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與袁隆平合作,這項工程意義重大
袁隆平與華為,看似沒有什麼交集。如果要說交集,那就是袁隆平是華為手機的忠實使用者。2018年9月,袁隆平到華為手機門店,購買了2倍華為P20 Pro,一張門店工作人員與袁隆平的合影,紅遍了網路。
近日,華為與袁隆平合作的訊息,再次成為焦點。1月7日,華為輪值董事長鬍厚崑宣佈,華為與袁隆平進行合作,共同挑戰海水稻,“計劃從15億畝鹽鹼地裡,改造出1億畝的良田。”網友說,這是強強聯合。
華為是中國最具創新的科技企業之一,2018年研發投入進入全球前五(歐盟委員會的資料),與微軟一個級別。華為在通訊技術、物聯網等技術領域,處於世界前列。持續的研發投入,讓華為在底層技術上,處於領先,並構建起了技術的深度與廣度。而袁隆平,是“雜交水稻之父”,解決了中國人的吃飯問題,對緩解全球糧食危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今天,雜交水稻不僅在中國普及,在海外也深受歡迎,被越來越多的國家種植。
手中有糧,心中不慌。不過,受工業化程序,以及房地產的影響,可耕種的土地面積持續萎縮,糧食如何獲得可持續發展?這是一個問題。袁隆平想到了用海水種植水稻,培育出能適應海水的水稻品種,並獲得了成功。2018年,中國科學家成功在迪拜的沙漠中,種植並收穫了水稻。我們知道,中東淡水資源匱乏,水比油還貴。現在,新培育出的品種,在沙漠裡也能種出水稻。
人們好奇的是,華為怎麼與袁隆平合作?在哪些方面進行合作?其實,農業與科技一直是緊密結合的,尤其是近年物聯網、大資料以及人工智慧技術等成熟,傳統產業也在加速智慧化。這次,華為與袁隆平合作,挑戰海水稻,是將華為的技術(如人工智慧、物聯網技術等),運用到農業上,推動傳統農業到智慧農業的轉型升級。
“海水稻”專案是由袁隆平院士主導和推動的,華為為該專案提供“技術底座”。胡厚崑透露,鹽鹼地改良主要採用“四維改造法”,包括培育新的水稻品種,對植物和土壤進行技術上的調節,而這整套技術方法的基礎,就是“要素物聯網系統”。
那麼,何謂“要素物聯網系統?”事實上就是“土壤數字化”。“要素物聯網系統”的地上部分,一般配有小型氣象站、通訊模組及高清攝像頭等,地下與地表則連線各種感測器,實時對光照、溫度、鹽鹼度等資訊進行採集,並傳送到華為雲端,進行智慧診斷。概而言之,該系統通過利用人工智慧、物聯網等技術,對土壤和作物做出合理的調節,節約用肥、用水,實現增產豐收。
華為與袁隆平的合作,是一項偉大的工程。袁隆平曾透露,如果將中國100萬平方公里荒地(含鹽鹼地)的1/10面積種植海水稻,中國的大米產量將提高近20%,每年多生產5000萬噸食物,這些新增糧食可養活2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