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寨充電線入侵蘋果手機?媒體和專家合夥撒謊騙人
昨天,錢江晚報頭版報道刷爆朋友圈:《什麼鬼!正充電的手機,自動訂了萬元總統套房》。看題目確實很驚悚,如果一臺蘋果手機在未越獄的情況下被遠端控制,確實是非常嚴重的事情。

但仔細看這篇報道,黑奇士卻在其中發現了不少可疑之處,綜合判定我認為:這是一篇不懂科技常識的記者寫的報道,邏輯混亂、證據可疑,導致得出了非常錯誤的結論。
對於這篇報道,我的觀點是:
1、所謂的“自動訂萬元套房”,根本沒有支付完成,報道里所提到的訂單也只進展到指紋驗證環節,所謂的遠端操控疑點很多。
2、儘管該報道表面上遵循了多方信源、交叉驗證的原則,但實際上安恆資訊高階副總裁、杭州電子科技大學吳教授等安全專家,要麼沒有移動安全背景;要麼根本沒看案例,只是進行了照本宣科的解讀,其解讀驢脣不對馬嘴,說是“胡說八道”毫不為過。
3、整篇新聞以所謂“楊女士”的自身經歷為主線,沒看到記者對其描述進行的核實和驗證,致使得出的結論十分荒謬,這個報道的質量配不上錢江晚報(浙江唯一省級晚報、最大都市報紙)的地位,尤其是這篇報道被放在頭版上,懂行的人都知道頭版頭條意味著什麼,那意味著整個新聞機構對這篇報道進行了信用背書。
下面我將詳細解釋這篇新聞為何荒謬。
第一、蘋果手機未越獄很難被入侵
業界常識:在沒有越獄的情況下,蘋果手機的安全性是世界第一流的。其難度有多大,咱們來看一個案例:
2016年3月,蘋果公司和FBI展開了一場撕逼大戰。FBI要求蘋果公司解鎖一臺恐怖分子使用的iPhone 5C手機,蘋果以維護使用者隱私的理由斷然拒絕。
於是,FBI把蘋果公司告上法庭,加州一法院裁令蘋果向調查人員提供手機解鎖軟體。這引來了蘋果公司強烈的不滿。
蘋果公司CEO庫克表示,蘋果向FBI提供手機解鎖軟體將損害使用者的資訊保安,FBI是在要求蘋果公司製造“等同於癌症的軟體”。

有專家表示,如果蘋果公司不進行解鎖的話,使用第三方安全公司對其進行解鎖,需要300萬美元。
FBI前局長詹姆斯·科米說:“沒有哪一種方式可以解鎖一部安裝了iOS 9 的iPhone 5c,並且拷貝其中的資料,除非有蘋果公司的幫忙。”

(FBI前局長詹姆斯·科米 )
儘管錢江晚報的報道未提及楊女士使用的蘋果手機型號,以及其系統版本,但即使她使用的是執行IOS 9的iPhone 5C,其破解難度也不是區區一根山寨充電線能搞定的。
如果用山寨充電線就能入侵蘋果手機,遠端控制這臺手機訂一間套房,那FBI是不是該羞憤自殺去?
第二、注水的專家,混淆了安卓和蘋果
無論錢江晚報,還是所謂的“安恆資訊高階副總裁”、“杭州電子科技大學網路安全學院教授”,他們所談到的“利用假充電器、充電寶安裝惡意軟體”針對的都是安卓系統,而且,即使是安卓系統,他們所說的也不準確。
充電器、充電寶沒有功能複雜的晶片,無法完成入侵動作;只有火車站、飛機場安裝的“手機充電樁”才行。

這種充電樁相當於一臺電腦,當你使用他充電時,他會要求你“同意”安裝一個軟體,這臺軟體如果能破解安卓系統(或者ios系統),竊取到系統Root許可權,才能做到竊取通訊錄、監控你的聊天記錄、竊取支付密碼等。(ios系統不允許通過第三方安裝app,除非是用電腦上安裝 itunes,或者越獄之後用某某助手,充電樁不可能安裝程式進去)
楊女士所稱的“山寨充電線,充電時可以控制蘋果手機”,在技術上根本無法做到。

(楊女士的充電線)
如果楊女士確定自己的充電線能破解蘋果手機,建議拿到FBI去換300萬美元,馬上就能走上人生巔峰。
第三、媒體、專家等各方缺乏職業精神,導致造假報道出爐
作為媒體和專家,信源交叉驗證、孤證不立、尊重科學應該是基本的素質。但我在錢江晚報、安恆資訊、杭州電子科大、蘋果公司客服的表現中,沒看到他們任何的職業素質。
就算教授在誇誇其談,記者啥都不懂,客服得過且過,安恆資訊作為記者採訪的唯一一個專業安全廠商,其表現讓人大跌眼鏡。
黑奇士在網上搜索,安恆資訊是“中國網路安全500強”,發言的這個高階副總裁也是技術出身,就算不懂移動安全,iOS的基本安全常識你應該懂。
未越獄的蘋果手機能不能被惡意程式感染,你不懂?

就是因為這種誇誇其談、誇大其詞、缺乏職業精神,中國媒體才被蔑視,沒人相信媒體的報道;
就是因為這種不懂裝懂的專家,中國的專家教授才被人鄙視,“磚家”、“叫獸”的稱謂不絕於耳!
在這裡我呼籲:
杭州電子科技大學,請重新稽核網路空間安全學院院長吳鋌教授的執教資格,我懷疑他的學術水平。
安恆資訊,請稽核你們高階副總裁吳卓群的技術能力,如果是記者誤解你們的觀點,請重新審視你們對媒體發生的公關流程。
錢江晚報,請重新核實這篇報道,我懷疑貴報報道團隊應該具備的職業素養。如果報道有瑕疵,請撤回並道歉。
蘋果公司,請檢驗一下楊女士這臺手機到底出了什麼問題,如果你們的手機能被一條充電線入侵,那我也就不說什麼了。
PS,明天我會寫彭博社那個晶片後門的報道,我覺得他們犯的錯誤跟錢江有類似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