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 CES:風口過去
來源 | 21世紀經濟報道
作者 | 翟少輝
羅蘭貝格全球合夥人兼大中華區副總裁方寅亮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從消費電子的發展趨勢上看,過去人們普遍認為第一塊螢幕是電視機,第二塊是電腦,第三塊則是手機移動終端。“實際上最近大家在談的是,第四塊屏可能就會是汽車。”他說,“他們的應用場景也在往這個方向走。”
CES2019消費電子展於2019年1月8-11日在美國拉斯維加斯國際會展中心舉辦。跟往年相比,2019年的CES(美國國際消費電子展)略顯冷清,卻不缺少誠意。
展區人少了、重量級新品釋出少了,成為許多參展者共同的感受。作為全球規模最大的消費類電子產品博覽會,CES一向是電子科技產業的風向標,並見證過產業一次又一次伴隨著劃時代新品推出而完成的飛躍。
過去數屆CES,AR/VR、自動駕駛、5G、物聯網(IoT)、人工智慧(AI)等技術或應用均曾大放異彩,引發熱議。而隨著上述技術或是風口過去,或是從追求概念發展至關注應用落地場景與商業前景,外加智慧手機、電腦、電視機等產品已進入成熟期,缺少“爆款”也合情合理。
從本屆CES來看,人工智慧、自動駕駛、5G這些被熱議、被期待的前沿科技經過發展和沉澱,正在以更細緻、真實的形態呈現,不少初步應用正以超出預期的速度“飛入尋常百姓家”。
中國參展商減少
一位自2010年起就持續參與CES的展商代表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坦言,今年的CES較往年明顯有些冷清。“以前是人擠人,走路要繞來繞去,現在直線隨便走。”他表示,在拉斯維加斯這座城區範圍不大的城市,CES期間當地的餐館、商店中的人流也較往年少了一些。
中國廠商數量“跳水”或許是本屆CES略顯冷清的原因之一。據香港南華早報梳理的資料顯示,今年參展的中國企業數量為1211家,較去年的1551家減少20%。儘管如此,中國企業仍然佔到了參展企業的四分之一,數量僅次於美國企業。
由於參展企業眾多且增速迅猛,去年已有媒體將CES戲稱為“中國電子展”(Chinese Electronics Show)。“過去有時會感覺像是在上海、北京等國際化程度較高的中國城市參展。”上述人士也對記者表示。
羅蘭貝格全球合夥人兼大中華區副總裁於佔福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分析稱,對中美貿易關係的擔憂、自身創新實力的不足,以及2018年下半年財務狀況的壓力或許是部分中國廠商缺席CES的主要原因。
“現在很多企業可能覺得在美國市場展示或者大舉進入美國市場的策略要調低。”他表示,過去幾年一些參展的中國企業展出的創新成果,層次上較國外一線科技企業還是相差較大,並未取得理想的參展效果。“這也讓一些企業有所反思。”他說,“我認為,沒有特別過硬的創新能夠拿得出手是一個主要因素。”
整體的乏善可陳也是不少參會者對2019年CES的另一個印象:引爆眼球的新品釋出少了許多,各大廠商釋出和展出的更多是對此前已推出的產品和方案的升級。
有業內人士對記者表示,這也是整個電子行業目前的寫照。“電子行業過去有蘋果(公司)這樣的標杆,但現在蘋果自己也已經有些不明確了,其他廠家也都在各自摸索未來的方向。”他說,“比如說蘋果剛推出異形屏的時候大家都在模仿,但現在也並不都是走‘劉海’屏的路了。”
於佔福認為,隨著現代科技逐漸接近當前物理科技的極限,繼續不斷在短時間內取得突破的態勢已難以延續。“可能我們本身對科技產業中重大突破的預期也要調低,整個行業可能進入到一個突破性創新不再那麼高產的週期中。”
市場調研機構Counterpoint Research研究總監閆佔孟認為,在中國展商整體大幅減少的情況下,對本屆選擇參展的中國企業來說,其參展的產品或服務一定是公司2019年的重中之重。於佔福則表示,繼續選擇參展的中國廠商的實力體現在兩方面:或是確實有新的成果突破,或是資金實力雄厚。
AI無處不在,自動駕駛成主角
2019年的CES,AI幾乎無處不在。亞馬遜幾乎將Alexa作為了該公司展館的唯一主題,展示眾多融入Alexa的裝置產品,其中甚至包括一架電子琴。Google Assistant成為了谷歌展示的核心內容,展館內一面佈滿音響、溫度計、攝像頭等日常家居電子產品的牆面,展示著谷歌助手如何串聯智慧家居。
“你可以說Hey Google,鎖上前門、調高溫度、在臥室播放音樂、提醒我在雜貨店買雞蛋等指令,它就會傳達到對應的裝置上。”谷歌展臺工作人員對記者介紹,“或者說讓我看下後院,平板或者手機等裝置的螢幕上就會播放出安全監控的影像。”
谷歌與亞馬遜都在試圖讓其語音互動助手與更多廠商的智慧家居裝置相連。其中,谷歌展館用一面牆展示了眾多“朋友”,當中就包含一臺在國內頗為火熱的小米空氣淨化器。而家用電視機、膝上型電腦、智慧手機等裝置也正更多地融入語音助手等AI元素,在可穿戴裝置上亦是如此。
“汽車元素”也正在成為CES的焦點。Counterpoint Research於展會首日更新的CES 2019十大亮點之中,與汽車、自動駕駛相關的就有四項,包括TomTom和Denso合作的自動駕駛系統、福特計劃在2022年應用裝配的C-V2X系統、英偉達推出的首款商用L2+自動駕駛系統Drive AutoPilot,以及高通和拉斯維加斯市、南內華達州區域交通委員會啟動的新汽車通訊工具C-V2X。
地平線創始人兼CEO餘凱接受採訪時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其個人感受是今年CES中汽車產業明顯較往年更為活躍,汽車與電子科技的結合的存在感明顯提升。“釋出會很多廠家的內容都是和車有關,而若干年前還都是電視機、手機等。”他說。
羅蘭貝格全球合夥人兼大中華區副總裁方寅亮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從消費電子的發展趨勢上看,過去人們普遍認為第一塊螢幕是電視機,第二塊是電腦,第三塊則是手機移動終端。“實際上最近大家在談的是,第四塊屏可能就會是汽車。”他說,“他們的應用場景也在往這個方向走。”
舉例來說,CES期間,晶片巨頭英偉達與汽車巨頭戴姆勒在當地時間1月8日宣佈擴大合作關係,在全車範圍內開發人工智慧架構,共同開發下一代的汽車計算系統。“這套系統將由兩部分組成,一個系統負責自動駕駛,一個系統負責整個的AI使用者體驗與互動。”英偉達創始人兼CEO黃仁勳在當地時間1月9日的一次採訪中表示,該種計算機架構將整合統一併易於更新升級,這基本意味著未來的汽車將會是一臺超級AI計算機。“軟體將定義下一代的汽車,未來的汽車公司必須也是軟體公司。”黃仁勳表示。
方寅亮也指出,汽車的應用場景正在發生變化,未來其會從過去簡單的駕駛工具演變為一個新的體驗空間。“在這個空間中,很多電子應用的場景也會豐富化,像看新聞、購物等。大家都會盡可能抓住這部分碎片的時間。”他表示,過去汽車的價值基本來自硬體,但未來軟體部分佔比會非常大。“很多應用場景不是一個公司可以完成的,一定會是大生態裡開放的合作和競爭,跨界的發展會非常普遍。”
傳統汽車廠商開始更多有針對性地在CES展示其概念產品的區域性技術細節和數字化應用,這也是本屆CES的特點之一。對此,方寅亮指出,目前汽車行業正面臨很大的顛覆性變化,汽車正從過去簡單的產品轉向進入生態。
他指出,過去在產業鏈中佔據絕對核心地位、對產業鏈具有很強拉動性的主機廠,如果不能在大格局的演變中把握主動,很可能就會變為代工廠。“主機廠必須抓住自己核心優勢,有所突破,保住在產業格局中的地位。”他說,“這也就要求它在MADE(機動性、自動化、數字化、電動化)四大趨勢的核心環節中展示出較強的影響力和牽引力。”
風向標下的中小企業
除了像科技行業巨頭一樣展示創新實力,對於數量眾多的中小企業和初創企業而言,CES更是一個拓展合作關係、開拓新市場,或是尋求資金支援、併購機遇的平臺。
數家廠商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團隊會在CES結束之後前往矽谷等地與一批當地企業進行交流,為今後更多的合作或是進入矽谷科技企業的供應鏈進行嘗試。也有廠商希望通過參展CES,推廣產品進入新的市場。
OrCam是一家以色列科技公司,該公司由Ziv Aviram和Amnon Shashua於2010年聯合創辦。值得一提的是,兩人也是自動駕駛技術公司Mobileye的創始人,其中Ziv Aviram曾任Mobileye 公司CEO,直至該公司在2017年8月被意欲在自動駕駛領域打一場“翻身仗”的英特爾公司以153億美元的天價收購。
OrCam是Aviram創辦的第二家企業,其核心產品MyEye2是一款定位於服務視覺障礙人士的微型可穿戴裝置,可綁定於眼鏡支架上並通過內建晶片與AI技術,對攝像頭看到的影象和內容進行解析後以語音傳達給使用者。據彭博此前的報道,該公司在2018年初完成一輪3040萬美元的融資之後,估值已超過10億美元。
OrCam公司CEO Ziv Aviram在CES期間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採訪時表示,公司所涉及的AI及人工視覺目前在中國擁有廣闊的市場空間,接下來將重點關注中國的消費群體,開發中國市場。
在向記者演示了其產品目前已具備的中文識別功能後,Aviram表示,中文版本目前還欠缺的是人臉識別功能。“我們在除遠東之外的全球其他地區都裝配了這一功能,但我們需要更多包含中國面孔的資料庫來提升偵測識別能力。”他表示,會在未來數月中為MyEye中文版本加入人臉識別功能。
Aviram表示,除了為盲人及其他視覺障礙群體提供幫助,該產品在未來還可以拓展至更多的空間。例如,其瞭解到在中國目前微信、支付寶等二維碼支付非常流行,而不少年長者則因不善於使用智慧手機或該類應用而存在不便,公司可以在MyEye產品中加入支援微信、支付寶二維碼掃描的功能。
瑞芯微是螞蟻金服近日釋出的刷臉支付產品“蜻蜓”的晶片供應商,CES期間該公司釋出了一款新的內建NPU的AIoT晶片解決方案RK1808。據瑞芯微展臺工作人員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介紹,該款晶片具有功耗較低、算力較高、針對性介面設計與低開發門檻等特徵。
瑞芯微認為,如今AI和IoT在實際應用中的落地融合是未來物聯網發展的必然趨勢,公司希望推出能夠有效降低AI應用門檻的產品和方案,以在這一風向之下把握市場的機遇。
地平線創始人兼CEO餘凱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汽車方面智慧化的趨勢已愈發明顯,而在IoT方面邊緣計算也正更多地得到廣泛認同,這也意味著公司的AI晶片方案在未來或許會有很大的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