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聯招聘CPO汪維綱:從人才培養著手促進區塊鏈產業落地
2018年10月9日至10日,”2018可信區塊鏈峰會”在北京召開,會議由中國資訊通訊研究院、中國通訊標準化協會和可信區塊鏈推進計劃聯合主辦。智聯招聘集團首席產品官汪維綱,中國資訊通訊研究院院長劉多,中國資訊通訊研究院副總工程師史德年,中國科學院院士鄭志明,清華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徐恪等專家出席了活動。

2
(智聯招聘集團首席產品官 汪維綱)
汪維綱在分論壇——“區塊鏈人才生態發展論壇”上釋出了《2018年區塊鏈人才供需與發展研究報告》,藉助智聯招聘全站大資料,為大家充分解構這一產業發展中存在的人才困境,並一同探索有效的人才培養和匹配方案。
求職者對區塊鏈趨之若鶩 ,但具備技能者寥寥
區塊鏈概念在過去的兩年間異常火爆,資本和創業公司以及人才都紛紛湧入,但經過時間的沉澱,這一行業卻存在一些概念與實際脫節的無力感,在智慧經濟、知識經濟為特徵的新經濟體系中,一切新技術的發展都依賴於擁有實際技能的人才。
根據智聯招聘釋出的《2018年區塊鏈人才供需與發展研究報告》顯示,2018年第二季度區塊鏈人才的需求量較2017年三季度暴增636.83%。求職者也蜂擁般的湧向這一風口,智聯招聘大資料顯示,過去一年向區塊鏈相關崗位投遞簡歷的人數遠高於整體需求,是需求的3.6倍,從數量上看供給十分充足,表面看區塊鏈領域的求職市場一片繁榮。
汪維綱指出,對新興事物的追隨是人的天性,但從深層資料來看,這一市場卻存在不同程度的“虛火”,他介紹道:“雖然向區塊鏈領域投遞簡歷的求職者多於需求,但並不代表人才供 應質量好,我們經過標籤提取發現,具備區塊鏈相關技能和工作經驗的求職者,也就是存量人才僅為需求量的7%。對用人企業來說,真正能滿足要求的求職者寥寥無幾,區塊鏈產業想要在技術應用上快速發展,獲取符合標準的人才是需要克服的第一重障礙。”
區塊鏈人才除了整體供不應求,供需結構上也存在眾多矛盾,呈現行業、職業供給分佈冷熱不均的狀態。網際網路/電子商務、基金/證券/期貨/投資這兩個行業由於區塊鏈技術滲透較早,分佈著較多的人才;而IT服務(系統/資料/維護)、網路遊戲、專業服務、加工製造等行業中,存量人才寥寥無幾,其中加工製造業的存量人才幾乎空白,在這一技術密集的領域,人才的匱乏將制約這些行業的發展速度。體現在職位方面,演算法工程師是需求比例最高的崗位,佔比高達10.9%,其次是軟體工程師。但這兩個崗位在區塊鏈相關人才供給端幾乎空白。
高校、企業、社會培訓機構聯動,推動區塊鏈人才培養
為了探索人才的輸出渠道,我們將已經具備區塊鏈技能和工作經驗的人做了分析,發現存量人才大多畢業於國內一流大學,專業上,以電腦科學與技術、金融學、工商管理等專業為主,或源於區塊鏈的發展初期在這些領域滲透較深。在巨大的市場需求驅使下,包括計算機、IT、金融等專業的畢業生都可能“跨界”進入區塊鏈領域,而擁有區塊鏈業務的企業,也將肩負起區塊鏈人才培養的重任。汪維綱表示:“現行的區塊鏈企業將成為輸送人才的黃浦軍校。企業的員工是這個社會的寶貴財產,也是推動整個區塊鏈前進非常重要的力量。他們將來會成為各領域中的領軍人物,或是團隊領導者,能帶動更多的人蔘與進來,並幫助更多年輕人成長。”
區塊鏈是一門跨學科、跨領域的複合型前沿技術,涉及到計算機、密碼學、管理學、經濟學及金融學等多個學科。當前還沒有開設特定專業,真正接受過系統培養、擁有技能的人才比較少,難以滿足區塊鏈在中國的發展的需要,人才的培養是當務之急。
一些高校已經聞風而動,開始開設相關課程,以培養學生在這一全新領域的相關認知和能力。放眼全球,包括美國的卡耐基梅隆大學、麻省理工學院和斯坦福大學在內的十多家高校,相繼開設了區塊鏈技術的相關課程,國內的浙江大學也率先開設了一門名為《區塊鏈與數字貨幣》的課程。
社會培訓機構也開始推出針對不同人群的區塊鏈課程,憑藉其特有的靈活性和及時性,彌合人才需求暴漲和相關人才短缺之間的鴻溝,可以在短期緩解市場焦慮。
汪維綱認為,高校、企業、社會培訓機構聯動形成人才鏈,才能形成有序健康的人才培養機制,從而撲滅虛火,促進區塊鏈實際產業落地。他總結道:“當區塊鏈底層技術逐漸成熟,被逐漸應用到不同場景後,行業的大框架也將日漸清晰,人才的真實需求也隨之顯露。從中長期看,企業、高校及社會培訓機構將繼續形成合力,成為區塊鏈市場人才輸送的中堅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