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星鏈的未來:破局亦或是沉淪?
區塊鏈的迸發始於2016年。彼時資本熱捧,巨頭入場,行業高呼,峰會不斷,是一場所有人的狂歡。不過和熱絡的呼聲不同,區塊鏈實際落地寥寥無幾。大多號稱做區塊鏈的公司,只停留在概念和實驗階段。
然而坐落於上海陸家嘴金融城的海星鏈卻標新立異,依仗著自身的金融經驗切入區塊鏈行業中來。據悉,海星鏈擁有近200人的技術研發團隊,主要業務是為銀行和金融機構提供支付清算、供應鏈金融和票據、金融合規大資料、信貸管理、稅務等金融軟體系統開發與解決方案,旨在建立完善的底層基礎設施。
至於事實又是否與其相符呢?接下來耳朵君就帶大家走進海星鏈。
悄然走過那些年
海星鏈在鏈智塔庫中國區塊鏈專案top50排行榜中位居第二,作為少有的以上市公司為背景的區塊鏈專案,它在發行之初就引起了各方位的全面關注。
據悉,該專案隸屬金丘股份旗下。
金丘股份成立於2013年10月,主要業務是為銀行、券商、保險等提供金融業IT解決方案,涉及支付清算、供應鏈金融、信貸管理、稅務等領域。可以說是傳統金融供應商的一次切入。
2015年起,金丘開始佈局區塊鏈技術,自主研發一套名為“海星“的區塊鏈平臺,旨在為金融業務提供一套自主可控的區塊鏈底層基礎設施。
16年底,海星(XingChain)正式上線,作為少有的上市公司注資區塊鏈專案,被寄予了諸多厚望。
2017年6月,“海星區塊鏈數字資產登記雲平臺”專案從600多個申報專案中脫穎而出,成為2017年第一批通過上海市軟體和積體電路產業發展專項資金支援的專案,並獲得上海市政府百萬基金獎勵。
同年,金丘為中國銀聯下的銀聯資料提供了一套基於區塊鏈的銀行間信用卡積分的解決方案,目前已落地,理論上將接入170家銀行,據悉第一期已有3家接入。
細數海星鏈的歷程可以看出,無論是技術領域還是資金實力,海星鏈都可以稱得上是鏈中翹楚。然而曾經宣告鵲起的專案為何到今日卻寂寥無聞,默不發聲呢?是專心沉浸於專案的開發還是有了不可言語的痛點?
彼時此時,不再當時
沒人會想到,金丘股份的背後還隱藏著一個祕密賭局。
2016年,中南建設披露,擬出資1億元參與新三板公司上海金丘實業股份有限公司(即“金丘股份”)的定向增發,投資完成後中南建設將佔金丘股份總股本的33.33%。
同年,金丘於2016年7月18日在新三板掛牌上市。資料顯示,金丘股份淨資產1.23億元,2017年實現營業收入6036.03萬元,淨利潤88.93萬元。
早在中南建設參股投資金丘股份時,後者原有股東上海丘陸投資管理中心(有限合夥)、左鵬曾承諾,公司2017-2018年實現銷售收入分別將不低於7000萬元、1.2億元,實現淨利潤分別不低於700萬元、1300萬,金融服務業務(包括ABS雲業務)合計不少於人民幣6000萬元。如金丘股份業績不達標,上海丘陸投資管理中心(有限合夥)、左鵬將對公司進行股份補償。
就目前而言,金丘股份在2017年的營收與淨利潤情況均未滿足業績承諾。2018年7月21日,中南建設釋出公告稱,擬出售參股公司上海金丘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股權。中南建設在公告中還表示,已與中南控股集團有限公司或其指定的受讓方擬簽署《股權轉讓協議》,向中南控股或其指定的受讓方轉讓金丘股份33.33%的股權,標的股權的交易對價為1.1億元。
中南建設認為,金丘股份經營情況自2016 年投資以來沒有發生明顯變化。實際上,賣掉金丘股份33.33%股權的價格為1.1億元,相較於投資時僅上浮10%,增值1000萬元。
不單單是金丘這一家,撤資已成為了當前區塊鏈行業的普遍現狀,顯然市場正在逐漸冷靜。不過換個角度來看,也許會促使整個行業洗盡鉛華,從浮躁中抬起頭來。
宣告不顯,何處可安
區塊鏈落地難眾所周知,即便是海星鏈這樣的優質專案也面臨諸多困境。仔細檢閱海星鏈的人員架構,主要以技術人員為主。由此可見,這是個較為踏實的團隊。然而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之前的基礎建設無論多好,最終還是抵不過難以盈利的困局。
目前,區塊鏈的大體方向不變,企業級應用仍是主流,金融還是最大的應用領域。
常言道推陳出新,場景的落地仍在探索,這條路也許並不好走,但身逢風雲詭譎的時代,又怎能不演繹出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