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援雙卡雙待卻不能用 eSIM,這對行貨 iPhone 來說意味著什麼?
今年蘋果為中國市場提供了兩個特供版本的新 iPhone ,那就是支援雙實體 SIM 卡的新iPhone XS/XR,而其它國家和地區則是單實體 SIM 卡+ eSIM 虛擬卡的設計。
換言之,蘋果專門調整了大陸行貨新 iPhone 的 SIM 卡託設計,採用了單卡槽雙面卡託的方案,使其可以在正反雙面容納兩張 nano-SIM 卡。
而在美國、日本等地區,SIM 卡槽就和過去沒什麼區別了,只是另外加入了 eSIM 這種「嵌入式 SIM 卡」的設計。它類似於一個手機內部可反覆刷寫的晶片,當用戶想用第二號碼,就往手機裡寫一個號,還可以直接在系統中更改運營商網路。
因為這點差別,不少使用者也產生了疑問:為什麼國外使用 eSIM,而國內卻選擇了雙實體 SIM 卡的方案?
眾所周知,雙卡雙待功能在中國手機市場是一項剛需業務,不少人習慣將一張卡用於生活,而另一張卡則用於工作,還有的則想著將通話和流量卡進行區分,或是專門拿一個號來註冊各種網際網路服務收驗證碼等,這些需求都促使了雙卡雙待功能的出現。
換做是 Android 手機,如今你想找一臺只支援單 SIM 卡的主流產品都非常困難。
但出於對機身內部結構的考慮,以及國外市場的較小需求,蘋果 iPhone 在雙卡雙待這件事上一直都不怎麼積極。所以早幾年也衍生出類似「 ofollow,noindex" target="_blank">蘋果皮 」的配件,就是為了能在 iPhone 上實現雙卡雙待的功能。
正因為如此,今年新 iPhone 支援雙卡雙待,也被視為是蘋果補齊了中國使用者剛需的最後一塊拼圖。雖然來得有點晚,但蘋果終究還是認識到了雙卡雙待在這個市場上的重要性。
在實現形式上,國行版會選擇雙實體 SIM 卡,還是和中國市場的大環境有一定關係的。此前有觀點稱,蘋果在 eSIM 策略上扮演的是使用者和運營商之間的牽線人,意味著監管機構或運營商就會失去一部分使用者和業務的控制權,同時還有對安全問題的考慮。
作為印證,在去年,蘋果就率先為中國大陸的 LTE 版 Apple Watch Series 3 加入了 eSIM 功能,可截止到現在,這項服務僅 支援 中國聯通在國內 7 個城市使用,而中國移動和中國電信則仍然顯示 2018 年推出。
當然,以 iPhone 的體量,我們起初也認為蘋果可以和國內的三家運營商做一番談判。但如今來看,蘋果遇到的阻力比想象中還要大。
至於國外的情況,運營商也不見得會站在蘋果這邊。 彭博社 近日就發表評論稱,新 iPhone 的 eSIM 其實是一個讓運營商「感到不舒服」的功能,由於晶片主導權在硬體裝置廠手中,使用者可以更方便地切換自己想要的網路,而運營商的影響力則會被削弱。
考慮到目前國內龐大的雙卡雙待使用者基數,蘋果選擇 eSIM 方案也不見得是最好的做法,那意味著現有使用者得重新跑一趟營業廳寫號了,而雙實體 SIM 卡則可以讓使用者無縫轉移到新 iPhone 上,這可能也是蘋果在中國未選擇 eSIM 方案的原因之一。
事實上,中國的 Android 使用者們已經多少能接觸到 eSIM 服務了,使用 OPPO、vivo、一加、聯想和 nubia 等國產品牌手機的朋友應該都知道,手機系統中內建的「出境漫遊」服務,其實就是藉助 eSIM 技術來實現的,且基本都是由一家名叫紅茶移動的科技公司提供背後的技術方案支援。
比如說,當你想去一趟港澳臺或是美國日本,同時又想保留上網功能,只要直接在手機裡購買合適的流量包套餐,伺服器就會把當地運營商的資源資訊直接通過空中傳輸(OTA)更新訂購,實現空中入網,佔領第二卡槽,而不需要再插拔更換當地的物理 SIM 卡,這一點對於那些經常出差的人來說確實非常方便。
哪怕是在無網路的環境下,紅茶移動的「無網購買」功能也允許使用者先連線到當地的伺服器,然後再購買流量套餐並激活使用,數個月前我就正好遇到了這一種情況。
值得一提的是,紅茶移動還在部分國產手機推出了一些特定 APP 的流量套餐,比如說你是微信聊天大戶,走微信的流量較多,那就可以在國外專門買一個微信定向流量包,這也是藉助 eSIM 來實現的。
除了紅茶移動外,前幾年 Google 也在海外推出了名為「Project Fi」的服務,同樣可以在不安裝物理 SIM 卡的情況下,搜尋和使用到運營商服務和網路,原理都差不多,也等同於 Google 自己做上了運營商的生意。
回頭再看,iPhone 加入雙卡雙待的支援,對於中國使用者來說還是具有切實利好的。雖然 eSIM 的缺失稍有遺憾,但「一槽裝雙卡」的設計對於現有使用者也是十分體貼,等國內的幾家運營商有了更明確的表態後,相信我們使用的就不再是「一卡槽+eSIM」,而是完全無卡槽設計的 iPhone 了。
題圖來源: Engadg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