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BI集團“逆市”入股玖富,背後意味著什麼?

“別人貪婪時我恐懼,別人恐懼時我貪婪。”
P2P市場寒冬之際,依然有投資機構選擇逆市入場。
日前,全球領先的金融科技公司SBI集團(SBI Holdings, Inc.)宣佈,戰略投資入股中國金融科技公司玖富集團,目前已完成交割。這是玖富在今年上半年公佈完成D輪融資後的新一輪E輪融資。
SBI集團成立於1999年,是日本網際網路金融服務領域的先驅企業,也是全球領先金融科技集團之一。雖然該輪融資並未公佈具體投資金額,但能夠在市場行情下行背景下,接連獲得國際知名企業戰略投資,玖富的自身實力已可見一斑。
SBI集團為何選擇逆市入股?選擇的又為什麼是玖富?一點財經嘗試抽絲剝繭,作出一個解答。
01 | SBI集團逆市入股
大樹底下好乘涼。對於玖富集團來說,SBI集團的戰略入股,可以說是如虎添翼般的存在。
百度百科顯示:SBI集團前身為軟銀投資,後獨立發展上市,成為全球化的金融科技集團。

早在1999年7月,軟銀投資(SoftBank Investment)即宣告成立。
2002年2月,軟銀投資在東京證券交易所上市。
2005年7月,軟銀投資更名為SBI控股,控股公司的架構包含軟銀金融、軟銀投資、軟銀資產管理以及其他軟銀集團內部與金融相關的業務和公司。
2006年8月,SBI控股成為獨立的金融集團。
多年的潛心發展讓SBI集團成長成為了金融業態豐富、實力雄勁的國際金融科技集團。2016年,SBI集團確立了全球首創的“網路金融生態系統”,業務範圍廣泛涉及網際網路證券、網際網路銀行、網際網路保險等諸多領域,擁有多項網際網路金融服務牌照。
除了網路金融服務業務外,SBI集團還致力於資產管理業務,該板塊主要向金融科技企業進行投資、培育以及在海外開展金融服務業務等。
未來已來,只是尚未流行。
伴隨著AI、區塊鏈、大資料、IoT、機器人學等跨時代的先進技術不斷湧現,SBI集團也加緊了在相關領域的佈局。事實上,早在2015年12月,SBI集團就設立了業內首個“FinTech專項基金”,旨在挖掘和培養FinTech相關企業,認繳總額達300億日元。
此次入股玖富集團,正是SBI集團前瞻性佈局和戰略性投資的關鍵舉措。
過去兩個月,網際網路金融行業經歷的一系列動盪,在給行業造成了巨大的傷害的同時,也讓不少人失去了對行業的信心。但伴隨著時間的推移和各方的努力,P2P行業正在經歷築底和復甦的階段,行業未來依然可期,SBI集團逆市入股玖富,便是此間最好例證。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P2P在我國發展普惠金融道路上所佔有的重要地位和起到的關鍵作用,早已是政府和各界所承認和肯定的共識。而這一輪網貸行業洗牌的核心作用,恰恰是對市場、監管層、網貸平臺以及投資者一個大大的警醒和教育。
而伴隨著全國統一的合規標準“網貸108條”清單的釋出,網貸平臺合規的程序將大大加速。在這一輪洗牌過後,投資者切身經歷了市場的風險教育,將逐漸轉向理性和成熟,對於平臺和風險也將更具判別能力,市場將真正實現去偽存真,化繁為簡,唯有真正合規經營的平臺才能存活下來。
實際上,已經達成共識的看法是,在這一輪洗牌過後,投資者將更青睞於投資擁有以下兩類屬性的平臺:
一是資金背景實力強大,幾乎不可能會倒閉的平臺;
二是資訊披露完全透明,足以信賴的平臺。
富國銀行分析師馬修·拉爾森(Matthew Larson)則指出,在這一輪行業洗牌之後,許多競爭對手將會退出,剩餘的公司將獲得更大的蛋糕。
更好的行業發展環境以及更大的市場蛋糕,都意味著行業頭部平臺更好的未來。而這,或許正是SBI集團逆市投資玖富的關鍵所在。
02 | 十二年積澱與底氣
當市場行業好的時候,行業往往是一派歌舞昇平的景象;只有當市場行情差的時候,企業真正的家底才會開始顯現。
即便是逆市入市,看好行業發展前景,但我們依然有理由相信,SBI集團對於玖富集團的投資,必是經過深入的盡調和對比考察之後,做出的選擇。
而在SBI集團E輪融資的背後,是玖富集團十二年經驗與努力的積累和沉澱。
早在2006年,玖富創始人孫雷即組建團隊,創立了玖富網,定位為金融渠道、網際網路金融平臺,推廣金融理財、小微信貸的網際網路垂直搜尋、OTO服務,成為了國內早期的金融垂直網站,並開創網際網路金融超市雛形,被媒體譽為“金融國美、理財百度”。
為了更好的提升傳統金融服務效率,玖富決心投入巨大時間精力,進行金融科技自主研發。
2008年,玖富自主研發了FTOUCH財富診斷終端,面向銀行理財師推廣為其管轄的個人金融客戶提供網路財富診斷服務,被央視譽為“理財師背後的理財師”。
此後的2009年,玖富又陸續與多家銀行聯合推出FTOUCH基金診斷與MONEYBOSS個人網路版基金衛士,當年實現萬名理財師註冊。
基於強大的自主研發技術實力,2010年,玖富成功中標中國農業銀行總行個人金融業務全國戰略合作伙伴,在全國37個一級分行推廣玖富個人金融業務營銷方案。
2011年,玖富又再接再厲,將金融科技研發範疇擴充至小微金融領域,引入德國小額信貸技術原理,並於2012年自主研發“小微信貸BUS雲網”、“中小銀行CCP雲金融網路平臺”。
玖富日益成熟的金融科技研發實力受到了廣大銀行客戶的認可,繼農總行之後,玖富又陸續受聘於中國銀行、民生、華夏、光大等總行,為全國數百家銀行提供個人金融業務方案和小微金融業務方案,並接入千餘家銀行網點資料,同時與廣發、農行等銀行直接聯合開展小微信貸業務。
2013年,玖富開始佈局移動端,基於移動網際網路的五大特性(定位、軌跡、社交、圈子、喜好),玖富陸續孵化出移動微理財、閃銀Wecash、悟空理財、微信貸等移動金融科技資訊服務平臺,藉助玖富網際網路金融雲平臺、移動金融服務平臺,廣泛接入行業網站、行業協會、行業叢集小微客戶群體,提供小微借貸、微理財等相關服務。
其中,2014年9月正式上線的悟空理財,首日交易額超過100萬,“玖富模式 ,悟空速度”在行業內引發眾多關注。目前,悟空理財已擁有空粉達到1289萬人,為空粉賺取13.71億元。
而2014年正式成立的網路借貸平臺玖富普惠,截止2018年4月30日,其累計服務使用者也已經達到6175萬人,累計借貸金額也已經達到2344.31億元,累計借貸筆數2468.69萬筆,累計借貸戶均金額9496元。
此外,在2015年和2017年,玖富集團還順應時勢,先後推出了智慧金融APP玖富錢包和數字金融APP玖富萬卡,旨在整合打造一個業務渠道、後臺資料支撐以及客戶入口全面統一的“合力新產品”,並打造全新統一的使用者信用體系 ——“火眼分”。
歷經十二年的發展和努力,目前,玖富集團業已形成以消費分期、網路借貸、移動海外證券、大資料評估等為核心業務的綜合佈局。
旗下品牌包括玖富普惠、玖富萬卡、悟空理財、玖富金融(原玖富錢包)、蠟筆分期、玖富證券等,成為了一個移動網際網路金融科技綜合服務平臺,且多個分支業務均表現不俗,成為行業當中的佼佼者。
疾風知勁草,烈火見真章。一個事物的產生,往往是多種事物共同作用下的結果。
今天再回過頭來看玖富十二年來的發展歷程,人才、模式、定位、技術、風險防控、融資加持,共同作用生成了今天的科技集團。也因此,當寒冬來臨之際,玖富才得以風雨不動安如山,最終迎來收穫的季節。
03 | 未來佈局與想象
嶺深常得蛟龍在,梧高自有鳳凰棲。
十二年穩紮穩打的不懈努力和用心經營,讓玖富贏得了眾多企業和機構的投資入駐,也為玖富繪製了更具想象力的未來。
一點財經瞭解到,近年來,玖富集團股東治理結構不斷完善。今年一季度,繼中國信達(香港)控股有限公司、分眾傳媒董事長江南春、遊族網路董事長林奇等對玖富集團鉅額投資後,玖富集團再次完成6500萬美元D輪融資,投資人為FAMOUS GROUP和Plentiful International兩大產業基金。
事實上,創立於2006年的玖富集團,目前旗下已擁有多家獨立全資或控股子公司,擁有五大業務板塊,其中包括數字賬戶(玖富萬卡)、人工智慧(玖富科技)、網路借貸(玖富普惠)、經紀投顧(保險基金)四大國內業務板塊以及包括香港(玖富證券、玖富財富),東南亞,美國在內的玖富國際業務板塊。
經過多年的組織優化和資源整合,玖富集團已成為行業內知名的獨立第三方金融科技控股公司,圍繞使用者開展一站式便捷化的服務以及為銀行保險等機構提供科技賦能服務。
瞄準金融科技的更好未來,於2017年2月15日,玖富集團正式釋出“All in ONE”戰略,以數字技術驅動以移動化、場景化到數字化、智慧化的過渡,實現數字3.0的全面升級。當月,玖富集團正式更名為“玖富金科控股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同年8月,玖富集團正式釋出國際戰略,以人工智慧技術為驅動,立足美國矽谷、東南亞 、中國香港三位一體化發展,打造智慧化、國際化的金融科技與資訊服務公司。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SBI集團戰略入股玖富,絕不僅僅是一次財務投資,更意味著強強聯合、深入合作、海外擴張的未來佈局。
據瞭解,投資中國金融科技公司玖富集團的是SBI Holdings直屬公司,意在與玖富集團在中國金融科技領域以及全球領域建立金融科技合作。
在此基礎上,此次SBI集團戰略入股,勢必將進一步助力玖富集團在金融科技領域持續深耕,夯實其在香港、新加坡、美國矽谷等全球範圍內的業務佈局。
04 | 結語
至暗的反面是光明,寒冬的未來是春天。
當下,網貸行業正處於狂風過境後的市場修復期,但早有國際投資公司率先嗅到了未來更大的商機,並提前進行了佈局。
資金的入股投資是資產價值的最佳體現,同時,投資機構戰略入股所帶來的強大資金助力和實力背景支援,也必將助力企業實現進一步的發展和騰飛。
最好的關係,是相互成就。伴隨著更多合作伙伴的進駐,玖富正在迎來一個更好的未來。
來源:一點財經(http://www.yidiancaijing.xin/)
作者:秦 卓
編輯:劉 煜
封面:鄧 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