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經濟打法入侵“無品牌經濟連鎖酒店”OYO先擴張再運營?
近日,連鎖酒店品牌「OYO 酒店」獲得 6 億美元融資,本輪融資由軟銀願景基金領投,光速資本、紅杉資本和 Greenoaks Capital. 等機構參投。據官方披露資料,OYO 此前已經獲得來自軟銀願景基金、華住酒店集團、VentureNursery、Lightspeed 等機構的 4.5 億美元融資。截至目前,OYO 累計融資金額超過 10 億美元。
規模龐大、增速迅猛、存量改造、下沉市場,這是 OYO 的幾大標籤,也足以解釋其為何屢獲一線資本注資。
OYO 成立於 2013 年,號稱印度經濟型酒店裡的 Uber。去年年底剛登陸中國,從零開始,如今已進駐 200 座城市,擁有 2 千多家加盟合作伙伴,近 10 萬間客房。且房源增量及增長速度持續走高 —— 據官方資料,6 月底 OYO 有 2.5萬間客房、7 月底達到 5 萬間,8 月底 8.7 萬間。
增速迅猛,源於 OYO 用新經濟打法入侵「無品牌經濟連鎖酒店」的存量市場 ——
即快速擴張、跑馬圈地,依靠體量龐大拉開競爭差距、獲取行業話語權,從而聚攏合作方和供應鏈資源,提高品牌溢價、降低邊際成本,獲得資方和消費者的青睞。
OYO 從起步階段,就定位於「改造存量市場」,依靠特許經營、委託管理模式,快速獲取房源、輕度改造後,換上統一的門牌,進行統一管理和運營。
由於同質化嚴重、設施陳舊、管理不到位、服務體驗差等因素影響,中國經濟酒店增長繼續放緩、轉型升級壓力大。但其存量規模龐大,《2018中國酒店連鎖發展與投資報告》顯示,截至 2018 年 1 月 1 日,中國經濟型酒店營業數為 32 萬多家,客房數 200 多萬間。
這 200 多萬間房源的寶庫中,至少有一半是“留”給 OYO 這樣的新型酒店運營管理機構的。
首先,在中國住宿市場,消費升級和使用者下沉是並行的。對一二線城市而言,亞朵、MUJI酒店、桔子水晶等中高階酒店是消費升級,對廣大的三線以下城市而言,OYO 同樣意味著消費升級。
但傳統的連鎖酒店品牌有嚴格的加盟限制,難以吸納房間數量少、入住率低、沒有品牌知名度的中小型連鎖酒店。OYO 則採取了總部輸出標準化、數字化簽約標準,大區經理監管,地推團隊快速簽約的模式,將決策權下放,批量簽約中小型無品牌酒店。
此外,合作方案優惠也是 OYO 能夠快速擴張的原因之一。
OYO 酒店中國合夥人 & 首席財務官李維告訴36氪,OYO 不收加盟費和證金,只按照一定比例分享合作伙伴的收入提成。OYO 還會分攤一部分房源改造成本,這也是此前媒體報道中所謂的「房源補貼」費用。2018 年,OYO 總體投入改造的預算為 2 億元。
至於外界質疑的起量過快,難以實現精細化管理和運營。
我們瞭解到,依靠 SOP 手冊和數字管理系統,OYO 在改造施工方面,從物業談判到上線僅需 15 天。
後續運維方面,OYO 設定了 500 多個區域酒店經理,每人管理三四家門店,李維告訴36氪,這些員工來自中國頭部的網際網路公司、OTA 平臺,能有效提升線上流量、和門店運營能力。
但同時李維表示,約有 72% 的使用者來自線下 walk in,攜程、飛豬等線上 OTA 平臺的客單量佔比不到 30%。因此網際網路經驗的施展空間,現階段可能還比較有限。
供應鏈方面,OYO 在全國有 600 多家金牌供應商,通過規模化效應初步實現了供給方、需求方的正迴圈,以及成本的降低。
在提升入住率和盈利能力方面,OYO 按區域劃分,設定了線下銷售團隊,他們負責和企業、旅行社、會務機構進行異業合作,為轄區內門店持續帶客流。
此外,OYO的酒店大學(人才培養)、駐店經理(專業指導)、HMS酒店管理系統(技術創新)等模組也在持續完善中。為了構建數字化、智慧化系統,OYO 的技術團隊已經有 200 多人(目前 OYO 中國的總人數超過 3500 人)。
據李維透露,智慧實時調價系統也在研發中。不過這需要龐大的歷史資料,包括入駐時間段、點位規模化、區域集中度高之後,才有大資料的價值。因此 OYO 要“先做規模化,再做精細化。目前總部的控制力度沒有那麼強,區域間的管理會有參差不齊的情況。但接下來會持續投入優化管理系統、構建審計團隊,提升管理效率和管控能力。”這也符合網際網路思維小步快跑、搶先佔領市場的邏輯。
最後,放在住宿大類別中看,OYO 所代表的經濟連鎖酒店市場,也面臨著來自民宿、精品酒店、短租公寓等新興個性化住宿空間的競爭壓力。經濟連鎖酒店的同質化趨勢明顯,價格優勢也已被新興市場稀釋。在同等價位的住宿選擇中,經濟連鎖酒店的競爭力不一定強。
從中、印市場差異來看,OYO 的發源地印度處於網際網路高速發展期,印度的「無品牌酒店」房間數量則達 180 萬間,但其中只有 2% 能在線上預訂,因此 OYO 將線下資源線上化,獲得了使用者和入住率的高增長。但在中國,網際網路高潮已經翻篇,OTA 平臺壟斷線上流量入口,消費趨勢也從功能性消費,進入了體驗經濟、消費升級時代。OYO 想做下沉市場的消費升級,究竟能否成功?36氪將持續關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