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時代,2018年雲端計算要變天?
有云的地方就有江湖。
日前騰訊宣佈進行組織架構調整,在原有七大事業群(BG)的基礎上進行重組整合形成新的六大事業群。值得一提的是新成立的雲與智慧產業事業群(CSIG,即Cloud and Smart Industries Group),將整合騰訊雲、網際網路+、智慧零售、教育、醫療、安全和LBS等行業解決方案,推動產業的數字化升級。
騰訊雲終於從騰訊SNG(社交網路事業群)旗下的一個業務部門單列出來,雖然比華為雲提升為一層組織晚了一年,但是被媒體稱為“渙散戰略下的跟隨者”的騰訊雲已然聚焦。
2018年國內雲端計算之戰更猛烈了。
1月29日,金山雲宣佈獲得2億美元融資。這是47天內金山雲第三次釋出D系列融資訊息,一個多月融資總額達7.2億美元,投後估值達23.73億美元,重新整理中國雲行業融資額和估值最紀錄。
這反應了資本對國內雲端計算市場看好,另一方面今年不斷有廠商加碼,也有新的廠商加入。華為雲舉行一系類的SaaS夥伴走進華為雲活動發力公有云,5月京東雲品牌升級,2017年加盟京東雲的京東雲事業部總裁申元慶表示中國雲端計算市場已經發展到了深入階段,而根據經濟觀察網的報道,蘇寧雲將於今年第三季度開始商用。
前有AWS、Azure、阿里雲、騰訊雲、百度雲的國內外巨頭的雲,金山雲、UCloud、青雲QingCloud等創業者,賽道已經很擁擠,為何?
從資源向產業融合,多雲戰略加速
去年3月工信部發布《雲計算髮展三年行動計劃》,推動雲計算髮展,到2019年,我國雲端計算產業規模達到4300億元。今年8月10釋出《推動企業上雲實施指南(2018-2020年)》,為企業上雲提供政策上的助力,到2020年,全國新增上雲企業100萬家,形成典型標杆應用案例100個以上,形成一批有影響力、帶動力的雲平臺和企業上雲體驗中心。
都嗅到了機會,所以到了2018年,還有很多人堅信“為時未晚”殺入雲市場或者繼續加碼。
國際調研公司Forrester最新發布的《The Forrester Wave:2018年第三季度中國全棧公有云開發平臺廠商評測》顯示,阿里雲、微軟雲、亞馬遜雲、騰訊雲、華為雲位居第一梯隊,獲評“領導者”(Leaders);百度雲、京東雲、青雲、金山雲均在第二梯隊,獲評“卓越表現者”(Strong Performers)。
然而云計算走到今天,從資源向產業、行業進一步融合,基礎雲服務商與應用廠商的合作也越來越廣泛深入。
於中國一騎絕塵的阿里雲在今年雲棲大會上與SAP宣佈深化合作,向市場推出企業在雲端運營的首選數字套件—— SAP S/4HANA Cloud。同時,阿里雲的客戶可以通過SAP Cloud Platform,擴充套件其現有商業解決方案,構建新應用,並整合第三方技術。
金蝶、用友等企業軟體廠商都是與多家雲服務廠商合作,很多國內SaaS廠商告訴T媒體,選擇與多家雲廠商合作多是出於客戶的需求。多雲戰略是一個大的趨勢,在今年的一份報告中,CB Insights提到,雖然企業已經認識到了上雲的好處,但是許多企業發現只用一個雲的效率並不高,採用多雲策略將有助於避免受到服務商的控制,提高應用程式可靠性、降低成本還能用到每個雲提供商提供的最佳服務。
根據RightScale進行的年度調查,81 %的受訪者(IT技術專業人員)現在擁有多雲戰略,平均使用4.8個雲。
多雲戰略的發展SAP作為軟體巨頭有一定的代表性,廠商都在向雲端轉型,SAP很早就開始與多家雲服務商合作,SAP 2011年開始與AWS合作,彼時Azure還不成氣候,在2016年在奧蘭多舉行的SAP Sapphire Now客戶大會上,兩家公司的執行長Satya Nadella和Bill McDermott才宣佈合作,實現兩家產品和公司之間更深層的雲集成。
2017年3月,SAP與谷歌宣佈建立戰略創新合作伙伴關係,5月深化合作擴大合作範圍,計劃基於 GCP 平臺,面向全球提供 SAP Cloud Platform,並在機器學習、物聯網、資料透明化和監管服務,以及工作場所生產力等領域開展合作,實現整合。
巨頭之間多是強強聯手,即便Oracle創始人埃裡森對外的嘴炮非常猛烈,該合作還是要合作。而Salesforce與AWS、Azure、GCP等都有深度的合作。根據Gartner釋出的2017年全球公有云實誠份額報告,阿里雲在公有云市場再次超越谷歌全球第三。這也就不難理解SAP會與阿里雲深化合作了。
IDC 中國助理副總裁周震剛在青雲Cloud Insight Conference 2018上指出絕大多數的使用者開始多雲管理,無論是直接部署混合雲還是放在不同的雲上,使用者希望有多雲的架構支撐其業務。在多雲管理的框架下考慮行業的應用以及底層基礎架構,會發現使用者真正所需要的是能夠從應用,使用者解決方案、業務感知到底層架構的多雲環境,也就是應用感知多雲管理環境。
此番SAP與阿里雲深化合作也看到中國企業雲轉型的巨大市場,會上SAP CEO Bill McDermott說“SAP立足中國二十餘載,把中國視為第二故鄉。”實際上SAP大中華區在2013年成為一個獨立的公司直接向SAP董事會報告,2016年開始與阿里雲合作。國外巨頭對中國市場都非常看重,在上半年傳出Salesforce要與騰訊雲或者阿里雲建立合資公司曲線入華,谷歌雲也幾度有傳言要殺入中國。
青雲CEO黃允鬆認為“進軍雲端計算一定要有一技之長,只要你有一技之長,你一定會在這個市場上佔非常好的位置。”這樣的一技之長是技術,也可能是在某一行業的深刻見解與合作伙伴推出的行業雲解決方案。
比如京東雲、蘇寧雲,從集團業務實踐過來,這些實踐的經驗對外輸出,其中蘇寧雲便主打私有云。而大部分雲端計算廠商都已經出海或是在出海的路上,其中阿里雲的上百萬伺服器遍佈全球49個地域。
現在入場已經沒有了先發優勢,但是前兩年阿里雲總裁胡曉明被問及全球公有云市場未來格局時很樂觀的認為“這個市場足夠大,容得下七八家巨頭。”
所有的後來者心中想必也是如此。
智慧ABC時代,未來是生態之爭
現在是否上雲已經無需討論,而怎樣上雲還在摸索。都知道公有云是未來,但是並非所有的企業都會上公有云。慧點科技副總裁李慶認為未來將是混合雲的世界。相對於公有云,中國的客戶尤其是很多大型企業比較喜歡私有云的方式。而隨著技術的發展安全性的提高,越來越多的企業認識到要在私有云中做事情,可以交付在公共網和雲服務商做,尤其是可以把很多的公共資源放在網上,成本更低廉,資料更多樣,訪問的效率更高。
工信部印發的《推動企業上雲實施指南(2018-2020年)》,在科學制定部署模式中提到了大型企業逐漸上雲的過程,大型企業可建立私有云,部署資料安全要求高的關鍵資訊系統;可將連線客戶、供應商、員工的資訊系統採用公有云部署,並與私有云共同形成混合雲架構。對於資料安全要求高且需對外連線提供服務的資訊系統,可考慮採用資料儲存於私有云、應用部署於公有云的混合雲架構。
隨著物聯網、AI等新技術的發展,企業不只要上雲,還要上AI、大資料,走向資料驅動的智慧時代。
2016年百度雲智峰會上,百度雲率先提出ABC(AI、BigData、Cloud)理念,如今行業內AI、大資料、雲端計算不斷融合換髮新的生命力。
在2018年百度雲智峰會上百度總裁張亞勤表示,當下已全面進入物理世界數字化、AI as a Service、新型體系架構等為特點的Cloud 2.0時代。ABC(AI人工智慧 BigData大資料 CloudComputing雲端計算)三位一體,深度融合讓雲實現了從工具應用到能力架構的演進,為產業變革注入新的活力。
未來是智慧ABC的時代,所有的雲廠商都在佈局AI,但是AI不是單點的技術而是一個體系,阿里雲企業業務事業部總經理趙傑輝認為在企業數字化程序中,AI的應用需要配合很多事情去做。企業需要將內部基礎架構進行網際網路化改造,把企業核心能力抽象成企業內部的公共服務,通過網際網路體系架構連線,各個領域資料能夠形成網路的聚合效應,實時線上的資料共享,讓資料成為真正的生產資料。
企業需要上雲,而云計算廠商需要合作伙伴。周震剛指出目前雲端計算的戰爭從公司對公司轉變為平臺對平臺,生態對生態的競爭,隨著人工智慧的加入,自動化創新平臺的競爭會越來越激烈。
《財經》的《雲上之戰》曾經指出由大型雲平臺巨頭主導的生態暫時滿足了三方需求:平臺主導者通過生態提供全面的雲服務,獲取大型企業和政府使用者;傳統IT公司延續能力,挽回頹勢;更多開發者則能與大公司站在同一起跑線上,擁有和大公司一樣的能力,去做他們想做的創新。
隨著越來越多的雲端計算廠商加入戰場,生態之戰會更激烈。
而在做雲生態方面,開源與閉源也存在著爭論。EasyStack聯合創始人兼COO王瑞林認為OpenStack在向上做生態時比閉源系統有優勢,他認為EasyStack是生長的一個生態,主要原因是其背後有一個OpenStack的大生態。“合作伙伴的生態、客戶的生態、OpenStack的生態,這是可以聚合的,會形成一個滾雪球的效應,這個是閉源系統所無法比擬的。”
但OpenStack主要是私有云,雲巨頭都是閉源系統,都在逐漸貢獻開源,推動整個市場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