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與袁隆平合作,“物聯網式”種水稻
1月7日下午訊息,華為輪值董事長鬍厚崑透露與中國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合作,培育海水稻,通過土壤數字化,讓鹽鹼地上長出水稻,從15億畝鹽鹼地裡改造出1億畝的良田。就此,又一個科技大廠進軍農業!
胡厚崑表示,鹽鹼地改良的核心技術是“四維改造法”,包括培育新的水稻品種、對植物和土壤進行調節,整套方法的基礎是“要素物聯網系統”。
據資料顯示,目前全球有142億畝鹽鹼地,我國鹽鹼地總數約15億畝,其中有約3億畝具有改造潛力。如果1畝鹽鹼地按畝產300公斤保守計算,年產量也將達到300億公斤,能養活8000萬人口。如上述技術得以實現並推廣普及將有效改善全球糧食短缺問題,經濟和社會價值極高。
華為方面表示,與袁隆平的合作從去年8月就已經開始。
胡厚崑曾在2018年8月公開表示,華為與袁隆平院士領導的青島海水稻研發中心建立農業物聯網全球聯合創新中心。將聯手打造面向全球農業領域的“農業沃土平臺”,加速推動以物聯網、大資料、移動互聯、雲端計算技術等為支撐的智慧農業4.0的發展。
“海水稻”是耐鹽鹼水稻的俗稱,並非直接生長在海水裡,而是在海水經過的土地種植,具有不需施肥、抗病蟲、耐鹽鹼三大特性,因此可讓荒地變為良田。
這個專案是由袁隆平院士主導和推動的。袁隆平院士說,按改良後每畝產量300公斤來計算,改造1億畝鹽鹼地,可以多供給300億公斤糧食,這相當於湖南省的全年糧食總產量,能夠多養活8000萬人口。
華為的優勢主要體現在效率更高,種植決策更精準;實行智慧灌溉,用水更節約;投入更精細化,成本更低;利用物聯網,對收集到的環境引數進行統一管理,建立農業的大資料庫;運用資料可追溯、支付系統、資訊平臺和農業貿易平臺等,直接對接市場。二者的合作,將有助於大力推進物聯網智慧農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