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LED強勢崛起背後,對中國市場意味著什麼?
編者按:本文來源於創業邦專欄作者李北辰。
許多消費電子發燒友都知道,電視面板的演化,往往遵循同一歷程:產業鏈源頭先發起不同技術路徑的押注,電視廠商再分別下注,最終以類似於“團戰”模式,由市場遴選出幾乎唯一一個勝者陣營,成為新一輪顯示革命的主力技術。
對於電視廠商而言,在技術轉捩點選擇站隊,就是選擇未來。最近幾年,電視廠商再次站在技術決策的十字路口,在後液晶時代,相較於檯面上落座的其他玩家,成為新一輪主力技術的天平正大幅向OLED陣營傾斜,OLED看起來正在壟斷關於未來的解釋權。
這種趨勢在今年AWE(中國家電及消費電子博覽會)表現得尤為明顯。業內皆知,在迷霧般暗湧的市場環境裡,AWE往往被視作窺伺當年行業新風向的燈塔,在今年的面板行業,這盞燈塔被OLED成功霸屏。一方面,OLED面板供應商LG Display首次參展,從技術上游完成對C端消費者的佈道;更重要的是,隨便逛逛電視展廳就不難發現,創維,康佳,飛利浦,長虹等OLED同盟軍在AWE完成了一次集體巡演,目前全球採用OLED電視面板的彩電廠家已達15家。
而大眾對於新技術終將來臨的認知,往往是從“保守派”的被迫上船開始的——就像是一次姍姍來遲的順勢而為,昔日OLED的反對者海信,也借AWE在國內市場首次推出了OLED電視A8,在不少業內人士眼中,海信的巨大體量,或將徹底“壓垮”賭注OLED一端的天平。
不過,這種迅猛的增長勢頭,也讓普通消費者感到好奇:OLED陣營為何集結得如此迅速?中國OLED時代的即將來臨,又意味著什麼?
為何OLED朋友圈不斷擴大?
先從市場現狀談起。
眾所周知,在中國彩電市場,作為曾經的“老物種”,傳統LCD產品雖然依舊強勢(畢竟電視不如手機那般更新頻繁),但在技術革新上,舉步維艱,一潭死水;在商業競爭上,卻競爭慘烈,血海一片,整個行業都在期許,伴隨著中產階級的飛速崛起,以及更多家庭的消費升級,OLED能為電視市場打一針強心劑。
幸運的是,從資料上看,他們得償所願。奧維雲網資料顯示,2018年中國電視市場銷售了4770萬臺,銷售金額同比下滑,OLED銷售則增長47%。
但問題來了:OLED朋友圈不斷擴大的關鍵因素是什麼?
其實OLED的許多特點已成常識,比如影象清晰,畫質細膩,色彩豐富,對比度無限大,防藍光護眼,等等。也正是受益於上述一系列優勢,奧維雲網不久前釋出的《OLED電視使用者調研報告》顯示:OLED是使用者認可度最高的高階電視,使用者對OLED電視滿意度高達97%,且使用者使用OLED越久,產品滿意度越高。
而除了成熟的現在,OLED還許諾給市場一個更酷的未來。
比如在今年AWE上,在開放給媒體的講解環節,面對各種前所未見,頗具科幻感的電視形態,不時有旁聽的普通觀眾,一臉驚訝地問講解員:“那它可以看電視嗎?”講解員的回答總是:“它就是個電視……”
事實上,由於OLED是無背光源,無液晶的自發光顯示,且材質更輕薄,它可以實現各種多樣化設計——比如,OLED的柔性可彎曲特性,就讓曲面電視成為可能。在OLED展廳入口,就呈現了一朵綻放的“OLED玫瑰”,在“工業荷爾蒙”氣息濃烈的AWE現場,這朵玫瑰顯得非常惹眼,它由4片65英寸UHD OLED顯示屏重疊,邊緣捲曲形成玫瑰花造型,突顯出OLED設計上的創新空間。
再比如,受益於OLED無需背光模組,OLED電視可以如畫卷般直接“貼”到牆壁上,就像建築設計師青山周平所言,OLED電視展現出的“去繁就簡”設計語言,得以在很大程度上模糊技術與藝術的邊界。
而除了消費級電視市場,OLED在更廣闊的城市空間,也有著更充分的想象空間。比如在AWE上,LGD就展示了透明顯示螢幕,就像《少數派報告》等科幻電影所描述的未來標配,透明螢幕可以用在商店櫥窗,廣告牌,顯示屏等公共空間,呈現更多維度的圖形介面。
當然,談及更遠的未來,可以預見,5G,物聯網,AI等技術的彼此嫁接,勢必會讓顯示成為人機資訊互動的關鍵窗——這也意味著,在技術原理上“不設限”的OLED,將在未來釋放出“不設限”的巨大社會價值。
中國:率先摸到未來
令人欣喜的是,無論是各種OLED產品的規模量產,還是各種更酷的未來,中國都將是率先發生地。
在2019 OLED巔峰盛會上LGD宣佈廣州8.5代OLED面板生產線將於今年第三季度量產,這將大幅提升OLED面板的產能,從而加快OLED電視在中國市場的落地速度。奧維雲網副總裁董敏預計,今年OLED電視面板的全球供應量將增至380萬片,中國OLED電視銷量將達38萬臺,2020年將進一步攀升至80萬臺。
換句話說,2019年將成為中國OLED主流化元年,且在不少樂觀者眼中,未來三年,中國OLED市場的全球佔比,將由2018年的不足10%,逐步躍升至2020年的12%,2021年的15%,2022年的20%,甚至在未來成長為全球最大OLED電視市場。
依我之見,這種迅猛之勢,可以從多個方向解釋。
比如,從消費者角度,中國不僅是全球最大電視市場,且更像是“後發現代型”國家的某種微觀寫照,在全球範圍內,中國消費者對新產品更敏感,從小眾嚐鮮者到大眾消費者之間的過渡更順遂。拿電視技術舉例,要知道,在3D技術出現後,中國市場在三年內就達到35%的接受度,遠高於其他國家和地區;4K TV技術更是在三年內達到了64%的接受度,幾乎比其他地區高出近一倍。
而站在電視廠商角度,所有人都知道,在電子面板領域,新物種貌似成批出現,但正如自然選擇對多數物種的無情篩選,殘酷的市場幾乎只做出唯一選擇——而選擇的結果在此刻已愈發明顯:拒不完全統計,環伺目前全球主流彩電企業,大約4/5選擇了OLED路線,1/8選擇了量子點路線,1/15選擇了鐳射電視路線。
依我之見,從海信調轉航線,擁抱OLED不難發現,在巨大利益面前,各廠商其實沒有太多另闢蹊徑的“真知灼見”,新一輪顯示革命的主力技術幾乎已經擺在面前——OLED技術的出現,讓電視的螢幕更清晰,也讓電視的未來更清晰。
最後,易被忽視的是,政策扶持也站在OLED一邊,中國電子視像行業協會副會長兼祕書長郝亞斌在OLED峰會上透露,今年該協會將制訂國內8K OLED電視和柔性OLED顯示的行業標準,推動OLED電視在中國市場的發展。
總之不難發現,在多種合力的推動下,中國OLED時代的磅礴序幕,正在徐徐拉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