晶片研究還處於剛剛起步的階段,研究者的關注點還在於如何在單核晶片研究上取得突破,如何追趕並打破發達國家已經建立起來的晶片霸主地位,而普通大眾甚至還不知道「雙核」手機的概念,更別說「眾核」了。範東睿博士所在的中科院計算所是當時重視眾核設計方面的研究不多的科研單位之一,並獲得了 863 課題、基金專案和國際合作專案等的支援。不過,在對眾核設計的研究工作當中,軟體系統如何既快又好地向眾核中的每一個核提供眾多執行緒,如何實現處理器內部訊號和處理器間訊號的高速互連等難題,都極大地制約著我國乃至全球在該領域的研究程序。
2011 年 8 月,SmarCo-1(Godson-T)眾核晶片在斯坦福大學 HotChips 會議上,與各晶片巨頭的最新產品同臺亮相, 被計算機領域國際知名雜誌 MICROPRPCESSOR REPORT 評選為「全球十大伺服器處理器」設計之一,為中國在全球眾核處理器結構研究領域贏得一席之地。 值得一提的是,Godson-T 是本次入選的唯一一款學術界的眾核處理器晶片。
基於範東睿博士在該研究領域所做出的的貢獻,他先後榮獲「2013 中科院計算所優秀研究人員獎」、「2014 北京市科學技術獎二等獎(排名第一)」、「2014 中科院卓越青年科學家獎」、「2016 北京市海英人才」、2017 北京市科學技術獎二等獎」、「2018 全國向上向善創新創業好青年」、「2018 首都科技領軍人才」、「2018 海淀十大傑出青年」等獎項。
領導研發高通量眾核處理晶片,推動學術成果落地應用場景
在 SmarCo-1 成功流片後,範東睿博士將視線轉到市場,帶領團隊對市場應用進行廣泛深入的調研,希望研製出能夠直接解決市場痛點的高能效眾核處理器,以創新技術切入市場,推動學術研究成果落地應用場景。
基於這樣的研究理念, 2013 年, 範東睿博士團隊研製的高通量眾核視訊處理晶片 SmarCo-2(DPU-m)成功流片 ,基於該晶片的視訊處理系統相較於同期 Intel 通用處理器系統能效比提高 26 倍。 而範東睿博士和他的研發團隊也憑藉這一高階眾核設計技術,榮獲「北京市科學技術獎」。
接著在 2014 年 11 月,範東睿博士作為創始人成立了北京中科睿芯科技有限公司,並擔任董事長和首席科學家, 為自己增添了一重「企業家」的身份,成為產學雙棲的高通量計算與處理器體系結構領域專家。 為了快速推開 SmarCo-2 的市場,降低使用者使用門檻,範東睿博士又帶領團隊馬不停蹄地研發了 SmartSys-Media 系列高通量音視訊加速系統 ,為市場提供了高性價比、高能效比的選擇,區域性打破了通用計算晶片的壟斷局面,音視訊資訊內容分析獲得了晶片級高通量加速,並因此獲得了「中科院技術轉移獎」。
2017 年,範東睿博士團隊又成功研製了 基於 ARM 架構的高通量人工智慧一體機,將人工智慧應用在高效的「高通量計算」模式上實現 ,而高通量計算引入了資料流的思想,講究的是「流過即計算」,它能夠做到「資料在計算裝置中流動的過程中就被全部處理完」,這種處理機制可有效避免反覆訪存在效率與能耗上的損失。
目前,範東睿博士所領導的團隊基於十餘年的技術積累,已經打通了從晶片設計、系統設計到頂層應用完整的技術通路,為專案研發提供了技術支撐。
範東睿博士的團隊成員之一王達女士在一次會議中回憶道,範東睿博士曾在一次組會上表示: 「未來,眾核是必然趨勢,資料量的爆發將持續推動高通量應用的產生,我們要堅持不懈的針對高資料通量情景做深入研究,做出屬於我們中國人自己的高階晶片!」
這句話飽含著範東睿博士對於自己從事十幾年的研究方向的執著信念和堅守,也是對「做出屬於我們中國人自己的高階晶片」的不懈探索與追求。
在 CNCC 2018 大會現場,我們將榮幸在現場聆聽範東睿博士表達更多關於高通量計算與處理器體系結構的見解。
更多講者資訊及議程,歡迎移步 CNCC 2018 大會官網( ofollow,noindex">http://cncc.ccf.org.cn/ )瞭解。
雷鋒網 AI 科技評論整理分享, 參考資料如下:
-
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專家人才庫資料: http://sourcedb.ict.cas.cn/cn/jssrck/200909/t20090917_2496609.html
-
中國青年報: http://zqb.cyol.com/html/2018-05/03/nw.D110000zgqnb_20180503_1-09.htm
雷鋒網原創文章,未經授權禁止轉載。詳情見 轉載須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