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史」區塊鏈和科學史:一場偉大的歷程如何開啟
離你最近的區塊鏈社群
太陽底下沒有新鮮事。
最近在讀《思維簡史》,以史為鑑,對比思索區塊鏈的發展,有所沉思,有所領悟。
請聽我慢慢道來。
一、從古怪的問題開始
“在科學領域中,有太多普通的人提出普通的問題,他們中的許多人也會做得不錯。但最成功的通常是那些提出古怪問題的人,這些問題沒有人想過,或者被其他人認為沒有意思。因為他們引出的麻煩,這些人會被看作異類、怪人,甚至瘋子——直到他們被認為是天才的那一天。” ——《思維簡史:從叢林到宇宙》
在十年前的2008年,金融危機下又是一番蕭條景象。
許多人或是忙著生計,忙著考慮養活家人,或是忙著謾罵上天,忙著在華爾街上抗議示威,詛咒富人和政府,或是思考命運的無常,思考生命經歷苦難的意義。
但有一個人從通脹的危機之中看到了最深層的問題——中心化發行貨幣的不可控和不可信。
這個人就是中本聰。
進而,他提出了一個古怪的問題:能不能不依靠政府來發行貨幣?
這個問題,即使在今天也不是一個理所當然的問題。我們已經習慣了使用法幣,習慣了用錢去買我們想要的東西,習慣了要滿足自己的慾望就得去賺錢。
一直以來都是這樣,我們從來不會去更深地詢問為什麼。而且經濟學家們貌似也給出了正確答案:只有政府背書,錢才有公信力。
但那個金融危機的環境中,終於有一個人打破了這種思維慣性,問出了這麼一個問題:有沒有可能存在去中心化的貨幣?答案很顯然:沒有!
但異類,或者說是天才,和常人不同之處就在於,他們從不滿足於貌似正確的答案,他們更頑固、更執拗地想去探詢一些更深層的東西,儘管從表面上看來完全不可能。
從這個古怪的問題開始,名為中本聰的人(或者人們),開啟了一場偉大的社會實驗:設計一個機制,去中心化地發行貨幣。
這個貨幣,就是比特幣!
二、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在人類科學史上,有許多群星閃耀的名字。其中有一顆,若說它是最閃耀的,也行有人會提出異議,但如果說它是最閃耀的名字之一,沒有人會反對,它就是——牛頓。
牛頓在《數學原理》中闡述的物理學三定律,極大地提高了我們改造世界的能力,也深刻地改變了人類認知世界的思維模式。
這樣偉大的成果,牛頓是如何發現的?
那個灼熱的夏日,一位同事哈雷偶然拜訪了牛頓,想要尋求一種證明:平方反比定律是否支援開普勒定律?
當時已經有學者推測,太陽會用一種作用力將行星拉向自己,而且這種力隨著行星距離平方的增加而減弱,這種數學形式被稱為“平方反比定律”。
在那次拜訪幾個月之後,牛頓寄了一份9頁的論文給哈雷,證明了這個結果,但卻阻止了哈雷將它發表,並表示“在我發表我的論文之前很想知道它的根源”。
於是接下來18個月,牛頓陷入廢寢忘食的努力之中。據說他的貓由於老吃他留在盤子裡的食物而變得肥碩起來,他的室友也說人經常在早上看到牛頓還在頭一天晚上待著的地方,他完全切斷了與所有人的接觸。
當然,結果我們都知道,9頁的論文變成了長達3卷的《數學原理》,併成功闡述了偉大的巨集觀運動理論。
有趣的是,促成牛頓突破的其中一個催化劑是胡克5年前寫給他的一封信——胡克在信中將軌道運動分為切線運動(沿著軌道切線方向的運動)和徑向運動(向軌道中心方向的運動)。
在研究過程中,他從天文學家得到了1680—1684年關於彗星軌道的精確資料,從而證明了重力不僅作用於地球,而且作用於所有天體——即力的作用的一般性。
牛頓的研究不是天才式的孤立的解決了所有問題。科學發展到牛頓的時代,天文學的工具已經能夠精確測定彗星的軌道資料,數學已經發展到能夠提出平方反比定律,而胡克的運動劃分給了他靈感,而這一切,被哈雷偶然的拜訪所啟動,於牛頓無比的努力中被整合並昇華,成就了科學史上最偉大的發現之一。
“如果說我看得比別人更遠些,那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牛頓的這句話儘管也許只是自謙或者嘲諷(可以搜尋下這個有趣的故事),但卻恰到好處地道出了事實。
三、比特幣的誕生
而在區塊鏈領域,中本聰在提出那個古怪的問題之後,要如何回答它呢?
和牛頓一樣幸運的是,中本聰有許多巨人的肩膀可以站立其上:
1977年羅納德·李維斯特(Ron Rivest)、阿迪·薩莫爾(Adi Shamir)和倫納德·阿德曼(Leonard Adelman)發明了RSA演算法;
1976年威特菲爾德·迪菲(Whitfield Diffie)與馬蒂·赫爾曼(Marty Hellman)發明了精妙的公私鑰加密(PPKC)體系;
達利亞·馬凱(Dahlia Malkhi)與米迦勒·瑞特(Michael Reiter)研究出學術成果:拜占庭容錯機制(Byzantine Quorum Systems);
亞當·拜克(Adam Back)在1997年發明的雜湊現金(Hashcash)演算法機制;
哈爾·芬尼(Hal Finney)將雜湊現金演算法改進為的“可複用的工作量驗證(Reusable Proofs of Work)”;1998年,密碼朋克戴偉(Wei Dai)提出了匿名的、分散式的電子加密貨幣系統——B-money;
……
非對稱加密、點對點技術、雜湊現金這三項關鍵技術沒有一項是中本聰發明的,但最後中本聰恰好具備將所有東西整合的全部素養。
因此,站在眾多巨人肩膀上的中本聰的手上,最終誕生了人類史上第一種成功運轉的去中心化貨幣:比特幣!
四、總結
區塊鏈的歷史還十分年輕,但它的發展史,卻與導致人類生產力變革的科學史,充滿了不可置信的巧合般的相似。
也許這不僅僅是巧合。
或許任何一種偉大的理論或者技術的發展過程都如此:先是異類(或者說天才)提出了古怪的問題,而時代已經為此準備好了所有積累,然後歷經艱辛的努力,最終整合昇華,得到了改變人類程序的東西。
比特幣和由它凝練出的區塊鏈技術,會導致一場社會的變革嗎?
我不知道。
我拭目以待。
來自贊比社群(zanbtc.com)-A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