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慶票房跳水 開心麻花遇滑鐵盧 包貝爾可能更適合做演員
摘要:暑期、國慶、賀歲一直都被視為大片扎堆兒,明星打包霸屏的三個電影黃金檔,從編劇,導演工作室到明星和各大影視公司,大家都是卯足了力氣擼起袖子準備大賺一筆。但從資料上看,2018的國慶檔好像慘得有點厲害!
一直以來暑期、國慶、賀歲都被視為大片扎堆兒,明星打包霸屏的三個電影黃金檔,從編劇,導演工作室到明星和各大影視公司,大家都是卯足了力氣擼起袖子準備大賺一筆。只是,從資料上看,2018的國慶檔好像慘得有點讓人“眼前一亮”……
9月30日到10月7日晚上9點,國慶檔的名義票房累計僅僅只有19.65億,比2017年下降21.4%,甚至跌回了3年前的水準!要知道,2015的國慶檔可是有20.86億呢。自然,觀影人次也呈現出遙相呼應的悲壯——相比2017的觀影人次跳水般減少21%,僅有5575.5萬人。
可以說,今年國慶的戲或許本身並不好看,但是上映期間上演的各種反轉卻是看頭十足的。《李茶的姑媽》最初被認為能拿下20億票房,最後上位領跑全國院線的卻是剛開始預售成績平平的《無雙》,雖然它也只拿了6億。但是,比起起高走低《李茶的姑媽》不足7億的撲街票房,張藝謀《影》的5億黯然迴歸,2億票房連製作成本和宣傳發行都收不回來的《胖子行動隊》,也只有博納的《無雙》做到了叫好叫座,能勉強稱得上是小小贏家聊表慰藉了。
針對這次的票房下滑,業內猜測的原因大致有二。首先票補減少需要承擔一部分的“責任”,雖然票補新規還未最終落定,但是關於“禁止票補”“票補時代即將完結”的風聲卻是一直不斷,Mobdata的小發現就是少了票補今年國慶檔的平均票價增加了1.4元。其次就是影片質量的問題,重複的同類題材和老套的故事劇情已經無法滿足觀眾的“精神需求“,想靠流量小花小草也已被證明是非常成功的自取滅亡。票補對於票房的拉動能力是有限且是逐漸遞減的,尤其是當影片價格不再是觀眾顧慮的要素時,對於影片的內容和質量的要求就會不斷上漲。如何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才是拯救票房的終極要義。
突然想起來,好像不到一個月前大家還在為暑期檔的穩步上升而興高采烈,眾人齊呼“2018大盤650億有望!”。結果轉身就被國慶檔的冰冷現實氣到不想說話,臉疼。截至10月7日,2018年中國電影總票房507億。賀歲檔來臨之前還有2個月的空窗,已經定檔賀歲的《素人特工》《武林怪獸》《天氣預爆》有沒有力量扛起年終的賀歲大旗?待定檔的諸多影片中又會不會出現什麼驚喜之作,能一挽狂瀾扭轉乾坤?剩下最後短短3個月的時間想要實現大盤600億目標,突破650億大關還有什麼轉機?不由得讓片方捏一把冷汗的同時,也讓作為吃瓜群眾的我們燃起了熊熊好奇之心。
那就讓我們一起期待3個月後的終極大戲“拿什麼拯救你,我的2018票房”吧。
本文為 品途商業評論( 360.com" rel="nofollow,noindex" target="_blank">https://www.pintu360.com )投稿作者: Mob說資料 的原創作品,責編: 蘇厚倍 。歡迎轉載,轉載請註明原文出處:。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品途商業評論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