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點華北地區302家醫療企業,首都聚集效應顯著
秦嶺-淮河線以北就是我國的華北地區,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和內蒙古等地。其中, 北京作為我國的政治中心,許多政策的制定決定不少企業的生死,特別是對於政策極為“敏感”的醫療行業。新醫改以來,社會辦醫蓬勃發展;處方外流放開,DTP藥店、院邊店興起;帶量採購、兩票制等的實行,醫藥行業面臨“地震”......
那麼,對於離政策制定與釋出最近的華北醫療企業來說,他們的概況如何? 億歐大健康以區域為劃分,盤點了華北地區的醫療企業,涵蓋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內蒙古五地,融資階段在B輪以上的企業,排名不分先後。
經過梳理,華北地區B輪以上醫療企業企業共有302家 。從以下餅狀圖可以看出,北京醫療企業的數量以絕對的優勢佔據華北地區頭把交椅,達八成以上,天津、河北次之。具體來說,北京82.4%(249家),天津8.3%(25家),河北5.3%(16家),山西3.0%(9家),內蒙古1.0%(3家)。
從各企業在醫療細分領域的佔比情況來看,超過八成的華北醫療企業集中在生物技術與製藥、科技醫療和醫療器械三個領域,分別佔到32.8%(99家)、27.5%(83家)和24.2%(73家)。 另外,醫療服務佔比12.6%(38家),醫療電商企業佔比最少,僅有3.0%(9家)。
其中,生物技術與製藥企業和科技醫療企業佔到總數的一半以上,且多集中在北京,這也得益於國家賦予北京全國科技創新中心的新定位。2016年,國務院印發的《北京加強全國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總體方案》提出了加強北京全國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的重點任務,助推我國2030年躋身創新型國家前列。按照北京新的功能定位,科技醫療和生物醫藥企業具有創新性強、附加值高、從業人員素質高、低能耗、低水耗等特點,是首都重點發展的“高精尖”產業。
基於此,中關村、北京經開區等科技創新主平臺還實施了一系列利於企業發展的政策。比如北京經開區,據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科技局局長李巨集在媒體採訪中介紹到,在政策方面,經開區設立了科技創新引導基金、直投基金,成立了全國首家智慧財產權運營基金;在投融資方面,經開區由亦莊國投發起成立並落地北京市創投聯盟,引進各類投資機構100多家;在服務方面,引導創新主體不斷健全完善了產業聯盟、產業研究院、專利池、產業基金、技術交易平臺、特色產業園區“六位一體”的科技創新服務體系。另外,北京擁有的人才資源、科技創新資源、知識創新資源等居全國前列。
此外,從上表中看出,B輪以上的華北地區醫療服務企業的佔比只有一成多。自2009年新醫改起,國家釋出數十份推動社會辦醫的檔案,非公醫療企業數量確實迎來一個小高峰。2018年2月底,國家統計局釋出資料顯示,2017年末全國醫院中有公立醫院1.2萬個,民營醫院1.8萬個。然而不能忽視的是,佔據半壁江山的非公醫療企業的服務量只佔到總服務量的15%左右,依舊難以與公立醫療抗衡,B輪以上企業偏少,體量不大。另外,根據中國醫學科學院資訊研究所公佈的 2016 年《中國醫院科技影響力排行榜》,在前 100 家醫院中,北京就有 24 家醫院,是擁有優質醫療資源最多的地區。通過北京醫療資源的輻射效應,華北地區的非公醫療企業的生存空間較小。
在此次盤點中,醫藥電商企業佔比最低,只有3.0%(9家)。2014年,醫藥電商乘著網際網路醫療的東風紅極一時,但近年來熱度下降,許多醫藥電商企業遭遇困境。其實,一方面,在我國,處方藥外流極為困難,醫院是藥店的主要銷售渠道,而非零售渠道;另一方面,中國線下藥店較為密集,客戶線上下更能即時滿足需求。近來,許多醫藥電商在鉅虧之下被迫轉型,比如說壹藥網從2C轉向2B,健客、德開大藥房開線下藥店等等。
“健康中國2030”的政策定調,直接推動了萬億級市場的不斷擴張。而“促進健康服務業發展的若干意見”,也為大健康產業指明瞭方向。科學生活、健康管理、健康消費等一系列細分賽道上,不斷湧現出創新者的身影。新風口之下,如何把握機會進而彎道超車?大健康投資又該怎麼找到好專案?
2018年11月30日,北京國貿大酒店,2018億歐創新者年會【大健康創新者論壇】 特開免費報名: ofollow,noindex"> https://www.iyiou.com/post/ad/id/709
版權宣告
凡來源為億歐網的內容,其版權均屬北京億歐網盟科技有限公司所有。文章內容系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億歐對觀點贊同或支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