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狂加碼,騰訊請外援,這裡是兩馬新戰場
阿里和騰訊是中國網際網路的兩極,大多數網際網路市場的競爭都能看到這兩家的身影,媒體以兩家企業創始人的姓氏,將這些競爭形象地命名為“兩馬戰”。如今“兩馬戰”的戰火正在迴圈經濟領域蔓延。
阿里在迴圈經濟上加快步伐
最近,阿里巴巴在閒置經濟上密集出牌。
9月6日,二手回收平臺回收寶宣佈獲得了C1輪融資,由阿里巴巴集團投資,雙方此後將在多個場景和業務線上深度合作。
回收寶從二手手機回收起家,給華為、vivo、蘋果等手機巨頭提供以舊換新服務,接著推出手機回收ATM機開展C2B回收業務,如今已構建覆蓋收、租、買、賣的迴圈經濟生態,除了回收還擁有二手優品商城“可樂優品”、3C產品租賃平臺“拿趣用”,以及投資了手機維修品牌“閃修俠”。

此前回收寶就與阿里系多個業務已有合作,回收寶與天貓合作以舊換新,可樂優品與淘寶合作二手手機優品品牌認證,以及跟閒魚合作信用極速售賣等等。
9月7日,會員制時裝共享平臺“衣二三”獲得阿里巴巴投資,這家公司給消費者提供基於會員制的衣服租賃服務,使用者每月繳納499元會員費後,即可免費租賃衣服,每次最多三件。當會員看中合適的衣服後,可直接購買變為己有,衣服價格根據流通次數和當前質地而浮動。

螞蟻金服在迴圈經濟的佈局重點圍繞信用租賃行業 ,今年其已投資十幾家相關公司,從天使輪到E輪都有,包括領投數碼3C試用租賃平臺“探物”數千萬人民幣天使輪融資,旅行裝備短租平臺“內啥”數千萬人民幣的A+輪融資。此外還投資了3C數碼、圖書租賃、長短租公寓等領域的創業公司,芝麻信用的“信用生活”頻道還將對上述業務開放入口。
閒魚則是阿里巴巴在閒置經濟上的旗艦,2014年成立的閒魚在2016年財報中,就與阿里雲等新興業務一起被並稱為阿里“四小花旦”。9月7日,閒魚在北京召開2018年戰略釋出會,資料顯示去年8月到今年7月底,閒魚GMV已近900億,很快就將突破千億大關,累計超過11億人次在閒魚釋出、分享閒置用品。在戰略釋出會上,閒魚宣佈接下來將與淘寶、天貓、支付寶等阿里系進行全方位協同,向合作伙伴開放“信用回收”“閒魚優品”“閒魚租”“免費送”四大平臺,建立閒魚開放生態體系,阿里投資的迴圈經濟玩家,也是閒魚開放的重點物件。
阿里在迴圈經濟上正全面落子,閒魚扮演核心旗艦角色,天貓、淘寶、螞蟻金服深度參與其中,在外圍則投資了大量的迴圈經濟相關公司,涉足回收、租賃、優品、維修等主要環節。
不甘示弱的騰訊依靠兩大外援
在迴圈經濟上,想要連線一切商業的騰訊不甘示弱。
兩年前一位微信的朋友曾向我展示內測版微信新功能:“朋友的東西”,意在讓使用者通過朋友圈讓閒置應用流動起來,聽上去這是一個很有魅力的故事:朋友/鄰居/同事的閒置比如圖書、嬰兒車,我們會更加信任,甚至通過共享閒置還可以促進社交,不過因為種種原因這個功能至今都未上線。 因為電商不再親自動手,騰訊沒有閒魚這樣的獨立交易應用,在迴圈經濟這個戰場,更多是依靠“外援”。
一個是轉轉,對標閒魚 ,去年4月騰訊2億美元投資二手電商平臺轉轉,後者在微信九宮格已擁有一席之地,同時另一個大股東58同城也有大量閒置交易流量。含著金鑰匙出身的轉轉勢頭很猛,2017年,轉轉使用者成交單量突破5698萬單,成交金額總額突破210.64億元,相比去年增長約200%。轉轉已是閒魚主要對手,跟閒魚搭建社群不同,轉轉要做的是標準化的C2C,即構建二手電商標準化交易體系,它選擇先從最容易標準化的手機品類切入,給買賣雙方提供檢測、定價、預付、售後等服務。

還有一個是京東,進行生態佈局。 騰訊將拍拍和易迅打包給京東獲得了後者的股份,京東基於新品購物場景也已切入閒置電商業務。去年底,京東釋出二手電商品牌“拍拍二手”,主營三大業務:回收、優品和個人閒置交易,以平臺化的運營思路,整合回收、檢測、再加工、銷售等逆向供應鏈資源,做品質二手。基於京東的優勢,拍拍二手的重心是C2B回收和B2C商城。B2C是京東的優勢,業務是京東二手優品;C2B回收不是京東所長,所以京東今年7月與老虎環球基金一起領投了電子產品回收平臺愛回收1.5億美元,同一時間,京東物流領投、愛回收又跟投了3C 數碼售後維修O2O 平臺極客修,後者成為“京東服務+”維修業務的承接方。

騰訊形成了跟阿里幾乎相當的迴圈經濟佈局: 轉轉對標閒魚,京東旗下拍拍二手,以及京東投資的愛回收、極客修則形成了從回收到維修再到優品的垂直佈局,阿里投資了回收寶,後者也擁有回收、優品、租賃和維修的完整生態佈局。
不過,在租賃平臺上騰訊佈局沒有阿里全面——阿里近期投資衣服租賃平臺“衣二三”,其投資的回收寶擁有數碼租賃平臺“拿趣用”,螞蟻金服更是投資了戶外裝備、3C數碼、圖書等類目的10+共享租賃平臺。騰訊在租賃業務上依然靠京東,京東保租主打3C,京東金融上線京東e租,基於小白信用分來給使用者授信免押金,均是小試牛刀。
理論上可認為,前幾年如火如荼的共享單車本質是網際網路租賃平臺,騰訊系的美團已收購摩拜單車,阿里則將賭注押在了哈羅單車以及潛在的ofo上。 當我們從回收看到維修再看到租賃就會發現,今天的迴圈經濟兩馬戰,正是當初的共享經濟大戰的延續。
共享經濟已死,迴圈經濟永生
消費繁榮的國家,迴圈經濟都十分發達。在瑞典等發達國家,每家每戶都會買賣二手,二手交易佔GDP在10%以上;在2013年的美國,閒置市場對總零售的滲透率已經達到0.8%,遠高於今天的中國。日本不只是有中古店、大黑屋,還誕生了唯一一家移動網際網路獨角獸公司:二手電商平臺Mercari。

發達國家迴圈經濟繁榮原因在於三點:
- 一是物質充裕,進而有大量的閒置出現;
- 二是理念前衛,消費者為經濟和環保樂此不彼;
- 三是體系成熟,二手交易的配套從平臺到信用再到服務都跟得上。
中國二手經濟正在大爆發,2016年就有資料顯示中國每年的閒置物品交易規模已突破4000億元,從閒魚年交易額即將突破1000億來看,這個資料可能還是保守的。

- 中國消費升級導致物質充裕,很多閒置商品出現;
- 中國使用者消費理念西化,在共享出行等平臺的助推下,“使用而非佔用”的共享理念已深入人心,不再認為用二手沒面子,特別是年輕人對此接受度更高,過去四年閒魚積累了超過2億使用者,54%以上是90後;
- 物品收納也不再以囤積為目標,學會了斷舍離,不會因為麻煩不去回收,特別是在一些細分領域,如手機這樣的趨勢更明顯。
- 尤為重要的是,網際網路讓迴圈經濟基礎設施更加完善。回收平臺、二手平臺、租賃平臺紛紛湧現,芝麻信用分這樣的徵信體系日趨完善,微信支付等金融方案十分豐富,網際網路成為中國迴圈經濟爆發的助燃劑。反過來意味著,迴圈經濟中,網際網路平臺將不可或缺,擁有最高話語權,也將分走最多的那杯羹。
在我看來,迴圈經濟本質,是前幾年如火如荼的共享經濟的延續。
“共享經濟”,是2015年十分熱門的概念。汽車座位、家庭餐桌、閒置房屋、空餘時間,許多資源均被所有者拿出來分享,追求“使用權”而不是“所有權”成為流行生活方式,經過幾年賽跑,在世界範圍內落地的只有出行(Uber)和住宿(Airbnb),在中國落地的主要是出行。共享單車是不是共享行業一直有不同看法,因為它不是個人共享,但事實上物品本身確實被很多人共享——對於這些獨佔式資源的分享,更準確地說法是“分時經濟”。
迴圈經濟是另一種形式的共享經濟: 它延長一個產品的生命週期,在一個使用者不需要後可以繼續被另一個使用者使用,形式各不相同。 回收寶將回收的手機分類為:優品、良品、殘次品三個等級。優品用來二次銷售,良品被拆解後進入維修市場再次流通,殘次品則直接被環保處理並回收貴金屬——這正好對照一個物品被迴圈利用的三種主要方式:二手銷售/翻新銷售/拆解回收。

不論是何種迴圈利用方式,不論是回收、租賃還是優品,都體現出共享經濟的本質。 強調使用而非(永久)佔用,最大化一個物品的使用率,進而將使用者的使用成本降到最低,減少對地球資源不必要的消耗。提高物品使用率實現環保和經濟的目標,是共享經濟的本質。
很多人都會有疑問,迴圈經濟鼓勵人們使用舊商品,就意味著會減少對新品的購買,為什麼手機巨頭、電商平臺都要支援?
馬雲曾說過這樣一句話:
“什麼是消費,消就是可以消耗的東西,費就是可以浪費的東西,如果你不會把能夠消耗的東西和浪費的東西做好,你就永遠不會做出消費來。”
如果說“消耗”和“浪費”是中國消費的主流,那麼二手交易就進一步促進了使用者對物品的消耗和浪費,實現“物盡其用”,比如使用者願意參與回收很可能就是想要購買新品。 迴圈經濟可以提高物品利用率,降低物品使用成本,進而刺激人們更多地使用物品,是新是舊已經不是核心問題,這跟共享經濟有異曲同工之妙:共享出行的結果是刺激了出行需求,讓出行市場更加繁榮。
正是因為迴圈經濟是共享經濟的延續,作為共享經濟大戰兩支主力軍的阿里和騰訊,就不可能缺席。兩者在迴圈經濟上不斷加碼,也將直接促使迴圈經濟大戰升級,從平臺競爭時代進入生態競爭時期,不加入AT生態,單打獨鬥很難走得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