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訊平臺,會成為大語文類產品的重要分發渠道嗎?
文丨餘甜
“未來,不排除大語文產品全部以音訊形式輸出的可能。”——此前,在學而思大語文產品釋出會上,其大語文事業部總經理李林這樣說道。
隨著中高考改革,大語文已逐漸成為了眾多培訓機構發力的新賽道。除了學而思,目前市場上推出大語文產品的還有新東方、立思辰、龍之門、高思思泉、卓越、巨人等。
而隨著喜馬拉雅FM、蜻蜓FM、荔枝FM等一系列音訊電臺的發展,也給大語文產品提供了一種佔據使用者碎片化時間傳播的可能性。
婷婷姐姐、又又國學堂等IP相繼入駐平臺,被越來越多的受眾關注。
那麼,在大語文的市場需求和接受度越來越廣的前提下,音訊是否會成為語文學習的重要分發渠道呢?
音訊平臺,正在成為大語文IP的重要分發渠道
“孩子跟著音訊讀古詩詞已成為一種習慣。”一位一直使用喜馬拉雅FM的使用者如是說。
目前,喜馬拉雅平臺散佈了許多大語文產品。諸如婷婷姐姐、又又國學堂、多多讀書……
據瞭解,一些大語文IP已經將音訊形式作為其重要流量渠道。
以婷婷姐姐為例,目前婷婷姐姐與喜馬拉雅採用銷量分成模式。婷婷唱古文專欄是免費產品,其他則是付費產品,費用為365元一年。免費轉化為付費的轉化率約為8%。免費專欄的播放量約是付費專欄的7倍。
又又國學堂在包括喜馬拉雅在內的30多個平臺上投放產品。據其官方資料,其傳統文化系列廣播劇已入駐超過 20 家平臺,全網播放次數超過 1300 萬,粉絲數超過 15 萬,付費使用者數量則超過 2.2 萬。
此外,《王老師詩詞賞讀之唐詩三百首》,《蒙曼品最美唐詩》,《康震品讀古詩詞》等產品紛紛入駐喜馬拉雅平臺。
而喜馬拉雅也會做好一系列後期的“輔助工作”。據喜馬拉雅方面介紹,其會重度參與整個教育課程產品的受眾定位、課程內容的規劃、課程體系的設計、課程定價、後期的市場推廣等方面。
例如,喜馬拉雅平臺通過大資料分析每個課程上傳之後的收聽人數,收聽時間、時長,來判斷該課程的潛力,如果有70%的人願意聽完就有潛力。如果只有10%的人聽完就要修改,並要尋找收聽量低的原因,之後進一步優化該課程。
語文學習碎片化與音訊伴隨性質天然結合
語文學習碎片化的特徵,與音訊的伴隨性有天然的結合。
婷婷姐姐和喜馬拉雅平臺皆認為,音訊的伴隨性質很適合語文課碎片化的學習,甚至在某種程度上來說,音訊可以補及傳統教育模式的不足。
大語文強調素質教育,以故事的方式來展現,在孩子現有知識架構的基礎上,用孩子能理解的方式進行傳播,讓孩子可以自然地將語文學習與身邊的事物聯絡起來。而音訊產品又是以聽的形式,相比起文字圖畫,更具有想象空間,可以讓孩子形成對事物的自我構架。
語文是一個需要長期投入和不斷積累,潛移默化提升的學習過程。很難在短期內看到成效,所以,在此期間的成本投入就成為了很多家長所需要考慮的問題。
傳統的學習形式,需要承擔人力和知識的雙重成本。而音訊形式則解放了人力成本,這就意味著價格的下降。所以,相較於線上課程,音訊學習的價格要低很多。
喜馬拉雅FM副總裁周曉晗認為:“音訊可以重複性學習,這是音訊形式所具有的重要優勢。”
傳統的線上語文課程結束之後,學生需要對所學內容進行回顧和鞏固,對理解偏差的地方進行糾錯,尤其是語文由景入情,由情入理的遷移過程,學生需要在老師的帶領下才更有融入感和代入性。而音訊的重複和伴隨特性可以使學生在線上學習結束後一遍一遍地跟隨老師深入課程內容,在反覆之中體會語文學習的奧妙。
周曉晗認為,伴隨性的學習不會佔用主要時間,使得語文學習碎片化的性質適合這種音訊形式。
音訊學習可以節省孩子花費在上下輔導機構的路上的時間。這對於注重時間成本的家長來說是具有吸引力。音訊的輸出多渠道,如車載,智慧音響等,可以做到語文學習“隨取隨用”。
婷婷姐姐稱,“對於3-9歲的孩子來說,由於大多數家長不希望孩子看電視,玩手機等。所以,音訊具有伴隨性的特點就發揮了作用,可以在孩子玩樂的時段伴隨性聽學詩詞等,聽得多了,自然也就會唱了。”
由此可見,或許,音訊平臺將成為大語文內容的重要比拼陣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