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雲端計算”關鍵詞:馬太效應、價格競賽與跑馬圈地
本報記者 楊清清 北京報道
C端天花板近在眼前,B端業務正在成為網際網路巨頭新的陣地。
2018年12月18日,百度方面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證實,百度再次整合其組織架構,ABC智慧雲事業部升級為智慧雲事業群組(ACG),同時承載人工智慧to B業務和雲業務。
“此次組織升級後,ACG將充分利用百度在人工智慧、大資料及雲端計算方面的技術優勢,聚焦關鍵賽道,為百度打造新的增長引擎。”在內部信中,百度公司董事長兼CEO李彥巨集表示。
這意味著,繼阿里巴巴、騰訊之後,百度也正式向B端業務轉型。此前,騰訊成立雲與智慧產業事業群(CSIG),整合包括騰訊雲、智慧零售、騰訊地圖、安全產品等核心業務線。阿里巴巴升級阿里雲事業群為阿里雲智慧事業群,構建基於雲端計算的智慧化技術基礎設施,並向全社會開放。
值得注意的是,儘管科技巨頭的B端轉型包含諸多領域,如物聯網、人工智慧、大資料等,但作為數字化轉型的載體,雲端計算是物聯網、大資料等新興領域的“起點“,與之相關的業務能力也顯得至關重要。
換言之,2018年廝殺慘烈的雲端計算市場,2019年還將繼續,其激烈程度甚或超過2018年。
馬太效應
2018年,雲端計算市場一個最明顯的特徵是強者愈強。
根據Gartner釋出的全球公有云IaaS魔力象限,2017年共計14家企業進入該象限,而2018年這一數字銳減為6家。而在2017年度全球公有云IaaS市場份額分析報告中,Gartner方面指出,亞馬遜、微軟、阿里巴巴佔據全球市場份額前三,其中亞馬遜市場份額佔比超過50%,同比增速達25%。
位居二三位的微軟和阿里巴巴,儘管市場份額遠不及龍頭老大亞馬遜,但其市場份額同比增速分別達到98.2%和62.7%,體現出強勁的增長潛力。反觀前五名之外的“長尾”廠商,市場份額合計僅29%,整體增速為8.6%,遠低於頭部企業。
“2018年雲端計算市場較2017年的競爭格局更加清晰。”渤海證券研究團隊就此表示,“2017年除頭部企業外,其餘企業均有一定競爭力,而到2018年,競爭格局顯得尤為清晰,頭部廠商在雲基礎設施領域已遙遙領先。”
頭部廠商增速高企,“馬太效應”凸顯的同時,一個小插曲是,雲端計算市場整體收入增速正在放緩。根據亞馬遜最新一季財報顯示,其雲服務AWS收入同比增長45.7%,呈現收入增長放緩的跡象。微軟Azure雲平臺最新財季收入同比增速76%低於預期,相較上兩季89%和93%的水平有所回落。
不過,在業內人士看來,這一趨勢具備其合理性。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專訪時,微軟全球資深副總裁、微軟亞太區總裁賀樂賦(Ralph Haupter)表示,雲端計算增速放緩與整個市場基數相關。“基數越大,要想保持同樣的增速難度也越大。”賀樂賦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我們對目前已經取得業績的表現還是相當滿意,對未來也有非常合理的預期。”
價格競賽
2018年的國內公有云市場,延續著此前的價格競賽。
5月,騰訊雲宣佈新一輪核心產品價格下調,涉及產品包括CVM、CDN、資料庫、COS儲存等,最高降幅達50%。6月,阿里雲在2018雲棲大會海峰會上,對相關雲產品和雲服務進行降價,其中物件儲存OSS降價18.9%,表格儲存最高降價50%,EOS雲伺服器全地域降價24%等。
8月,亞馬遜宣佈將Linux產品價格降低一半,Windows虛擬伺服器的產品價格降低三成左右。據統計,亞馬遜十年來降價已超過50次。9月,百度在雲智峰會上宣佈過去一年相關主要產品持續降價,CDN流量價格近期降低42%,BCC雲伺服器降價達到50%。
“隨著技術進步和成本下降,各大雲基礎設施廠商紛紛選擇降價來吸引更多使用者湧入、增大雲服務的規模效應。”招商證券研究團隊就此評論道。
不過,價格戰的全面開打,一定程度上會影響企業利潤。根據阿里巴巴最新財報顯示,其雲端計算業務虧損2.32億元,上一財季虧損近5億元。中信建投證券研究發展部指出,自2018年以來阿里巴巴雲端計算業務虧損加速,主要是由於市場環境所致,促銷、讓利成為企業爭奪市場的重要手段。
“我所聽到的反饋是,在這個市場中,靠降價來獲取市場的許多公司,已經感受到利潤壓力。”賀樂賦直言自己對價格戰的態度,他認為這樣做的企業對業務發展缺少長遠願景,同時沒有準確認識到,質量在雲服務和產品中的重要價值。
因此,隨著雲端計算產業從初期逐漸走向成熟,價格戰也將逐漸過渡到價值戰。使用者所評估的不再僅僅是服務價格,而是為自身帶來的價值點。“我所關注的不是競相壓價,而是為客戶提供的平臺是否安全、服務質量如何,以及能否滿足全球各個不同市場監管和法律框架的要求。”賀樂賦指出。
數字化轉型
那麼,在從草莽階段的價格戰,到成熟期的價值戰過渡中,何謂價值?
進入2018年最後幾個月,國內科技巨頭開始齊刷刷地變陣。無論是阿里巴巴、騰訊或是百度,新成立的事業群組均包含核心關鍵字“雲”,以此迎接即將到來的上雲時代。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BAT的相關事業群組不僅包含基礎的雲端計算業務,百度智慧雲事業群組同時承載AI to B和雲業務的發展,騰訊雲與智慧產業事業群整合騰訊雲、網際網路+、智慧零售、教育、醫療、安全和LBS等行業解決方案,阿里雲亦將全面整合包括機器智慧的計算平臺、演算法能力、資料庫、基礎技術架構平臺、排程平臺等核心能力。
此前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採訪時,京東雲總裁申元慶指出,當前雲端計算還處於“淺水區”,更多是將富餘算力、頻寬、儲存等基礎設施能力共享給使用者,但當雲端計算向PaaS及SaaS層等“深水區”推進時,包括大資料、人工智慧、物聯網等能力就會成為價值增量。
不過,與C端產品不同,B端使用者的組織業務與架構存在差異。“這就需要B端產品根據不同生產關係進行個性化定製,需要BAT對行業和客戶業務有更深刻的理解。”渤海證券計算機行業研究團隊分析稱,“但這並非他們所擅長的領域。”
以製造業為例,一位鋼鐵龍頭企業內部人士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達了同樣的觀點。“BAT過去在通用網際網路領域非常成功,但工業現場肯定不是他們的長項。”該人士表示,“他們所擅長的是資料儲存、模型建立等,包括根據外部市場反應進行倒推、排程等內容。”
但對於工業企業而言,其實更關注工業現場資料如何快速獲取、處理和展示。“而且,每個企業的特性都有很大差異,很難將根據一個企業設計的產品直接移植到另一家企業。”該人士指出,“總之,在未來企業級解決方案的建設中,需要網際網路企業、傳統企業及行業內部軟體服務商共同合作,才能比較好地推進企業的數字化轉型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