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產業回遷美國?實施難度恐怕不小
檢視最新行情
蘋果新品釋出會前夕,公司在網路上抱怨關稅提高為其帶來的壓力,美國總統特朗普馬上回應稱:如果想少交關稅,蘋果公司就應該在美國境內生產產品。
這是特朗普第N次喊話 蘋果 公司將生產線遷回美國,但A股市場反應仍然比較強烈:本週一,立訊精密、東山精密、歐菲科技、信維通訊、賽騰股份等多隻蘋果產業鏈股票跌停,另有19只跌幅超過5%。股市反應之所以如此強烈,是因為關稅問題已經很難迴避,其中Apple Watch、Air Pods等多個蘋果產品及部分相關工具裝置都是美國第二批2000億美元擬加徵關稅的一部分,後續還有將徵稅範圍再擴大的可能,如果真正實施,將會波及到蘋果的所有電子產品。
儘管市場高度關心蘋果在稅收壓力下回遷的可能性,但實際實施的難度很大。據美銀美林的研究報告,如果蘋果在美國本土組裝,iPhone價格將上漲20%才能抵消勞動成本上升的影響,如此漲幅必將影響銷售,上一個版本iPhoneX就因售價過高而影響了部分使用者的購買意願,以至於大家預測蘋果會發佈一個價格親民的iPhone版本來穩定市場份額。
蘋果生產環節搬遷的另一個制約因素是供應鏈。目前蘋果的769家供應商中有350家來自中國,蘋果與供應商之間是合作伙伴關係,而並非從屬關係,蘋果要把工廠搬回美國,供應鏈廠商不一定答應。例如,其面板供應商伯恩光學和藍思科技,是全球能夠達到蘋果高標準的兩家公司,它們跟著去美國生產的可能性很小,因為在美國生產不僅要付出極大的搬遷成本、人力成本,還會因為過度依賴蘋果而降低話語權。
蘋果自身對產業鏈回遷美國應該是牴觸的,不過為了妥協,把部分環節遷回美國也是可能的,另外一些組裝環節、中低端零元件已經出現了遷往東南亞的趨向,但這種遷移背後仍有中國企業的身影,欣旺達、富士康、立訊、歐菲科技有計劃甚至已經開始在印度設廠。因為不光是蘋果,國內的手機廠商如小米、OPPO、華為等在印度的市場份額也都在不斷擴大,為了就近服務客戶,很多中國公司已經提前在印度、越南等地佈局,不過目前只是將其作為一個加工或者製造基地,真正創新、有科技含量、高精尖的部分,還是需要國內來實現。
中國成為“世界工廠”主要還是因為有龐大的供應鏈產業叢集,有熟練的產業工人以及不錯的研發能力,這些因素不論是美國,還是印度、墨西哥等都無法在短時間內複製。目前來看,我們國內有如此好的產業格局基礎,如何通過好的政策保持住、維持好才是重中之重。最近國務院常務會議明確表示不會增加企業負擔,如果政策真正落到實處,中國企業的抗風險能力將會因此明顯增強,一有風吹草動就跌去百億市值的情況也將不再發生。
蘋果有今天,是市場全球化的結果,蘋果生產線在中國也是分工全球化的結果,這就是市場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