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商法乃眾望所歸 又恰逢其時
官兵/漫畫
歷時五年,《中華人民共和國電子商務法》終於出爐,並自2019年1月1日起開始實施。曾經遊走於灰色地帶的微商代購也被納入了監管範圍。
證券時報記者 張楊
歷時五年,《中華人民共和國電子商務法》終於出爐,並自2019年1月1日起開始實施。
電子商務在中國誕生至今已經有20年曆史。在這20年間,先後出現過許許多多電商平臺,這裡面有的在競爭過程中死去,也有的存活下來,並一步步發展成行業巨頭,如阿里、京東等。在這20年間,很多人依靠電商產業解決溫飽、發財致富,很多行業依託電商產業發展壯大,解決大量人口就業。電商甚至改變了人們的消費模式和生活方式,使人們的消費渠道更加多樣,日常生活更加便捷。然而,與電商產業繁榮發展相伴而生的,是嚴重的商業亂象和不健全的行業法規。出售假貨、刷單炒信、刪差評等現象的出現,擾亂了行業的健康發展,微商、代購的興起,更是成為了監管的空白地帶。電子商務相關的法律法規亟待梳理、補充、修改和完善。促進電子商務持續健康發展更是迫切需要加強立法。
1月1日,中國電子商務領域第一部綜合性法律《中國電子商務法》落地,對電商行為、電商經營者以及電商平臺概念、責任等作了詳細規定,將一改往日電商行業法律缺失、監管不力的面貌。首先,必須承認,這部法律的出臺乃眾望所歸,也是恰逢其時。行業發展之初,所有人都處於試錯階段,彼時制定法律難以做到科學、合理和有效。伴隨行業發展,消費終端從電腦更多地轉向手機、平板等移動終端,移動支付出現並迅速普及,以及與之相關的大資料、人工智慧等技術的進步,人們的消費理念、消費模式被不斷重塑。同時,在行業模式初步形成後的行業亂象也開始出現。這時候,適時出臺一部既全面又有針對性的法律,對行業長期可持續發展的意義更加重大。
其次,《電商法》的一個很重要的作用是保護消費者利益。通觀整部《電商法》,內容可謂非常全面和詳細。而其目的更多的是為了維護公平的競爭環境,給消費者放心、安全的購物環境,杜絕炒信,杜絕假貨,杜絕欺騙等行為,從而保護消費者權益。譬如,《電商法》將微商、代購、網路直播納入範疇,規定不管是什麼代購,都需要採購國和中國雙方的營業執照;沒有中文標籤的產品,不得銷售。至此,這些交易都將不再是法外之地,有效保護了消費者在進行海外代購時的合法權益。此外,《電商法》還明確規定不能刪除消費者評價;不能自動搭售,搭售必須有明確提示;押金不得設定條件;並制約了“大資料殺熟”。此外,該法也進一步保護了消費者的個人資訊。而這些,都是以往消費者在網購的過程中遇到的問題,也有一些是在消費者自己也沒有覺察的時候權益就受到了侵害。
第三,新出臺的《電商法》能夠促進行業公平競爭,利大於弊。顯然,《電商法》的實施,還有一個很重要的目的是交稅,不論個人還是企業,都需要依法繳納稅務。這一改往日的淘寶時代,個人小店,沒有註冊公司,根本就不交稅,賺的錢全部進入自己腰包。微商、代購、直播亦然,因為不需交稅,從事這些交易的人賺得鉢滿盆滿。《電商法》實施後,無論是淘寶上開個人店,還是在做微商代購,甚至是在抖音賣貨,都將需要依法納稅。規定所有賣家依法納稅,一方面是理所應當,另一方面,也是促進行業公平競爭,增進收入公平分配的有效做法。《電商法》的誕生,是中國電子商務產業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其目的不是限制行業的發展,因此,相關人員應該避免鑽漏洞,共同努力使行業更規範。
儘管道理如此,筆者注意到,在《電商法》正式落地後,部分代購選擇以漲價應對風險,或者有計劃地囤貨,或者乾脆暫停營業等待政策明朗。同時,不少消費者也擔心,今後海淘的成本會大幅提升,甚至無處海淘。而事實上,適當約束電子商務交易過程中的一些行為,恰恰是通過法律手段幫助行業更加健康地發展。不要因為監管嚴格,就忘了以往在“代購”過程中,遇到假冒仿品、產品質量、售後服務等問題,甚至因為法律缺失而無法維權。
同時,我們還應該認識到,隨著中國經濟的不斷開放,未來海外代購的差價會越來越小,很多商品在國內的價格也並不貴。此外,要買外國貨,除了海外代購一種途徑外,跨境電商的出現更是為消費者提供了另一個更加“靠譜”的選擇,這也是《電商法》對行業競爭格局重塑的一個體現。現在不少上市公司也在紛紛佈局跨境電商業務,未來消費者購物一定會更加便利、便宜,而非更難、更貴。
儘管《電商法》還有許多可以改進之處,但“有法可依”下的行業規範發展,總比“無法可依”時代的行業野蠻生長要好得多。《電商法》乃眾望所歸,也恰逢其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