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夢意味著什麼? 不同人擁有不同夢境, 科學家終於對夢作出解釋
說到“維生素B6”,你是否會感到陌生?通過搜尋,我們可以查詢到,“維生素B6”可增進睡眠質量,能養肝護眼。但除此之外,“維生素B6”還可幫助人們回憶夢境。
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過做夢的經歷,夢中情境或好或壞。有不少人可能會感覺到,夢醒之後,人體總是感覺格外疲憊,由此便認為做夢是不好的,因為做夢不利於身體與腦部休息。而事實上,做夢並不是只有壞處,夢境中出現的情境或就是你自身未被發現潛意識,做夢,有時可以幫助你更好地瞭解與發展自我。
對於夢境,哈佛大學醫學院的迪爾德麗·巴雷特教授說到,夢境能夠激發人類在一般情況下不會被激發的洞察力。在夢境中,我們會發現自己看待問題更加全面,分析問題更加清晰,夢境還能幫助我們擴充套件思維,讓我們跳出傳統思維的限制。
而後,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薩拉·梅德尼克教授在一項研究中證實了巴雷特教授的看法。在研究中,梅德尼克教授發現,當人處在快速眼動式的睡眠狀態時,其大腦的創造力正不斷被開發,他腦部的思維甚至比清醒時更加活躍,甚至能解決清醒時思考多次都未有結果的難題。
那麼如何進入快速眼動式的睡眠狀態呢?梅德尼克教授建議,可以在睡覺之前默想自己希望夢到什麼。梅德尼克表示,經過一段時間訓練,半數受訓者的夢境中都成功出現了他們想要夢到的情境。
此外,芬蘭圖爾庫大學的科學家安題·雷望索指出,人類的夢境並不都是美好的,噩夢也是時常存在的,但噩夢並不是一個不好的事物,正是因為噩夢的存在,人類才得以進化與發展,若沒有噩夢,人類很可能早已滅絕。
通過收集大量資料,雷望索總結到,我們所做的大多數噩夢都與人類祖先早年經歷有著密切關係。
在距今非常遙遠的遠古時代,生存環境並不友好,生活工具也不發達,我們的祖先需要經歷很多危險與困難才能生存下來。從進化論的角度來看,我們所做的噩夢實質是祖先饋贈給我們的,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生存與發展。正是這些噩夢的存在,讓人們有意識或無意識地去思考危急時刻的應對方法。而當我們真正遇到危險時,才能臨危不亂,化險為夷。
同時,浙江省立同德閒林院區、浙江省精神衛生中心醫療辦公室的陳正昕還提到,人們的噩夢很可能也與人們在現實生活遇到的難以排解的焦慮情緒有關。從某種角度來看,噩夢也是人類釋放情緒、平衡心理活動的方式與途徑。
由此可見,偶爾做夢並非一件壞事,通過夢境,我們的思維或能夠得到拓展,我們或能吸取更多應對危險的經驗,或還能釋放自己沉重的壓力與負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