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電商實錄:國際化與本土化的平衡戰
臺灣對於電商從來沒有拒絕,只是迷茫,原有優勢的實體零售可能成為一種阻礙,當緩過神兒來,要麼奮起直追,要麼繼續迷茫。
受颱風“潭美”影響,臺北的天氣陰雨綿綿。行走在臺北的街道上,感受不到中國內地那種網際網路高度發展所外顯出的產品或者關聯服務產業:共享新能源汽車、五顏六色的共享單車、也沒有內地那種無處不在的付款二維碼以及隨處穿梭的外賣小哥和騎著三輪電動車的快遞員們……這裡的街道整潔有序,但來到這裡才知道,臺灣依舊渴望網際網路能夠帶來經濟的發展和創造出新的增長點。
不管怎樣,臺灣電商市場是許多中國內地企業出海不得不考慮的市場之一。技術的進步以及消費的持續增長,雖然臺灣整體的電商環境無法和中國內地相比,但是,這裡的市場需求卻是真實的,也引得多方的矚目,看似平靜,實則,臺灣電商市場暗流湧動。
每年舉辦一次的亞太電子商務展如期在臺北世貿一館開幕,同期舉辦的還有臺灣創新技術博覽會,負責此次活動的TAITRA展覽業務處李明軒介紹稱,大概有8個國家的60多家企業前來參展,但受天氣及電商展會趨勢的影響,觀眾數量沒有超預期,明年的電商展可能與其他相近主題的展會合並舉辦。在中國內地類似的電商展會的規模與效果整體上也呈下降趨勢,在亞太電商展會刊資料的封底,出現了2019年臺灣智慧零售暨電子商務展的廣告,當然,中國內地今年最火的主題早已經是新零售。
李明軒介紹稱,電商展會的亮點體現在創新這一塊,其他的譬如跨境電商、移動電商、物流、大資料、數字金融等都是比較傳統的議題,這也間接反應了臺灣電商發展的路徑。在無人零售領域,他認為在臺灣還是偏噱頭的,消費者的消費習慣和消費體驗,並沒覺得無人便利店有多方便。目前,7-ELEVEn和全家也已經實驗性的開設1-2間的無人便利店,也可以收集到相關的資料,但基於成本的考量並沒有繼續推進。
臺灣消費者的非典型網購場景
TAITRA祕書長葉明水在亞太電商展歡迎詞中寫道,“2017年亞太電商零售額為1.349兆美元,較2016年增長31.1%。其中僅移動電商就達1.027兆美元,整體電商零售額的76.1%”。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一位臺灣電商從業者透露,很多臺灣消費者在移動端多為瀏覽商品,下單購買和支付都會在PC上進行。payssion的研究報告也證實了這一點:“目前臺灣本土沒有自己比較好的電商平臺,所以相應的移動端的購物APP幾乎沒有,所以在移動電商這一塊,臺灣幾乎是處於一個萌芽的狀態,臺灣幾乎所有的網購行為都是依託於PC端”。
而對於網路購物,臺灣消費者看重的是服務,而非是單一的價格,比如對於商品的個性化、誠懇的服務,比起中國內地比較看重的價格和售後而言更為重要。該電商從業者再三解釋,服務更注重售前,一個合理的、真誠的、不作假的服務。
臺灣很多高階一點的酒店或者飯店都會在價格上加收服務費,會有專門的服務員詳細介紹菜品、盛湯、換新餐具、及時撤掉吃完的餐盤,公筷擺放的方向都有注意到。在遠東SOGO(旗下主要有FriDay購物與GoHappy2個電商平臺,後整合為遠時數位)的商場中,有專門的電梯服務員,穿著統一的制服,戴著白手套,每到一層都會用專業的術語來提醒上下電梯的消費者,用略顯繁瑣但極為得體的手勢,保證乘坐電梯的安全,對消費者有說不完的謝謝。因此,對於臺灣消費者而言,生活在這種環境中,對服務的感受更加敏感。而服務很多時候,線下才能實實在在感受到,電商“無須見面”的特點在這裡或許成為了劣勢。
電商作為零售業態的一種,解決的也無非是多快好省的購物需求。另一位去過中國內地的臺灣消費者認為,對於生活本身而言,臺灣目前的便利店已經很好的解決了他們的需求,她以7-11舉例,生活上需要的大部分商品都可以在便利店(大多24小時營業)買到,距離不過是樓下的幾百米的圈子內,70%的客戶步行十分鐘內即可到達。並且可以在7-11充公交卡、取錢、買書、喝咖啡等。密佈的便利店也可以作為物流終端使用,電商企業的產品配送可以使用其物流和倉儲設施。另外,臺灣有很發達的信用卡體系,2350多萬人信用卡的數量卻達到了驚人的4500萬張,信用卡支付成為了主流的支付方式之一。
臺灣消費者大部分習慣在PChome、MOMO、部落格來、蝦皮上進行網購,不過在淘寶上購物也越來越流行,京東在配送上臺灣的地址也是可以選擇的。而在外賣方面,臺灣的發展似乎更差,目前外賣平臺只有Ubereats、foodpanda、honestbee等幾個,Ubereats的UI屬於大圖配文字的雜誌風格,美食專題的運營上與ofollow,noindex">餓了麼 及美團相比少了很多,但在點餐體驗上沒有太大差異,第一次點餐主要的時間可能會花在付費上。honestbee不支援中國內地的手機號碼段,但是其業務中包含生鮮雜貨,類似於京東到家。
在支付方面,臺灣還是以現金及信用卡支付為主,移動支付也開始逐步推進,但速度與規模相對比較慢和小。payssion的分析稱,在臺灣第三方支付平臺屬於金融專案,只能由銀行運營,但銀行更願意使用者使用信用卡,而不是第三方支付平臺。因此,就形成了想做第三方支付的公司沒資質、有資質的銀行不想做的局面。這就大大影響了臺灣電商市場的發展。不過,一些計程車上和大型商場內已有支援支付寶 支付的標示,而臺灣本地的“街口支付”的出現頻率也比較高,當然號稱98%的臺灣人都安裝使用的LINE,推出的LINE Pay也加入到了移動支付的競爭行列。而近期LINE投放在電視上的廣告內容是推廣發紅包的功能。
支付寶依靠海量的內地遊客,已經搶佔了很多景點及夜市的支付入口,在饒河夜市,很多內地遊客都習慣性的掏出手機掃碼二維碼付款。
在巨人影子下尋找方向
但是,應該注意的是,近年來,臺灣的電商市場增長迅速,網購消費能力也相當強。據資料顯示,截止2018年2月,臺灣電商行業過去7年營收年均增長7.4%,優於整體零售業1.9%的年均漲幅。2017年電子購物業營業額達1695億元新臺幣。
另外,臺灣的網際網路覆蓋率已經達到80%左右。有媒體報道,65%的臺灣民眾曾通過智慧手機或平板電腦進行網購,網購者以20-39歲為主。女裝、母嬰、家居是前三大女性網購商品,輕熟工作男網購的商品則是以戶外運動、休閒、3C三大類目為主。
而看中國內地市場,2017年電子商務交易總額達29.2萬億,同比增長11.7%,B2C銷售額和網購消費者人數均排名全球第一。中國內地穩居全球規模最大、最具活力的電子商務市場地位,在全球電商領域是扮演佈道者和指點迷津的角色,市場的充分競爭、基礎設施建設到位、專業人才數量多、商業模式多樣化、相關政策法規齊全,在資本、技術和人口紅利的綜合作用下,又很多新的業態湧現,並且很多已經上市獲得認可,走出了一條可供全球電商借鑑和學習的發展之路,但這條路前面肯定是有中國特色這幾個字。單純的複製內地模式行不通,進入內地的紅海市場也行不通,臺灣電商就處於這樣的境地。像淘寶、京東、美團點評等企業財大氣粗,教育著臺灣電商市場,而臺灣電商企業要賺到錢,自己也要有足夠好的產品、創意和使用者群體。當務之急,臺灣電商需要一個能夠在內地高度成熟、超前理念的電商市場影響下保持生存及發展的方向和策略。
臺灣電子商務創業聯誼會(TESA)營運長王家浩提出了“以臺灣為中心,串聯日韓及東南亞,打造亞洲的國際電商共同市場”的理念。他認為,東北亞電商市場發展趨近成熟,東南亞電商市場極具發展潛力,增長率保持在15.1%-27.4%之間,臺灣在地理位置及電商經驗方面都可以起到一個連線作用。“在數字經濟時代,臺灣的高水平人才教育及完善的品牌電商經驗,可以使臺灣擁有後發先至的機會”。
起到關鍵作用的是合格的電商人才,TESA的業務重心也由傳統的相對初級的電商培訓業務,升級拓展為,加速器(6個國家提供落地服務)、商學院(人才培訓)、媒體(電商新知)、代運營(企業服務)等四塊綜合的業務。即將在臺北新闢華山電商加速器專案,尋找新創的電商企業給予辦公場所、導師培訓諮詢、推薦投資機構等服務。王家浩介紹,截至目前,TESA會員人數超過8萬人,舉辦500多場的人才培訓,大約培養了400多位facebook廣告投放專家。
TESA將“臺灣中心,亞洲電商生態圈”的願景分解成三個階段去實現:一 臺灣電商發展海外平臺;二 東南亞電商育成與出口;三 亞洲電商共同市場。
2016年,臺灣電商實行“新南向”發展策略,幫助臺灣企業拓展印尼、馬來西亞、泰國、菲律賓、越南等東南亞市場,但目前lazada、tiki.vn等東南亞本土電商平臺等崛起,在一定程度上給臺灣電商的外部擴張製造了擠壓。
DGcovery分析認為,臺灣電商發展緩慢的原因大概有四個,模式陳舊、缺乏創新,新興的電商平臺借鑑的樣本企業還是臺灣老牌的電商企業,其自身的發展都日漸乏力;不注重消費者行為分析,難以留住使用者;對於大資料、AI等新技術還沒有形成強烈的應用意識;新零售將成為趨勢,臺灣市場卻毫無動靜。這也在一定程度上說明,臺灣電商需要先自我完善,自練內功。
臺灣電商發展早於中國內地,但很快被追趕和超越。臺灣有著豐富有效的便利店運營經驗,眾多內地企業前來學習和研究的物件。藉助新零售的東風,被電商所打壓的實體零售開始煥發新的生機,通過技術對傳統便利店進行資料化改造,這或許可以成為臺灣電商發展的一個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