矽谷,一場華爾街式的轉型
沒有地方可以取代矽谷。但是,在這裡停留和開店並不再那麼重要。另外,也並非所有其他地方都能機會均等地成為「矽谷」。
來源 | 經濟學人
編譯 | 微胖
惠普公司於 1939 年成立於此的那座車庫,現在是一個私人博物館,猶如一座謙遜的紀念碑,紀念著成本低廉的創意和赤裸裸的企業家精神,正是這些讓矽谷日後得以揚名。
從 Palo Alto 向南行駛 20 分鐘到 Sunnyvale,你會發現一個不同型別的地標,這裡沒有技術故事,但在 2 月份,這座小型兩居室的房子(帶有一個車庫,類似過去孕育創業公司的那種)在開售後兩天內,以 200 萬美元的價格出售,比其要價高出 40%,相當於每平方米 25,386 美元(每平方英尺 2,358 美元)。
「如果車庫花費數百萬美元,怎麼在車庫裡創業呢?」投資基金 Mithril Capital 的 Ajay Royan 問道。
他幾乎沒有誇大這個問題。
矽谷科技產業的巨大成功意味著,矽谷所在的舊金山灣區擁有美國最高的生活成本:中等價位住宅的成本為 94 萬美元,是美國平均水平的四倍半、但是在舊金山,一個家庭收入低於 12 萬美元屬於「低收入」。結果,一個長期吸引人們前來的地區,開始將他們趕出去。
越來越多的美國人開始離開。
近十年來,該地區幾個縣出現了國內最大規模的外遷(見圖 1)。在智庫灣區委員會最近的一項調查中,46%的灣區居民表示,他們計劃在「未來幾年」離開,高於 2016 年的 34%。

在今年的「FOO 訓練營」(一個黑客和其他人物的年度聚會) 中,有一個名為「我/你離開灣區嗎?」的環節,大家踴躍投票並分享了他們對這裡的抱怨:
生活成本高,交通不暢以及痴迷金錢的「有毒」文化。
「我們看到很多人才在流動,或者說,他們不會來這裡,」負責聖克拉拉一家教育科技公司的 Dan Rosensweigs 說。
「很難想象在矽谷再做一家創業公司。我不願意,」Yelp 的老闆傑里米·斯托普爾曼(Jeremy Stoppelman)說道。
「我可能永遠不會擴大灣區的下一家公司,」一家公共網際網路公司的創始人之一說。他表示,下一次冒險會考慮在灣區保留一個小團隊,去其他城市僱用大多數軟體開發人員和管理人員,因為那裡的人才成本和被挖人的風險都較低。
矽谷仍然是一個新想法可以蓬勃發展的地方,能夠創造財富、改變數百萬人生命的產品會被構想出來並推向市場。
但是,由於過去的成功,它不再是曾經那個孕育創新的地方,它不可能再像過去幾十年那樣再次主宰技術世界。生活和經營公司的成本將驅使更多的人離開。已經產生現有財富的公司的主導地位,將改變那些留下來的人的成功之路。而不利的政府政策將進一步損害它的活力。
整整一代
最重要的是,矽谷自己的產品和服務正使得在其他任何地方創業,變得更加容易。
他們可以通過訊息,視訊會議和線上協作與矽谷的文化聯絡起來。通過改變公司的運作方式,這類技術使得在矽谷建立業務、同時將大部分或幾乎所有員工留在其他地方變得可行。
在這個更加分散的世界中,沒有任何其他技術中心會像矽谷一樣強大,但矽谷領先於越來越多的競爭對手的優勢將會縮小。
憑藉其強大的專家網路、一流的大學、風險文化、資金雄厚的投資者以及幫助初創公司成長為巨人的歷史,矽谷(為了我們的討論,最好將舊金山考慮在內)現在領先其他對手幾十年。
從 20 世紀 60 年代崛起的半導體創新中心(矽谷因此得名)於 20 世紀 90 年代在網際網路領域下了很大的賭注,2000 年代以來,矽谷一直佔據主導地位。矽谷的公司建立了作業系統,全球 95%以上的智慧手機都執行在這些系統上。
從 2010 年到今年,風投在灣區投資金額達 1680 億美元,佔他們在美國投資總額的三分之一。沒有其他區域可與之媲美(見圖 2)。

2018 年第二季度,矽谷擁有全球五大最有價值公司中的三家:Apple,Alphabet(谷歌的母公司)和 Facebook,其價值接近 2.5 萬億美元。
Apple 和 Alphabet,真正的當地人,分別出生在 Los Altos 和 Menlo Park 的車庫。Facebook 還在嬰兒時期就搬到了更貴的地方。
如今,矽谷擁有 57 家價值超過 10 億美元的私人創業公司,包括 Airbnb 和 Uber 這樣的家喻戶曉的名字。
不過,歷史上有不少時刻,矽谷的崛起看起來都像是行將結束。
20 世紀 80 年代早期,半導體儲存器製造商輸給了日本競爭對手; 2000 年網際網路泡沫破裂。但是,矽谷一直在向上走, 而且很多人相信它仍然是世界矚目的中心,並將繼續輝煌;
一些人認為,經濟衰退可能會清除一些經營不善的公司,並降低倖存者的成本,矽谷前景仍然振奮人心。
「佛羅倫薩已經有 200 多年的歷史了,」投資創業公司 Index Ventures 的 Mike Volpi 說。「矽谷接下來還會有很長的歷史。」
不過,其他人認為事情確實發生了變化。
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資訊學院院長 AnnaLee Saxenian 表示,自己的整個職業生涯都在捍衛矽谷的活力,不論別人怎麼說。但是現在,她認為有一個重要的文化上的轉變。
Saxenian 於 1994 年發表了一項開創性研究「區域優勢」,比較了矽谷與馬薩諸塞州波士頓周圍的競爭對手科技叢集(即 128 號公路)的文化。
她認為,20 世紀 80 年代後期,矽谷開始超越其競爭對手。因為 128 號公路由大型等級公司主導,這些公司具有內向和祕密性。他們重視企業忠誠度,並強烈勸阻員工跳槽競爭對手或開辦自己的企業。
相比之下,在矽谷,資訊在公司內部和公司之間更加自由地共享。離開公司創業受到鼓勵,成熟的公司甚至會幫助支援或剝離年輕公司。
「區域優勢」已成為創新生態系統錯與對的經典研究,但它可能需要一個新的後記。Saxenian 女士表示,科技巨頭已經形成了一種越來越「自給自足」的文化,違背了過去的工作方式,「關閉人才流動。」
「波士頓的問題,」她說,「再次出現在這裡」。
矽谷一直都有大公司,今天體量更大 - 但他們也能夠以不同的方式巧用它們的體量。如今,一個網際網路公司巨頭可以比大型半導體公司更快進入新領域。大公司幾乎可以像創業公司一樣快速抓住新奇事物,而且魔力要大得多。
這使得年輕的創業公司更難以成長為大公司。他們在年輕時就被模仿,剔除或收購。
有人談到大公司周圍的「殺戮區」,寸草不生。創新仍在繼續,但沒有近乎寬宥的通道,這些通道曾經是該地區的優勢之一。
一種新的解釋
巨人們還會帶來其他寒蟬效應。
過去,為一家現任公司工作是安全的,但不是有利可圖,除非你是一名高階管理人員。那些真正賺到錢的人曾作為公司的早期員工,通過高強度工作,辛苦將公司做大。
現在,這成了有利可圖的商業模式,大量現金和飆升的股價意味著巨頭們負擔得起給員工的豐厚回報。
「高風險初創公司的收益,與在谷歌或 Facebook 熬了同樣幾年後掙到的高薪,相差無幾。」Yelp 的 Stoppelman 解釋說。
在 2017 年,Alphabet,Apple 和 Facebook 發行了 162 億美元的股票薪酬。即使是擔任中層管理職位的人也能獲得豐厚的報酬; Facebook 的中位數薪酬為 240,000 美元,Alphabet 的薪酬中位數為 200,000 美元。
在 Saxenian 女士看到 128 號公路「鬼魂」之處,Tim O'Reilly,一位出版商和長期以來的觀察者,看到了好萊塢的閃爍回聲,成功的企業家就像那些難伺候的電影明星。那些擁有人工智慧研究生學位的人,每年可獲得 500 萬至 1000 萬美元。
人們抱怨說,這種縱容已經侵蝕了科技的職業道德,員工專注於免費午餐和其他津貼。
在今年早些時候的英國《金融時報》上,風險投資公司紅杉資本(Sequoia)董事長邁克爾·莫里茨建議, 美國技術人員可以從中國企業家的強進取文化中學習。
與華爾街進行了比較後發現,在這裡,貪婪正變得越來越重要。 這不僅是受到灣區高成本的影響,而且還受到資金氾濫的影響。
例如,日本企業集團軟銀(SoftBank)已經籌集了 1000 億美元的技術基金,超過整個美國風險投資行業去年投資。
和好萊塢和華爾街一樣,矽谷也有其有毒的男性氣質和根深蒂固的性別歧視。 去年僅有 2%的風險投資資金用於女性創始人的創業公司。
像 Airbnb 和 Uber 這樣已經募集了大量現金的公司可以在這個充滿信心的世界中競爭。年輕創業公司越來越不可能。成功機會非常小,創立創業公司的人很少有精算意識。
但是,當辦公空間,家庭和頂尖人才都還在這些年輕、未經證實的公司力所能及的範圍中時,仍然不斷有大批願意嘗試的夢想家。不過,以今天的價格水平,接二連三的速度放緩了。
WNDYR 的 Claire Haidar 是一家生產力產品創業公司,於 2017 年從愛爾蘭遷往美國,他認為,在灣區創辦公司的成本至少是美國其他大多數城市的四倍。
Volpi 表示,目前許多矽谷創業公司的招聘目標落後於他們當年的 15%。這不利於他們的生存前景。
而且,隨著經濟增長的發展,事情並不一定會變得容易。
根據一家房地產公司 CBRE 的說法,在舊金山經營一家擁有 7,000 平方米辦公室的 500 人創業公司,每年花費 6240 萬美元,超過美國其他任何地方,以及加拿大(見圖 3)。

這比分別在波特蘭和亞特蘭大經營創業公司的成本高出 47%和 49%,是溫哥華和多倫多的兩倍多。
矽谷的創業公司仍有可能擴大規模。Slack 於 2013 年推出其 workplace 訊息 app,估值為 71 億美元。然而,它的老闆斯圖爾特·巴特菲爾德(Stewart Butterfield)是一位經驗豐富的企業家,曾經有過一次本壘打(Flickr,於 2005 年被出售給雅虎)。
但是,首次創業者的突破,越來越少見。
大公司的人才集中,對初創公司來說不僅不利,對未來的技術多樣性也是不利的。有才能的人仍然可以在巨人內部推出瘋狂的新專案,但可能不像在創業文化中那樣新的或狂野的,在這種創業文化中,與之合作的其他創新者群體將更大,更多樣化。困擾 128 號公路的問題,在很大程度上也見諸於矽谷。
「人們加入了大公司,特別是蘋果公司,他們從地球上掉下來了。對生態系統來說,這是一個真正的問題,」Greylock 的風險投資家 John Lilly 說。
128 號公路並沒有因為文化而失敗,它的失敗在於它追求一種技術——微型電腦,但市場正在轉向。隨著智慧手機無處不在,社交網路已有十多年曆史,科技界人士越來越擔心接下來會發生什麼。即使矽谷巨頭能夠發現它,它們也可能不是最適合利用它的;像巨人一樣靈活,他們無法做到一切。
如果新的東西在其他地方起飛,矽谷的優勢將會減少。
繼續推動雲端計算,讓亞馬遜和微軟的越辣越賺錢。如果其中任何一個可以使其雲端計算平臺像 Windows 一樣佔據主導地位,那麼它可能會導致更多的活動向西雅圖靠攏,因為這兩家公司都位於西雅圖。西雅圖,已經是一個嗡嗡作響的科技中心,其生活和工作成本要比矽谷低得多。
可以想象,其他技術可以從矽谷走出來,比如區塊鏈或量子計算。區塊鏈本質上是分散的;量子計算可以將科技世界重新定位於中國。
下一個破壞者也完全有可能不屬於這些事情。但幾乎可以肯定的是,有些裝置會取代配備了矽谷同名半導體的裝置,進而作為技術成功的關鍵,而這一點至關重要。
巨人環繞,可以提供好處,但也會讓周邊寸草不生;通過政治遊說等方式照顧自己的利益的同時,他們也經常照顧鄰居。但是,在灣區和其他地方,美國科技公司面臨的最大政治問題之一是移民問題。許多美國人擔心移民問題,特朗普總統決心代表他們採取行動。
超過一半的美國頂級科技公司是由移民或移民子女創立的。儘管科技巨頭遊說,但特朗普政府已經制定了嚴格限制可以領取工作簽證的外國人數量的規定。一些科技公司經歷了長達 18 個月的外國僱員延誤。來美國攻讀學位的學生,無論是否願意,都會越來越多地回家。
「如果你問我十年後為什麼矽谷會失敗,那將是因為我們搞砸了移民,」風險投資公司 Kleiner Perkins 的 Randy Komisar 預測道。
雖然正通過利用當地官員的力量來緩解矽谷的一些具體問題,但這些科技巨頭還沒有成功改善當前的情況。
由於灣區迫切需要及時建造更多經濟適用房,舊金山的政客們正在討論立法廢除企業食堂以迫使技術人員出去吃午飯。
沒有大型新的基礎設施專案,以緩解擁堵並使其更容易從更遠的地方開始工作。相反,有到科技園區的私人豪華巴士,而幾年前,這裡正是第一次反對新精英大型民眾抗議活動的中心。
行動中的人們
面對高成本和鄰里巨頭的寒蟬效應,曾經計劃就在矽谷建立業務的企業家們越來越多地開始「狡兔三窟」:
在其他地方成立他們的創業公司; 或者一旦達到一定規模,將總部搬到其他地方; 或者將他們的總部保留在矽谷,但在其他地方擴充套件他們的業務。
正如一些人所說的那樣,「Off Silicon Valleying」。遊戲開發商 Zynga 的創始人馬克·平卡斯(Mark Pincus)預測,公司「必須在他們的發展路徑中,更早地考慮多個地區。」
以 Indinero 為例,該公司銷售會計軟體。創業公司 28 歲的老闆傑西卡·馬赫(Jessica Mah)在紐約市出生長大。她在中學開辦了第一家公司,後來搬到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學習電腦科學。畢業後,她去了山景城初創公司的著名新兵訓練營 Y Combinator。2009 年,她在舊金山創辦了 Indinero。哪裡可能比這裡更矽谷?
但到了 2014 年,馬女士意識到「我無法在灣區建立有利可圖的業務。我不得不在其他地方擴張。」她讓她的員工搬遷到美國其他城市和菲律賓。
如今,該公司擁有 200 名員工,但其中只有大約 30 人在灣區。波特蘭是其官方總部。Mah 女士不間斷的穿梭於虛擬會議和真實旅行,但她認為,在更實惠的城市建立她的創業公司,能夠節省數百萬美元。
不只是削減成本,在其他城市招聘可以降低有才能的員工被科技巨頭和其他創業公司 - 尤其是工程師 - 挖走的可能性。
事實上,一個擁有更便宜的住房和不那麼擁擠的高速公路的地方的創業公司(即使在舒適的公共汽車上使用 Wi-Fi,兩小時通勤也很痛苦)可能成為偷獵者。
舊金山有許多魅力,但它並不是特別有益。人們經常遇到使用過的毒品針頭,人類糞便和人行道上滿是無家可歸的人,當他們深夜回到舊金山一個月 4,000 美元的單臥室公寓時,有時會認為他們可能只是喜歡別的地方。
創業公司的這種分散體現了一種深刻的諷刺: 幾乎讓所有其他行業都受到干擾的科技行業,正在擾亂自己。 矽谷公司開創的通訊工具和虛擬工作場所讓團隊能夠跨城市和時區高效工作,而無需親自見面:
總部設在達拉斯的 Haidar 女士搬遷到生產力初創公司 WNDYR,其 33 名員工中只有四名。遠端工作人員通過即時通訊應用程式 Telegram 進行通訊,通過 Slack 與客戶交談,使用 Zoom 進行會議,並使用 Lucid 和 Google 的軟體協作,進行目標設定。
這並不意味著所有地方都變得平等。
初創公司在「網路效應」中茁壯成長:企業家,如網際網路使用者,傾向於聚集在同齡人所在的地方。附近有一兩所世界一流大學對於這些中心非常重要,特別是如果他們積極鼓勵商業活動,就像斯坦福大學那樣。它還有助於擁有一個「主租戶」來驗證這個地方並吸引員工;然後他們可以離開去創辦自己的公司或在其他地方工作。
這就是為什麼西雅圖,世界上最大五家公司中的兩家所在地表現非常出色的原因之一。
奇怪的振動
成為人們想要生活的地方也有很大幫助。將這樣的一攬子計劃組合在一起本身並不能創造一個翻版矽谷:歷史,文化和許多成熟的風險資本家都不容易被複制。但它足以做得很好。
「今天可能有十幾個城市像舊金山一樣有適合成立一家科技公司,」一位活躍的風險資本家彼得·泰爾說道,他很快將從舊金山遷往洛杉磯,在他之前,這裡還歡迎過許多矽谷難民。這裡也擁有自己不斷髮展的技術領域,比如當線上媒體公司 Snap 選擇在那裡開設公司時,它更受關注了。
俄勒岡州波特蘭;德克薩斯州奧斯汀;溫哥華(靠近美國,但外國移民更容易來工作);倫敦;柏林:他們都適合。
考慮了 23 個因素,如員工薪酬,保留,稅收,可用資金,進入其他城市的便利性和天氣,海達爾女士將亞利桑那州的鳳凰城和科羅拉多州的博爾德作為達拉斯的備選方案。
智庫考夫曼基金會現在將邁阿密 - 勞德代爾堡地區列為美國創業活動的第一名。
隨著每個公司的成長,他們都為那些決定繼續前進的人提供了更多的機會。
國際上,北京和深圳非常重要。不可否認,他們主要吸引那些能說英語並駕馭當地商業環境的中國企業家;但那是一個很大的市場,一些外國人也在嘗試。
「 矽谷將繼續成為世界上最強大的創新生態系統,但相對而言,它將變得不那麼重要了, 」美國線上前任老闆史蒂夫凱斯預測道。他現在經營著位於華盛頓特區的風險投資公司 Revolution,該公司正在努力尋求灣區以外的投資。
據研究公司 CB Insights 稱,2013 年矽谷投資者將一半資金投入灣區以外的創業公司;迄今,該份額已上升至 62%。這反映出「獨角獸」的地理位置特點:2013 年,約有 41%的人來自矽谷;今天只有 16%,其中 35%總部設在中國(見圖 4)。

即便是矽谷最傳統的風險資本家也在為地域多樣化做準備。
總部位於帕洛阿爾託 Sand Hill Road 的一家傳奇公司最近正在考慮是否為舊金山附近的一個更大的辦公空間簽署新的十年租約。它決定不這樣做。
「十年後,我們將在這個領域花更少的時間,而不是更多的時間,」其中一位合夥人解釋道。
矽谷將繼續提供網路和籌款上的支援,這也是他的優勢;無論是學徒或朝聖,沒有其他地方可以比得上矽谷。
「沒有地方可以取代矽谷,」蒂爾說。但是,在這裡停留和開店並不是那麼重要。
「矽谷將成為一個想法,而不是一個地方,」房地產公司 Redfin 的老闆 Glenn Kelman 預測道。「華爾街經歷了類似的轉型,」他說,它的名字成為整個行業的簡寫。
隨著科技公司將目光瞄準破壞醫療保健和物流等老式產業,他們可能會發現,這些領域擁有深厚專業知識的城市會幫助自己建立創業公司,因為這裡的車庫並不僅僅是紀念館和回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