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畫筆把內心最柔軟的一面傳送給世界:自由插畫師 Lisk Feng
本期節目,我們請到了插畫師 Lisk Feng。 從高中時一個人在車庫裡練習藝考,到成為一名自由插畫師在紐約打拼;從在《漫友》雜誌上發表第一幅插畫,到今天出版自己的繪本、給《紐約時報》、蘋果 App Store 等客戶畫插畫,她獲得過成功,也經歷過瓶頸。對插畫的義無反顧讓她一直走下去,堅持畫最純淨美好的作品。
喜歡畫畫,我義無反顧
UX COFFEE: 給大家講講你是怎麼入行的吧!你是從小就學畫畫嗎?
Lisk: 我是 16 歲入行的。中考結束以後,我發現可以用電腦畫畫,就義無反顧地研究這個東西,然後上癮,一下子就「進去」了。後來發現要專業做這件事的話,就應該做插畫師。05、06年的時候,網上開始出現一些插畫師,那時中國插畫其實還沒有什麼歷史底蘊,大家就是憑著熱血畫畫,這一群年輕人他們現在都挺厲害的。我找到了這個群體,交到了更多朋友,也開始利用網路寫部落格,把自己的日記畫出來,到大概高二時有十幾萬點選率,也被《漫友》雜誌看到了。2006年 12 月,《漫友》旗下的《新蕾 Story100 》介紹了我的部落格和我的畫,這是我第一次上雜誌,之後就開始和他們合作。
UX COFFEE: 在這之後,你決定要把插畫作為職業了嗎?
Lisk: 小時候一開始是用紙畫畫,但我一直很好奇電腦繪畫。後來在北京朋友家看到一個叫手寫板的東西。那時候我 14 歲,才知道原來那些很流暢的線條可以不用滑鼠畫,就求我媽給我買了一塊數位板。拿到數位板以後我就一發不可收拾,每天都在畫畫,在高二的時候也發表了插畫。所以那時候我就很篤定想把插畫作為職業,考大學都奔著這個去。
所以我高考參加的是藝術類考試。其實我開始美術特別晚。跟插畫相比,藝考是另外的一個體系,要考素描、色彩、速寫等基本功。我媽媽是高中美術老師,所以我沒有參加任何培訓班,就在我們家車庫裡畫畫。晚上做完作業後,我媽媽就在車庫裡幫我培訓到大概 12 點,持續了幾個月。
我這樣雖然成本比較低,但其實是很痛苦的。因為我是一個人在車庫裡畫的,別人是在畫室,能看到其他人的畫,而我看不到,所以我完全不知道自己的畫在別人眼中是什麼樣,直到成績出來。全市聯考我考得特別好,滿分 100 分我考了 94 分,全省排名也是 94 名,這成績就當禮物送給我媽了。
後來去參加了校考,考上了中國美術學院的插畫專業。我是插畫系的第三屆,跟著阮筠庭老師、陳明老師等等。阮老師很多人應該很熟悉,她在 03、04 年就已經出名了,05 年的時候已經是國內插畫界巨星,跟《漫友》出了很多書。她還把楊學德等香港漫畫家請到課堂裡。我覺得咱們學校的插畫學生都挺幸福的,有阮老師這樣的老師們,很容易學到東西。

我和那個時代的插畫師一起見證了紙媒的興衰
Lisk: 2006 年開始,我跟《漫友》有一些接觸;但正式入行是 2008 年大學開始後,那時有更多時間可以創作,也跟《漫友》有了更多合作。從那以後,各方面都開始發展起來,我所有的作業都有順便發表,跟郭敬明、《最小說》、《最漫畫》等雜誌也有合作。
第一次出書是給馬嘉愷 2009 年的作品《時間之城》配圖。那本書是馬嘉愷在大二的時候寫的,也是我大二的時候畫的。他成為中國兒童小說界比較厲害的存在,我也和他一起成長,挺有意義的。大三時我第一次拿到了金龍獎的「最佳繪本獎」,當時在臺上是黃玉郎給我頒的獎。
當時《漫友》包了一個珠江上的豪華遊輪,我當時就想,如果突然來一個炸彈,炸了這船,中國的漫畫人就差不多都沒有了。當時插畫師群體有一定的人數,但其實聚在一起也就 50 到 100 多人。那時候大家都是學生,很多人畢業後會轉行,比如去做遊戲,工作以後就沒有時間再自己畫畫了。有一些人你可能今年看到他,但以後就再也沒有出現過。也沒有好壞,就是他們自己的人生追求。
那個時候紙媒很發達,像《Story100》一本月銷可以達到 30 萬,後來直線往下掉,連 3 萬都沒有了。現在都沒有什麼人買雜誌了,所以我算是經歷了紙媒的興衰。

陷入迷茫,隻身赴美
UX COFFEE: 你職業生涯的開端發展得很順利,但是大學畢業之後你決定到美國讀藝術碩士,你是怎樣做出這個決定的呢?
Lisk: 大三的時候,我心裡有很多疑慮需要解答,所以就想靜一靜。我從小就屬於「問號」比較多的小朋友。比如說看到小學美術課本,我就想「這個畫真好看,可是為什麼美術要靠知識點來教?」到了美術學院以後,發現大家確實都愛畫畫,整體的繪畫功底和實力都是好的,但每一個人的水平和眼界都很不一樣。在這裡收穫的東西當然很多,會接觸到很好的插畫師和出版社,但外面到底是什麼樣,總覺得很遙遠。
當時還有個很重要的契機,是一個心理上的打擊。我到大三的時候在國內算是蠻火的,那時候有一些青少年雜誌,包括同一個雜誌的幾個分支都會找我畫。當時最誇張的一個月,如果你去雜誌攤,一眼望過去都是我畫的東西。那時我也畫得很開心,但是這樣的狀態持續久了以後,我發現自己變成一個機器人,有稿子來就「嘩啦嘩啦」趕,最誇張的時候一晚上要畫七張畫。我發現自己畫畫都沒有動腦子的時間了,只能用一種公式化的狀態去創作。我覺得那些畫沒有一張好看的,都很粗糙、很應付,開始陷入一種很憂鬱的狀態。
而且,人一旦得到了很多東西,尾巴也很容易翹起來,我很害怕自己會變成那種人,所以我告訴自己「不行,不能這樣子」。所有這些因素疊加起來,我決定留學,到了美國巴爾的摩,讀的是馬里蘭藝術學院的研究生。出來之前我在《漫友》出了第二本書,2012 年夏天全國巡迴籤售,一個禮拜以後,我就拖著行李箱來到了美國。
到了美國以後,我的房間很小很小,裡面什麼都沒有。我不認識人,沒有人能帶我去買傢俱,我就躺在地上睡了兩天兩夜。一開始覺得留學真的很痛苦寂寞,壓力很大,語言等各方面都需要適應。我流過眼淚,覺得明明在國內有那麼多機會,我為什麼要作踐自己?但是到第二年我就基本上把國內約稿的機會都推掉了,專注學業。

在插畫以外找到靈感火花
UX COFFEE: 這段在美國的求學經歷對你的創作、人生態度或是認識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Lisk: 這段經歷對我影響很大,我整個變了一個人。因為我當時是帶著疑慮出的國,所以剛來以後第一個學期過得非常差,作業都沒有做到很好。 以前本科的時候我只專注於插畫,但是來了美國以後,我去看了一些插畫以外的事情,才發現「啊,其實要打通任督二脈才可以」。 我在第二個學期茅塞頓開,當時去做了絲網印、版畫、定格動畫,學了很多從來沒有接觸過的、插畫以外的東西。我發現用絲網印做插畫很美,定格動畫如果做得好了也很有趣,後來我的畢業設計就是用定格動畫的形式給我的書做了一個預告片。

Lisk:就這樣,有很多火花就在跟插畫看似沒有關係的事情上摩擦出來了,以至於我的畫風整個變了,把以前的東西終於扔掉了。 當年藝考戰爭中我也算是勝利的人,所以有一種自負吧,當時花了半年時間把這個也扔了。我想到了很多方法,做了很多從來沒幹過的事,這些讓我「開啟」了很多,我畫畫終於沒有那麼「油」了。
UX COFFEE: 我們可能需要逼迫自己從一個機械重複的狀態走出來,接觸更大的世界,從不一樣的東西里汲取靈感。
Lisk: 改變環境是最便捷、最直接了當的方式。 換個城市甚至國家是一個很大的變化,你肯定會發生不一樣的改變。我不覺得中國的教育方式有問題,或者美國教育方式就很好,只是他們兩個正好很不一樣。國內有國內的好,美國有美國的好,兩邊都要嚐到味道。

用插畫表達自己的觀點
UX COFFEE: 能不能給我們講講你的插畫創作過程?
Lisk: 我在美國做插畫差不多四年,每個客戶的要求都是不一樣的;但是有一些共同的規定,比如在概念階段,至少要給到三個方案的草稿。畫這種 Editorial Illustration(編輯類插畫)是給報紙、雜誌的文章配插圖,三個草稿要儘量給不同的方向,有正面的、負面的,也表明你自己的政治觀點。比如我給《紐約時報》畫插畫,他們會發過來一篇文章,看一遍後你開始頭腦風暴,馬上畫三個草稿,發過去讓他選一個。如果三個草稿都不行,那就再畫三個。 在美國的插畫工作裡,「三」是一個很重要的數字,編輯有的挑,插畫師的工作量也算合理。你給三個草稿以後,他挑起來會更加仔細,你被要求重畫的概率也會降低。 兩個會覺得有點少;一個當然就比較容易被斃掉了,因為沒有比較,客戶也會覺得你這人不專業。
舉個例子,我之前接了一個活,當時在觀點上跟總編起了爭執,後來我贏了。文章說的是一對夫妻覺得愛情已經變成親情;但他們很愛自己的家庭,還要照顧兒子,所以是不會離婚的。心理醫生建議他們互相去找自己的性伴侶。當時挑戰我的是總編,他說「這個文章這麼負面,你畫的怎麼這麼正面?」我就回他說這篇文章其實非常正面,不是說要鼓勵別人去這樣做,而是實際上這對他們的生活造成了很好的改變,他們現在能夠積極地走下去了。
在總編之下管藝術方面的是藝術總監,他如果和插畫師敲定了一個決定,要去徵求總編的同意。藝術總監聽了我的意見以後,覺得文章確實是正面的,於是他就去說服那個總編。他在我給的三個比較正面的方案中選了一個還算中性的,畫的是爸爸在家帶孩子,媽媽頭伸出窗外,有一點陽光灑進來,是一家人在一起比較安逸、很有希望的場景。

UX COFFEE: 有時候你會不同意對方的看法,想說服他們選你比較喜歡的方向;而有時候對方提了不同意見,你也會改,在不同決定之間你會有怎樣的權衡?
Lisk: 剛剛在美國出道的時候,作為插畫界新人,我的態度是「你說怎樣就怎樣,反正我也是小白」。但是後來我發現, 爭取自己想要的東西沒有那麼難。客戶還是尊重插畫師的,你適當說一說自己的意見,對方也會聽。而且這樣他們會更期待你的東西、更加尊重你。
如果有修改需求,我希望客戶在看到草稿的時候就提出意見,那我改起來就很快。草稿定了以後,正稿其實不是很需要改。我覺得這是比較成熟的插畫市場會有的體系。
UX COFFEE: 整個創作過程當中,你自己最享受的是哪個部分?
Lisk: 其實我自己最喜歡是草稿以後的部分,因為草稿這個部分是為客戶服務,但是到後面就是為自己服務了。能隨心所欲的畫正稿,也會比較有進步。
怎麼定義「進步」跟人的性格有關。我覺得一直沒有什麼改變的時候,就會覺得自己畫的沒有進步。 發現或者發明一種新的畫法時,或者過一段時間就把自己推翻一下,對我來說就是進步。瓶頸是進步的前兆,你憋一憋又能憋出一顆金蛋來 。
是什麼讓我不止一次走出瓶頸?
UX COFFEE: 在遇到創作上的瓶頸時,你會做些什麼來幫助自己走出來呢?
Lisk: 印象最深的是大概四年前剛在美國入行的時候。剛入行的人都相對比較脆弱,一旦沒有工作,就會馬上陷入一種自我懷疑:接不到工作是因為我畫的不夠好嗎?還是因為我做了什麼錯事,別人都不喜歡我嗎?你會開始用工作的數量來判斷自己作品的好壞。有時候其實沒有什麼因果關係,有些插畫師其實不用畫得很好也能接到很多單子,而很厲害的插畫師可能不一定能接到幾個單子,不是百分之百是成正比的。
我是靠作品走出了那一次瓶頸的。那是一份畫給國內青少年的工作,沒有什麼限制,我就把它當做一次自我創作。當時有一張畫,我畫了一個粉色的男人,晚上在海邊狂奔,邊上有一群狗跟著他跑,海上有一個很小的月亮,海的中間很亮,邊上很暗。這張畫的靈感來自我幻想中的海邊夜景。當時那整個系列都很療愈;我發現自己比較喜歡和擅長畫那種美麗柔軟的風景,畫出愉快的生活態度。


Lisk: 然後在事業上升期,我經歷了第二次瓶頸。那時候接了很多不喜歡的工作,雖然會賺錢,但是它們不會給我帶來任何我想要的創作狀態。我不想錯過任何一個好機會,但實際上這樣想會很危險,因為隨時會陷入到那種像機器一樣的工作狀態。
契機的出現很神奇。當時其實我不斷地有活幹,但都不是我最有感覺、最有興趣的。我當時一直在想「我想畫雪山」,然後去年 8 月份的時候,就真的來了這麼一個畫雪山的工作。那是我最喜歡的出版社找我做一本兒童繪本,是給年齡大一點的孩子介紹珠穆朗瑪峰。
我才意識到我是多麼不喜歡以前接的工作——我畫得很猶豫,我拖延、焦慮,實際上都是因為不夠喜歡。意識到這點對我幫助很大,我學會精挑細選,學會說「不」。 我探討自己到底對什麼東西真的有興趣,發現自己做比較純淨的內容會更投入。所以雖然我需要有短線的專案,但是更需要有喜歡的長線專案來調劑,學會保持節奏感。


不刻意做什麼,是金子就會發光
UX COFFEE: 留學生在美國會有簽證和身份問題,所以很多人會優先選擇畢業後去大公司,這樣可能會解決身份問題。但你畢業之前就決定要做自由職業者了,這個決定你是如何做出來的?
Lisk: 我剛過來的時候沒有太多人給我範例,只能自己摸索,但自由職業這條路我從沒懷疑過。我從高中就開始接活,對於這個行業的生存狀態和風格很熟悉。我也試著去過紐約的一些動畫公司上班,第一天挺 high 的,享受到了上班族的氣氛,還有一種 cosplay 的感覺。記得以前跟我男朋友在萬聖節還 cosplay 上班族,故意穿的很正式,去那種吃牛排的地方坐一坐,顯得自己好像剛下班一樣,其實我們都沒有上班。可是到了第二天我發現還要去做同樣的工作,而且做的東西都不可以署我的名字,都是給公司做的,就發現不適合我,然後就不幹了。
UX COFFEE: 作為一個自由職業者,在美國入行的時候你是怎樣把自己的品牌打出來,並最終站穩腳跟的呢?
Lisk: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發展路線,在美國會有老師建議你給編輯發郵件、寄明信片;二十年前,老師還會教你在《紐約客》、《紐約時報》下面守著,有機會就衝進去。現在網路太發達了,所以實際上很簡單,是金子你就會發光。
以前我有經營部落格的習慣,所以我現在經營 Instagram 也覺得挺順利,有一定的粉絲基礎,而且加到了好多業內編輯的賬號,沒有太刻意的感覺。 我覺得自己處理得最好的地方就是不刻意去做什麼。見到厲害的插畫師以正常人的方式交往,他反而會給我機會。 我學到了跟人相處的方式,很多朋友都是這樣子交起來的,他們會主動給我介紹工作,這點是意外收穫。
作品如果是刻意的,畫裡就會充滿「我要賺錢」這四個字。 如果一個人想著要賺錢的話,那這張畫會體現出他要吸引的是什麼樣的人、想要什麼樣的人來買他的作品,這種方向性在作品裡是看得出來的。
UX COFFEE: 你會主要根據自己的畫風和想法來決定你的作品,還是根據你的受眾來考慮?
Lisk: 我畫畫的時候不考慮受眾。如果客戶來找我的話,他是喜歡我這個人的作品,而不是給我發一張別人的畫,問「你能畫成這樣嗎?」這種活我是絕對不會接的,因為太不尊重我了。 我們所有插畫師都要有尊嚴。人家僱你,不是僱你這雙手,而是僱你這個人。
但是如果上班僅僅是為了混口飯吃,但工錢能支撐你做其他有意思的事情,那我覺得賺那些錢也有意義。以前有一種說法是「好畫靠爛畫養活」。有一些錢你是不可以賺的,但如果是一般的活或者是勞動量比較大、報酬也比較可觀的工作,只要那個工作不是特別過分的話,我還是會做的,因為它能支撐我去旅行、放假、去買一些更好的書,何樂而不為?我覺得賺錢是一種能力,因為到最後即使再有意義,再有夢想,沒有錢,還是走不到下一步,這是赤裸裸的現實問題。

UX COFFEE: 你會有擔心收入來源的時候嗎?
Lisk: 當然有,自由職業最嚴峻的就是這個問題了。剛入行的時候,作為一個剛剛畢業的國際生,找房子、搬家都是要花錢的。那時候因為沒有錢買傢俱,破了的桌子也不捨得扔,租了個大卡車,找朋友幫我把以前讀書時的破傢俱從巴爾的摩運到紐約。那個時候各方面支出超級大,外加簽證費用、律師費用,一下子真的拿不出來。
最窮的時候,我的銀行卡里只有兩塊錢。搬到紐約之後,我有四個多月是沒有接到工作的,但是其實有在積累人氣。突然有一天,我接到了第一個《紐約時報》的工作,然後一個月六七個工作,然後越來越多。
UX COFFEE: 沒有工作的時候,是什麼支援你堅持下去、相信一定會有客戶來找你的呢?
Lisk: 雖然會自我懷疑,但還是有支撐的,一個是戀人,一個是尋找精神支柱和自我調節。 我不想對自己的畫那麼失望,有一種「我不會那麼差吧」的心態。我是真的熱愛插畫,相信自己是有能力的,總有一天能夠好起來。
有一些紐約自由插畫師或藝術家實際上是爬社會梯子型的,作品不夠好,要靠人際交往來吸引客戶;而作品特別厲害的人就靠作品去交朋友,他即使不社交,網上也不發什麼東西,也還是會有人來找他。我發現自己融入不了爬社會梯子的群體,而是對作品本身更加有興趣。我現在追求的就是簡單快樂,因為很多時候壓力很大,留學以後有很多坎,有各種各樣的麻煩事,所以我不想想太多了,快樂至上吧。
「想要」與「需要」
UX COFFEE: 在公司裡工作會有晉升機制,比如從一個普通設計師晉升到高階設計師,再到設計經理等等;那作為自由職業插畫師,你的職業成長是什麼樣子的呢?
Lisk: 我覺得有三個階段。新手階段,客戶給你一篇文章,你會下意識地去畫出文章所表達的東西,那張畫彷彿跟你自己的創作沒什麼關係。到中後期,你會發現那樣好無聊,會想辦法把自己喜歡的元素塞到畫裡。這樣的插畫是點題的,但同時單獨拿出來又是一張很精彩的作品,不再是那種無聊的文章配圖了。即使給你一篇金融文章,你也可以畫宇宙 —— 把你自己的個人喜好、品位審美塞到客戶作品裡面的時候,就是一個昇華。最後的一個昇華就是把所有來的客戶都當作「試驗品」,判斷這個活是不是有意思、有挑戰,尋求概念上的突破。

Lisk:作為創作者,成長意味著越來越知道自己想要畫什麼,意識到什麼樣的工作適合你現在的創作狀態、對你更有意義。 有一些工作,明明客戶並不出名,但你工作得很愉快,做出來的作品很牛,參加比賽一投一個準,這種作品反而對你更有用。比如我有個客戶是一家業界口碑很好的獨立出版社,他們對書很尊重,用紙、設計等各方面都非常精良,把所有的錢都花在了書本身。所以我喜歡他們很多年,雖然報酬不多、工作量很大,但我還是畫得很高興。
UX COFFEE: 有的工作能夠滋養你,有的工作真的就是在消耗你,怎樣才能夠更好地選擇?
Lisk:「責任感」是一個很好的關鍵詞和判斷方法 —— 你在工作的時候,如果完全沒有責任心,是一種「隨他去」的心態,其實這個工作對你來說已經可有可無了。 比如你對公司的專案有沒有自己的想法、願不願意去提意見讓這個專案變好、會不會去爭取話語權等等,如果你連做這個改變的慾望都沒有,那你實際上真的是挺應付的了。像我自己做插畫的經歷也是這樣,之前有一些工作確實沒有責任心,畫完了就行了,賺完這個錢馬上下一個;直到遇到一些書的專案,畫珠穆朗瑪峰、大堡礁、亞馬遜河,我發現自己有把它做好的慾望和責任心,所以很願意去做。

Lisk:自由職業者需要更多地跟自己對話,如果不關注內心,就是像機器一樣地接活賺錢的話,實際上也能過得挺滋潤的,但是可能很快就燃燒殆盡了。 人有時候可能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其實都是依附於別的事情反映出來的「需要」。那個「想」字其實是精神上和物質上的慾望,比如說我想要成功、想留校做老師、想當官,然後就會為這個去努力,每天早上起來很亢奮,這健康嗎?我覺得不健康,因為這個東西就是慾望。反而「需要」是更值得關注的,比如你遇到困難的時候,什麼對你有幫助,你就會去做那件事情;或者你在這個工作上找到了一個核心的東西,覺得很有興趣、一直做下去,這個東西是你現在所需要的能量。這個權衡完全是在你自己,不然會過得很迷茫。 畫的內容要比怎麼去畫這張畫要重要得多,因為你怎麼畫其實都是皮毛上的,但是畫什麼這件事情實際上是核心,也是每個人自己的特殊需求決定的。
當畫畫滲透到生活與精神的各個層面
UX COFFEE: 作為一個自由插畫師,你工作和生活的狀態是什麼樣的,給我們描述一下嗎?
Lisk: 我一般起床以後就回郵件、趕工作,有時候一直工作到七八點,叫個外賣,吃完接著幹,一直幹到睡覺。就是一種張開眼睛就開始工作,晚上睡覺前最後一刻也是在電腦前的狀態。沒有一個自我療愈的時間,比如寫寫日記、聽聽有聲書、打掃打掃衛生。上班族有個好處,就是下班之後的時間可以只專注於自己的事,我們就沒有這一刻,節假日都這樣。我覺得勞累的程度其實比上班的人要厲害,所以接自己想接的活非常重要。

UX COFFEE: 你覺得這種工作和生活不能完全分開的狀態對你有什麼影響?
Lisk: 創作跟生活黏在一起,也會影響到你的精神層面。比如你最近在看科幻,可能會研究一些電影設定,然後你就想畫科幻的東西,可能還會把哲學的東西順便看一看,創作時候就會開始有深度。像我對兒童文學很感興趣,比較擅長故事性的東西,我會研究故事結構,看很多小說。每個人都會在不同階段需要精神層面上的關注點,導致你畫的東西會往那個方向去靠,也會吸引到類似的客戶。另外你的品味和喜好也會引導你畫畫的內容,比如說畫個女孩子在房間裡聽歌,那女孩子穿什麼,房間裡面的桌椅是什麼樣的,牆上掛的是什麼畫,這些其實都是你設計出來的。
UX COFFEE: 你對畫風怎麼看?
Lisk: 畫風對我來說什麼都不是,在我看來畫風就跟寫字差不多,是改不了的。我們的字型可能是早年受各方面的影響揉捏出的一個風格,那個風格很難修改。我小時候覺得瘦長的字型很好看,有一段時間就故意把自己扁扁的字型扭成那樣,沒過幾個月就打回原形了。
畫法是可以改變的,有一些插畫師他今天用蠟筆,明天用水彩,後天用電腦,可能還用拼貼,但一看這三張畫就是他的東西。 他的手法完全不一樣,但就是能認出來是他的審美,因為他有他的美術修養在裡面。這是他的整個生活歷程堆起來的,我覺得這就是風格。
UX COFFEE: 你覺得你是穩定在一個風格嗎?還是會去做不同的探索?
Lisk: 現在相對穩定一些了,但是肯定會再變化,因為我現在又在做不一樣的東西,買了很多五六十年代的我喜歡的書來鑽研。不過我鑽研的不是他們的畫法,而是整體。我太愛書了,對書的紙張有很高的要求,所以我每次拿到書第一件事情就是摸它的感覺。我發現自己還是喜歡實體,喜歡紙媒的東西。童書這塊東西暫時也不會消亡,你用電子的方法去做任何的繪本都打不過實體繪本,所以我覺得自己會一直在尋找下一步吧。
文化差異與「中國風」
UX COFFEE: 你在中國和美國都做過插畫師,那麼在創作中你會考慮文化差異嗎?
Lisk: 不得不考慮,兩個國家的大價值觀放在那裡已經不一樣了。但是我也試過把美國繪本的主人公畫成中國人。那是紐約一個出版社的童書,畫爸爸跟女兒去探索大自然,他們最後擁抱在一起,是一個很甜的小小的詩歌。當時拿到那個文字,我就故意畫了中國爸爸和中國女兒。

Lisk: 我發現美國其實很少有童書的主角是黑髮、黑眼睛的小朋友。有一次我跟企鵝出版社的一個編輯在紐約見面,他是在美國出生的中國人,小時候父母給他買的書都是金髮的小朋友。我提到我故意做了這樣一本書以後,他就很感動,因為他童年中非常需要別人來告訴他,作為一個黑頭髮的小孩子在美國跟別人沒什麼不一樣的,就是很普通的一個人而已。
現在國內很流行中國風,兒童繪本都在宣揚中國古代神話故事,我是打個問號的。歷史上有些東西存在於故事、傳說裡,早就已經不存在於人的根裡了。很多人探討的中國風是很久以前的東西,但是為什麼不能是一個現代中國的故事呢? 我們自己日常生活中一些有趣的細節也可以是中國風。我是一個純種中國人,我畫的東西肯定就有中國的風格。插畫師如果對自己的認知比較清晰,做一些事情就是自然設定,有更多的感情聯絡和糾葛在裡面。
我是第一批 90 後,我的回憶裡有喔喔奶糖、大大泡泡糖、遊戲機、溜溜球等等;80 後末期 90 後初期的我們經歷了網際網路時代很多行業從無到有、從窮變富的發展過程,這些東西都是中國風的一部分。你給《紐約時報》講中國的文章畫插畫,就算故事跟中國風沒有關係,你要畫出來的肯定是現在的中國人的樣子,你會畫你自己或者身邊的中國人。所有這些都是中國風,不是說只有中國古代的東西才是好的。

UX COFFEE: 你怎麼看待中國插畫師這個群體在美國的地位或形象?
Lisk: 現在越來越多的人出來做插畫了,很多人說是因為我的一些成績鼓勵了他們。但其實我很害怕來做插畫的人心中有「楷模」這個東西存在,這有點接近於成功學,不是一件很健康的事情。 不是說你去全職工作就代表你失敗了、只有當自由職業者做插畫才算成功。其實家庭幸福也是一種成功,自己過得快樂,想通了很多事情也是一種成功。 很多中國高中畢業的朋友過來學插畫,是尋夢來的,我覺得你可以試圖把那個東西抖掉,看看自己是不是真的適合。
紐約很有包容性,不會因為你是外來的而排擠你,只要作品好,不管是哪裡來的都有機會,我覺得這是公平競爭。現在中國插畫師在美國做得好的人蠻多的。有一些中國插畫師會故意畫得很中國古代風。其實美國的市場說很包容,但又不包容,一個人畫中國古風很特別,但當後來很多人都畫成那樣,就不太會分到羹了,因為市場只需要一個人就夠了。
UX COFFEE: 你想過回中國工作嗎?還是打算繼續留在美國?
Lisk: 我現在暫時還是想繼續待在紐約,因為我喜歡的出版社都在這邊,我對於圖書還有很大的熱情,覺得還有很多東西可以挖掘。計劃未來三年我可能會走上教育崗位。

參考連結
中國美術學院:
http://www. caa.edu.cn/馬里蘭藝術學院:
https://www. mica.edu/嘉賓聯絡方式
Lisk 個人網站:
http:// liskfeng.com/Lisk 的 Instagram:
https://www. instagram.com/liskfeng/
想收聽更原汁原味的本期節目,你可以在蘋果 Podcast、網易雲音樂、喜馬拉雅 FM、或是任何泛用性播客客戶端搜尋「設計咖」。
訂閱 UX Coffee 微信公眾號:uxcoffee,每週一杯設計咖啡。
本期編輯:西歪、後方的厚 Ella、林濤、JHB、範宜嘉 Clare、yueran、張撓撓。
本文圖片來自 Lisk 及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