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德網路:在科技物流行業“寒窗”5年,終於嚐到車載稱重的商業果實
任何一項新技術在行業落地,都離不開兩個因素:一是實際效果,二是成本。在物流科技領域,像無人機、機器人這類黑科技雖然酷炫,但受制於成本,大部分物流公司只能敬而遠之。相比之下,一些資料化智慧手段其實是更可行的解決方案。
比如貨運領域的GPS定位儀,一旦車輛安裝上該裝置,物流公司就掌握了每輛車的實時位置,在調配車輛時考慮到距離因素,優先派距離近的車輛接單,以降低車輛週轉成本。低廉的售價則讓GPS定位儀快速普及,成為貨車上最常見的後裝裝置。現在,車輛的另一個維度資訊“實時重量”也進入了商業化階段,漢德網路就是專注這個方向的公司。
跟車跟出核心競爭力
漢德所做的事情叫智慧稱重,是通過給貨車安裝外部裝置的方式獲取精準、實時的重量資訊,精準是指誤差率在5%以內,實時則是對比傳統的地磅稱重方式。以往,貨車只能靠地磅稱重,由於點位有限,車在尋找地磅的過程中徒增成本,且無法獲得實時載重資料。漢德的解決方案就是讓貨車安裝感測器裝置,測量車軸形變,然後將形變資料匯入資料模型,計算出車輛的實時載重。根據車型和客戶對精度的要求不同,漢德為每輛車裝配4-14個不等的感測器,採集的資料還會上傳雲端,用於遠端判斷車輛的狀態,比如判斷車輛是否超載,司機中途違規卸貨、加貨等。
(漢德智慧稱重的產品邏輯)
漢德創始人苗少光直言,車載稱重雖然不涉及晶片級別那樣難突破的技術,但前期建立資料模型的過程非常耗時耗力。漢德核心團隊成員早在2012年就認準了車載稱重這個方向,他們最初用實驗室資料做好資料模型,但是放在實際場景中卻發現完全不能用,原因是沒有考慮到現場的複雜環境,這恰恰是做車載稱重的技術難點所在。
“剛開始構建資料模型的時候,必須有人跟車,一旦資料有異常,就要觀察現場環境,確定是什麼影響了感測器的變化。”苗少光介紹,車輪的方向、車輛是否急剎車、地面是否平整……這些因素都會影響車軸的受力。只有確定了影響因素,工程師才能有的放矢地分析資料。漢德團隊就像偵探一樣,不斷推理出現象背後的真實原因,這期間也常遇到難題,最長曾花7個月時間解決一個影響因素。直到現在,漢德也有專人針對不同車型、應用場景做現場資料採集。
正是這個原因,讓漢德花了5年時間研發產品。光在早期資料模型確定之前,團隊就足足花了兩年時間跟車,苗少光也跟了一年半時間。
“印象最深刻的是跟車的過程,當時有一輛從深圳到佛山拉鋼材的車,晚上8點出發,我跟另一個同事一人跟一趟,主要看裝貨、卸貨、路上的資料狀態,為了這三四個小時的過程,要耗一夜才能跟出一組資料。有時候發現數據異常了,需要資料復現,可司機不願意重新走,那就只能等下一趟,就這樣一點點把資料收集起來。”說這些話時,苗少光語氣裡沒有抱怨,而是流露出一種自豪感。
他覺得核心成員6年來穩定如初,跟這些吃苦經歷有很大關係,困難鍛鍊了團隊整體的韌性,讓漢德成為行業裡唯一做成精準車載稱重的公司。在這個過程中,漢德積累下的核心競爭力既是一組組打上標籤的資料,也是這支有韌性的鐵軍。
率先摘到車載稱重的商業果實
目前,漢德的產品已經在全國推廣,但苗少光還沒看到市場上出現有威脅的競品,他認為漢德至少領先了行業兩年半。之所以沒有競爭對手,首先是因為產品要保持精度,又要低成本,對入局玩家的軟硬體水平要求高。其次是因為車載稱重這件事沒有前人經驗可參考。雖然國外有做車載稱重的廠商,但國外貨車普遍使用空氣懸架,國內的貨車則是機械懸架更多,無法照搬國外同行的方案。而漢德採用測形變的方案未必是最佳,卻是漢德所擅長的,這個方案可能並不適合其他公司。即使有公司走同樣的方式,也需要花一樣的時間成本去構建資料模式。
經過不斷優化,漢德智慧稱重產品的誤差率現在能控制在1%-3%,已經達到了很多物流公司的要求,這為漢德帶來了豐厚的市場機會。尤其是從2017年11月開始,整個物流行業都注意到車載稱重的商業潛力,一些頭部公司在測試半年多後,已經跟漢德簽訂合作,比如德邦、圓通,其中圓通還與漢德成立了聯合實驗室。
(德邦、圓通與漢德達成合作)
“德邦和圓通其實代表了兩大類快遞快運企業的需求,我們接下來會幫助這類廠商演變出各種應用場景。像德邦、圓通這樣體量的公司,只要藉助車載稱重提升1%的運營效率,每年就可以節約上億元成本。”
苗少光估計,車載稱重市場規模至少是每年100億元,但他同時補充這個市場不可能一次性做斷。所以即便現在市場上沒出現有力競爭對手,形勢一片大好,苗少光還是讓團隊把主要精力用於提高產品精度,力求突破1%的誤差率瓶頸。
而為了佈局更廣闊的市場,漢德還在做其他型別的模態分析、比如分析車輛上坡、下坡、過彎、剎車等模態,這些模態未來有望在自動駕駛、車輛安全檢測方面大放異彩。
站在行業的角度來看,車載稱重這件事最大的意義是讓實時重量這個資料上線了,在物流行業過去的四十多年,實時重量資料一直是缺失的。現在漢德將其帶入商業化場景,結合著位置資訊,車輛的實時狀態就可以精確獲得,這個變化必將為物流行業帶來一次重大變革。
2018年的餐飲市場規模已近4萬億元,線上化、資料化、模式化、品牌化、零售化是新餐飲時代的五大特徵,其中零售化趨勢最為突出。如海底撈的燒烤嘗試,西貝的超級肉夾饃,星巴克的外賣實踐等,都顯示出餐飲巨頭們在探索零售化想象力邊界上已不遺餘力。
2018年10月22日億歐將在北京舉辦“遇見新物種”GIIS 2018餐飲新零售領袖峰會,與餐飲上下游企業、餐飲零售化、餐飲新物種創新企業及諸多行業領袖和行業關注者一同探討餐飲新零售的未來趨勢及餐飲新物種的代表性實踐方案。報名連結: ofollow,noindex" target="_blank">https://www.iyiou.com/post/ad/id/685
版權宣告
凡來源為億歐網的內容,其版權均屬北京億歐網盟科技有限公司所有。文章內容系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億歐對觀點贊同或支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