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四號”登陸月背驚心動魄的690秒
原標題:驚心動魄690秒:專家詳解嫦娥四號登陸月球背面
嫦娥四號3日降落在月球南極-艾特肯盆地馮·卡門撞擊坑,成為首個在月球背面軟著陸的人類探測器。整個降落過程可謂驚心動魄,探月專家詳細介紹了這一過程。
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吳偉仁老家在四川。他比喻說:嫦娥三號好比降落在華北大平原,而嫦娥四號好比降落到中國西南的崇山峻嶺中。
他說,嫦娥四號著陸區相當於嫦娥三號著陸區的八分之一,且落區周圍有海拔10公里高的山,艾特肯盆地馮·卡門撞擊坑的海拔為負6公里,因而與嫦娥三號平滑的拋物線降落軌跡不同,嫦娥四號是接近垂直降落。
“著陸時間短、難度大、風險高,對我們是一個很大的考驗。”吳偉仁說。
他說,在落月過程中,嫦娥四號絕大部分繼承了嫦娥三號月面軟著陸技術,整個過程約700秒,全部依靠探測器自主完成,地面可通過中繼星看到降落過程,但不實施干預。
航天科技集團五院嫦娥四號探測器總設計師孫澤洲說:“我們對於月面地形的資訊主要來自以前環月遙感資料,包含嫦娥一號、嫦娥二號以及一些國外衛星的遙感資料。但這些資料都不能給我們提供足夠精度的地形資訊,我們不可能知道哪個地方有大石頭,更多的是整體的巨集觀資訊和統計概率,最後著陸還是要靠探測器自主識別障礙與避障。”
五院嫦娥四號探測器專案總監張熇說,嫦娥四號在系統設計上考慮瞭如何提高著陸的精度,在環月階段增加了軌道修正,在動力下降控制策略上進行了調整。探測器要在距離月面比較高時候就達到著陸區的上方,然後垂直下降,這樣航跡上覆雜崎嶇的地形就不會對著陸帶來影響。
五院嫦娥四號著陸器總體主任設計師李飛介紹,落月階段首先通過變推力發動機讓探測器減速,將探測器相對月球的速度從1.7公里每秒降到接近為零,就像汽車剎車,然後調整探測器的姿態,垂直下降。
五院嫦娥四號探測器副總設計師吳學英說,探測器距離月面兩公里左右時,先實施一次粗避障,通過光學成像,利用太陽光造成地形的投影,來識別障礙,這時它可以識別大的隕石坑和大石塊。
之後,嫦娥四號在距離月面100米處懸停,利用鐳射掃描來實現精避障,這時它能識別更小的障礙,同時也能識別地面的坡度,通過計算,尋找到一個較為安全的地點作為著陸點。
然後探測器再次下降,最後距離月面2米時發動機停止工作,探測器以自由落體的方式降落,著陸器上的四條腿把著陸的衝擊能量緩衝掉,讓著陸器穩穩地落在月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