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別手寫掛號單,醫院數字化轉型在路上
ofollow,noindex">【新品產上線啦】51CTO播客,隨時隨地,碎片化學習
近年來,人工智慧、區塊鏈、大資料、雲端計算等新IT技術的迅速發展,不斷推進各行各業實現數字化轉型。金融業、製造業、零售業……紛紛依託數字化實現行業變革與業務變遷。相對於其他行業數字化轉型的火爆,醫療行業的數字化轉型則少見於報端。

今年以來,醫療行業似乎忽然迎來了數字化轉型熱潮。
年初,國家衛生計生委和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釋出《關於印發進一步改善醫療服務行動計劃(2018-2020年)的通知》,對未來3年醫療服務改善工作進行了部署。將鞏固切實有效舉措與創新醫療服務模式並舉,提出了許多備受期待的要求和目標,要求以病人為中心,推廣多學科診療模式,以“網際網路+”為手段,建設智慧醫院。
- 全國各地市縣級中小型醫院,大量開啟數字化醫院的建設;
- 數百家醫生集團近幾年相繼成立,新型連鎖診所持續出現;
- 網際網路巨頭如阿里、騰訊等,將投資方向逐漸轉向醫療核心領域,如醫療資訊化企業;
- 頭部網際網路醫療創業企業開始進入上市期;
- 人工智慧、基因檢測等眾多新型技術,進入到醫療行業的落地階段;
- ……
醫院數字化建設是醫療行業數字化的最重要部份。由於經濟環境發展差異、各地政策不同以及醫院對資訊化重視程度輕重,當前醫療行業的數字化轉型成果可謂是“參差不齊”。既有還手寫掛號單的“落後”醫院,也有已經利用AI、大資料技術介入診療過程的高新醫院。總體來說,當前醫療行業數字化轉型呈現出三種發展階段:基礎建設數字化、整體醫療數字化、未來醫療智慧化。
基礎建設數字化迫在眉睫
對於毫無數字化技術應用的醫院來說,開啟數字化基礎建設已是迫在眉睫。
隨著社會生活水平的提高,患者來越來越重視自身的醫療保健,也希望獲得更優質的醫療服務,每年全國城鄉居民人均醫療保健支出都在不斷提升。面對人民群眾的迫切需求,數字化技術的運用能夠幫助傳統醫院迅速實現運營效率的提升、患者就醫體驗的優化。

目前大多數醫院已經開始或完成了基礎建設的數字化,使用HIS(醫院資訊管理系統)、PACS(醫學影像存檔與通訊系統)、EMR(電子病歷系統)、LIS(實驗室資訊管理系統)幾大數字化系統為基礎串聯起門急診業務系統、住院業務系統、影像系統、藥品庫房系統等整個醫院的業務執行。根據相關機構對醫院資訊化的調查結果,在醫院已經應用的系統中,住院護士工作站系統佔80.31%,門急診醫生工作站系統佔63.48%,實驗室資訊管理系統佔58.75%,電子病歷系統佔52.59%,醫學影像存檔與通訊系統佔40.26%。總的來說,醫院的數字化基礎建設,繞不開這些數字化系統的使用——對醫療過程應用數字化系統、對醫療過程中產生的資訊進行數字採集。
總體說來,有三點可以作為醫院的數字化基礎建設完成的象徵:病歷無紙化、診斷無膠片化、通訊無線化。
整體醫療系統數字化,資料互聯互通至關重要
醫院完成數字化基礎建設後,醫療過程中產生的資料均進入醫院的數字化系統中運轉。系統所產生的體量巨大的資料,對於剛完成數字化基礎建設的醫院來說是很大的挑戰。一份128排的CT影像資料大小有150M左右,一個人的全基因資料1.5GB,一個三甲級醫院一年產生的資料可以達到40TB,醫療數字化資料之大可見一斑。

因此初步完成數字化基礎建設的醫院往往存在以下問題:
1.系統互相獨立,資料不互通。數字化建設初期,醫院往往以科室、業務為核心建立諸多系統和資訊平臺。這些系統平臺雖然在有限範圍內起到資訊共享和實現科室業務的功能。但很多系統互相獨立、缺乏整體規劃,日益形成資訊割據和資訊孤島的局面。同時也增加了系統的管理成本和維護成本。
2.缺乏系統地維護更新。同樣是由於各系統互相獨立沒有整體規劃,醫院數字化系統往往日日有BUG,處處需維護。導致維護人員疲於奔命,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原有的各系統一邊漏洞百出地維持醫院日常運營,一邊又很難有魄力進行各系統的梳理規劃,形成統一、無縫的醫院整體數字化系統。
3.院內外資訊鴻溝。病人在院外過往電子病歷等資訊,如果提供給醫生,可以為診斷提供參照,如慢性病的過去用藥情況、禁忌情況、長期診療手段與效果。同時病人在醫院的就醫資訊,在轉診、院外報銷、院外保健的時候同樣重要。如果數字化系統無法實現聯通、協同,那麼醫院的數字化轉型只是帶著鐐銬的舞蹈,處處受制。
在整個醫院數字化體系之下,內部醫院各系統互聯互通,業務流程不受阻礙,患者從掛號起每一條資料都有條不紊的伴隨著患者就醫程序在醫院系統中流轉處理,醫院整個醫療系統既為看診就醫提供參考支援,也支撐著醫院系統的正常運轉。外部醫院數字化系統要達到法律允許開放的資料醫院與醫院間、醫院和患者間、醫院與政府間的互聯互通、醫療協同,為病人的院外診療及健康保健提供資料支援。
AI+大資料,開啟醫院智慧之路
醫院在前兩個階段的數字化轉型,主要強調資料的採集與連通。目前大部分醫院的數字化還集中在這兩個階段,只有極少數醫院走在數字化轉型前列,成為未來智慧化醫療的參考與範本。

有的醫院引入IBM Waston——沃森醫療“機器人”參與醫療方案的討論參考。沃森可以匯入病史資料,從裡面提取關鍵的特徵,在大量文獻方案中檢索需要的患者的相應資訊,尋找各種治療方案,根據演算法對治療方案進行打分,形成最終推薦的治療方案。醫療團隊使用或參考沃森給予的治療方案和資訊。
有的醫院充分利用採集到的醫療資料,構建醫療資料分析和建模平臺,通過大資料技術對採集資料進行分析研究,協助醫療科研。比如,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基於十年間14萬糖尿病患者的臨床資料,完成了糖尿病患者血糖和糖化血紅蛋白的時序趨勢分析。以及通過對1萬多名甲亢患者的醫療資料採集與分析,得出了使用A、B兩種藥物治療方案下患者被治癒比例的臨床資料對比。
總體來看,當前中國醫療行業的數字化轉型仍然以醫院的數字化轉型居多。醫院的數字化轉型依據資料的採集、聯通、智慧化應用,分為:基礎建設數字化、整體醫療數字化、未來醫療智慧化三個階段。可以說,醫療行業的數字化轉型已經是未來發展趨勢,也是必經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