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用體育影視:《李娜》、舉國體制之殤和它的新風口
文來自於公眾號:娛樂資本論(ID:yulezibenlun),作者: 劉景慕
一個月前,一支廣告短片刷爆了朋友圈。
這是陳可辛為李娜拍攝的廣告片。在片中,李娜本色出演自己,與過世的父親隔空對話,講述了自己的職業生涯。短短7分鐘,卻拍出了這位傳奇網球手,內心最深處的感動與驕傲,自卑與憤怒。短片中,李娜面對“父親”,想起她12年網球的職業生涯,潸然淚下。
廣告短片裡李娜的淚水,也落在了觀眾的心上。許多人紛紛轉發到社交網路並附語“這份對夢想的堅持,太感動”“李娜好樣的!”“成功不是隨便得來的”“更加期待電影《李娜》了!”
作為我國第一位大滿貫網球選手,16歲進入國家隊,經歷成百上千場比賽奪得輝煌戰績,到單飛出走國家隊、2004年復出再次奪得大滿貫……她不僅是冠軍,也是中國人心中,堅持夢想和努力拼搏的化身。這樣的傳奇人物,只有用影視劇的方式,才能讓觀眾更加深入瞭解她的內心,體會她的努力與堅持。
10月,陳可辛宣佈《李娜》,正式開機。

而當阿米爾汗在印度的巴拉尼村遇到那四個練摔跤的小女孩,也不會預料到,以她們為藍本的電影《摔跤吧!爸爸》,會在幾年後的中國,一舉成為當時票房最高的非好萊塢進口電影。這四個小姑娘的故事,讓人們重新認識到摔跤不僅是力量的角逐,更是女性自我意識覺醒的抗爭。

從商業角度看,體育影視帶來的票房也很可觀。2004年拳擊題材的《百萬美元寶貝》,獲得當年奧斯卡最佳影片,亦斬獲2.1億美元票房;《摔跤吧爸爸》2017年進口中國後狂收12.99億元(合2.97億美元)票房;木村拓哉主演的冰球題材劇《冰上戀人》,平均收視率達25.2%,成為日本同期收視最高電視劇。
這就是體育影視劇的力量,穿越時空的界限,永遠不老,無論何時,都能帶給人們無比的振奮和感動。這是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的結合,天生帶來力與美的震撼。由此體育也才得以成為全世界最賺錢的影視題材之一。
全世界的觀眾的心,都會隨著櫻木花道最後5秒的絕殺歡呼雀躍,也會因為麥琪(百萬美元寶貝女主角)拼了命想贏,打得滿臉血,卻摔斷了頸椎而流淚心痛。在這一刻,無論哪個國家,無論銀幕內外,所有人的心都匯聚到一起。中國觀眾也不例外。

但我們好奇的是,為何風頭一時無兩的體育影視劇,卻在中國這個孕育出無數奧運金牌得主的國度,成為了遇冷的窪地?
儘管事情在近幾年有了起色。2015年前後,市面上出現的體育題材影視劇越來越多。從口碑極佳的《破風》、《激戰》、《翻滾吧!阿信》,到近兩年更是遍地開花。據小娛瞭解,從2017年到2018年上映的體育影視劇,就多達十幾部。而在2015年以前,一年也鮮少看到一部。
而這樣繁榮的市場,是真實存在的嗎?
三座大山影響發展,取材困難因“舉國體制”
娛樂資本論(ID:yulezibenlun)多方梳理髮現,國內體育題材影視劇曾經的遇冷,脫不開三個原因。一、舉國體制培養運動員,導致取材困難;二、拍攝難度大,鮮有專業人士指導;三、全民參與體育專案的氛圍淡薄。
從《摔跤吧爸爸》,到奧斯卡獎拿到手軟的《百萬美元寶貝》。這些或獲獎無數,或票房爆紅的體育類電影,都有一個共同點:真人真事改編。

職業運動員的真實故事,是打動觀眾的諸多法寶之一。眾所周知,我國國家運動員的培養採用的是“舉國體制”,運動員從小進入體校,通過政府選拔,從省隊,到國家隊,由國家統一出資培養。真正走商業化路線的職業運動員極少。
“在這樣的情況下,如果想要選取一兩個知名運動員、或國家隊來拍故事,就要和國家體育局進行交涉。”一名製片人向小娛吐苦水,“要經歷各種審批、稽核,非常複雜。而且涉及到太多國家方面的事情,也不太好拍。”
哪怕有作品,也更多是為了政治宣傳服務。如2008年上映的《一個人的奧林匹克》,講述短跑名將劉長春,獨自一人代表中國赴洛杉磯比賽,突出了愛國主義情懷;上世紀八十年代的《沙鷗》、《女跳水隊員》,同樣是通過描寫運動員克服困難,刻苦訓練,為國爭光拿到金牌的故事,充滿了濃濃的思想教育意味。


似乎這也解釋了,為什麼我們有金牌拿到手軟還是個哭包的孫楊,擁有無數迷妹的王龍、張繼科,卻很少有人拍他們的故事。唯有大滿貫李娜,有了陳可辛的接手。而她,早在2008年奧運會之後便“單飛”脫離國家隊,成為了“自負盈虧”的職業網球選手。

反觀歐美、日本,多是市場體制,即選拔和培養運動員的經費及其它費用由市場行為來籌集。在這樣的體制下,找到運動員的故事並拍出來,其過程就會簡單許多。無論是體育人物傳記還是新聞報道,素材比比皆是。
第二,運動類影視作品的拍攝難度大。在內地,拍動作片、運動類片子的導演、編劇幾乎沒有。一名製片人曾向小娛透露,拿著一個體育題材的劇本去找一名知名導演,該導演看過後感嘆“本子是不錯,可是這咋拍啊!”
此外,體育題材對演員也有高要求,演員也必須進行長時間的專業訓練,才能貼合角色。《破風》拍攝過程中,演員們均經歷了魔鬼訓練。《破風》導演林超賢也在採訪中提到,拍一部體育電影的時間,足夠拍3、4部愛情電影。事實上,雖然口碑極佳,《破風》的票房卻不甚理想。這樣高成本而低迴報的投入,想必少有片方願意加入。

國內大眾對體育的參與度低,亦是原因之一。
在美國,每年有超過1.7億美國人蔘與各類體育健身運動,而花在健身房的總會費高達190億美元。在這個體育和生活緊密相關的國度,體育電影自然能在電影商業市場上佔有一席之地。
但曾經國民對於體育運動並沒有那麼高的熱情。《看電影》雜誌主編阿郎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我們國內沒有一個體育的概念。更多的時候,我們體育的狀態開始於上學,終結於畢業”。
可是,沉寂多年的華語體育影視劇,真的看不到出路了嗎?
那可未必。
體育題材或許成為“新風口”
“體育影視只是‘表’,整個行業的興起才是‘裡’。”業內人士張先生對小娛說。
2015年,中國體育產業經歷了近年來的第一波資本潮湧。根據桔子IT,體育媒體社群領域的投資金額,從2014年的1.73億,猛增到2015年的16.64億,在2016年達到94.85億。
BAT們也乘上東風,轉向體育產業領域投資的地盤爭奪。體育題材影視劇專案的開發,也列在了三巨頭的to-do list裡。
“再加上2022年的北京冬奧會,大家也都想趕一個熱點。”張先生說。
一般來說,在奧運會等重大賽事舉辦的當年,就會是體育影視劇上映的“大年”。2008年北京奧運會期間,就有著數部體育電影上映。但相比十年前,顯然現在才是更好的機會。
“體育題材天生就是好看的。比賽的衝突,人與人的博弈,勝敗時的歡呼和淚水,天然的揪住觀眾的心。就是欠一個節點爆發出來。”據張先生透露,不僅他就職的網路平臺,BAT其他兩家平臺,均在體育題材,尤其是冰雪題材上都有大量專案在籌劃。
近幾年,隨著人均收入增長,大眾對於體育的參與度和熱情度亦有所提升。根據《2017中國滑雪白皮書》,滑雪的人次從2013、2014年的不足千萬,此後每年遞增約20%,到2017年,國內每年滑雪人次已達1750萬。據資料顯示,在2015 年,北京、上海、重慶、遼寧、天津等城市中,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人口占比就已超過 40%,接近歐洲、日本、韓國等發達地區的水平。
隨著國民對體育愈加熱愛,觀眾對於體育題材的影視劇,也更感興趣。2015年《破風》票房堪堪破億,到了2017年,《摔跤吧!爸爸》在國內收穫12億票房;俄羅斯電影《花滑女王》今年於國內上映,也掀起了一波小熱潮。

另外,國家廣電總局鼓勵“正能量”題材,對玄幻、穿越等題材的限制,也變相地促進了體育影視劇的發展。
製片人王先生目前正在籌備一部冰球題材電影。他向小娛表示,目前無論是國家體育總局,還是冬奧組委會,都希望能有好的冰球電影,讓大眾更瞭解冰球,也很願意提供專業支援。馬拉松電影《起跑》製片人孫吉順亦稱,在影片籌備過程中,體育總局也提供了不少支援。
由此,體育題材的電影、電視劇在近幾年達到了井噴。從《破風》、到《旋風少女》、《旋風十一人》、《熱血灌籃》、《浪花一朵朵》、《蔚藍50米》、鹿晗主演的《甜蜜暴擊》,以及即將上映的網劇《追球》,和眾多嗷嗷待拍的體育影視專案……僅僅從2017到2018年,體育題材的電視劇便有十幾部。

此外,眾多體育專業人士亦開始入局。鮑春來主演的電影《擊戰》在2016年上映、鄧亞萍監製,以個人經歷為藍本的網劇《我的朋友是冠軍》正在籌備、陳可辛導演《李娜》也已開機……同時,邀請專業人士指導,也成為了許多體育影視劇的“專業化”保證。無論是王先生的冰球電影,還是《起跑》,亦或即將上映的網劇《追球》,都請到了相關專業教練、運動員作為技術指導。
看起來,體育影視劇的大環境已然好了不少。有著專業人士、知名導演的加持,國家政策和體育總局的支援,以及大眾體育不斷攀升的熱度、體育產業的發展,甚至還趕上了冬奧會。看起來,華語體育影視劇是時來運轉了。成為影視行業新風口,也不是沒有可能。
繁榮之下的隱疾
可這樣繁榮的市場,究竟是真實存在的,還是僅僅黃粱一夢?
老生常談,講好一個故事,才是影視劇是否好看的終極要義。對於體育影視劇,還要加上一個“專業”。
然而這幾年的體育影視劇,數量的確可觀,可質量卻堪憂。如號稱孫楊客串的《浪花一朵朵》,卻因主角光環太重、游泳運動員“連腹肌都沒有”遭到網友紛紛吐槽。此外《熱血灌籃》、以及鹿晗主演的《甜蜜暴擊》等等,收視口碑都雙雙撲街。

這些短時間內湧現的大量體育影視劇,事實上只是借了體育的“殼”,骨子裡依舊是偶像戀愛劇,還是挺老套的那種。加上不少劇集情節邏輯硬傷、演員演技不足等問題,讓這些劇集成了尷尬的存在。

“可是這些劇就算是連戀愛故事都沒有講好,更別提專業性了。”劇迷涵涵向小娛吐槽道。
同樣是體育+青春題材,《舉重妖精金福珠》就獲得了大量好評。編劇大鹿鹿表示,《舉重妖精金福珠》之所以好看,是因為它消解掉了舉重選手“嚴肅笨重”的刻板印象,而寫了一個熱愛舉重又因為舉重而自卑的少女,拍出了少女特有的敏感、脆弱、單純,還有大學裡的青春和熱血。“我們不會覺得舉重的人真苦啊,反而會覺得,能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並一直堅持,真好。”

儘管我國依舊是“舉國體制”,或許知名運動員們的故事依然很難得到影視化,可是講故事的渠道,也並非只有這一種。
“體育題材,講的絕對不僅是體育。歸根結底,依然是人的故事。”王先生告訴小娛。
“一部優秀的體育影視劇,即使不懂這個運動,也可以看懂。體育運動是一個職業,一層外衣,而內裡是在寫有共鳴的情感。”大鹿鹿對小娛說。
“我們記不住灌籃高手的哪場球賽,做了什麼動作。但是我們會記住三井對安西教練說:‘教練,我想打籃球!’這句話讓多少人淚目。”大鹿鹿說。

讓人淚目的絕對不是籃球這個運動,而是三井壽浪子回頭,重拾夢想的勇氣。
所幸,虛華的泡沫中,也有人是想真的打磨出好作品。
王先生籌備的冰球電影,請到了韓國知名編劇團隊來操刀劇本,並在兩年間走訪全國各大冰球俱樂部蒐集故事;《起跑》製片人孫吉順,也在籌備期間採訪了1000多名馬拉松運動員。
口碑上佳的《破風》,在拍攝過程中,演員陳家樂第一天就骨折,竇驍、彭于晏更是摔傷不斷,電影亦被影評人評價為“具有國際水準的體育電影”。
而陳可辛導演的《李娜》,據瞭解,影片中飾演李娜的女演員,已經封閉訓練了兩年網球。
除了要擁有可乘東風的良好“天時”和“地利”,揣著一顆講好故事的心,才能讓華語體育影視劇這個品類真正復甦。

特別宣告:本文為合作媒體授權DoNews專欄轉載,文章版權歸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文章系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DoNews專欄的立場,轉載請聯絡原作者及原出處獲取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