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卡位雷達上馬5G路網,國內的無人駕駛有點忙
近來新造車勢力的動作讓人眼花繚亂,上市的上市量產的量產上新的上新,連玩晶片的都鑽出來一溜串!
究其原因,是因為傳統車企終於開始主動擁抱並大力發展電動汽車了。
國內的北汽、比亞迪、吉利,國外的大眾、寶馬、法拉利歐系美系日系品牌等等都開始全力投入電動汽車,SUV、電動超跑、電動卡車專案應有盡有。
再加上包括特斯拉在內的新造車勢力,在國內各地圈地建廠,各地政府紛紛建立無人駕駛基地,並放開無人駕駛路測。新造車市場的火一把比一把旺。
度過了搭臺唱戲期之後,各大公司開始出馬佈局爭搶市場紅利。當下各大公司在無人駕駛產業鏈上的佈局,值得跟蹤關注。
阿里的Ai晶片與智慧路網
9月底的阿里雲棲大會上,一個“平頭哥”的命名打敗了隔壁的世界人工智慧大會,將一臺枯燥的技術開發大會,宣傳到普通使用者面前。
平頭哥就是阿里新成立的半導體晶片公司,阿里誇下海口明年就要推出人工智慧晶片!甚至還要研發量子晶片。
阿里研發人工智慧晶片,一方面源自於自家伺服器需求,用於阿里系各種產品的AR增強現實、人臉識別、計算機視覺功能;另一方面就是要用到無人駕駛中。
目前智慧汽車無人駕駛用的人工智慧晶片,效能還遠遠達不到合格需求。對於2014年開始佈局車聯網,意圖拿下汽車市場的阿里來說,在市場起步期研發相關晶片,還是有可能殺出一條血路。
同時,阿里更新到第二代的AliOS2.0,面向汽車市場著重突出感知、互動、應用、平臺、安全功能技術,面向5G時代即將來臨的車聯網技術,意圖從智慧路網的領域佔得先機。
為此,阿里還拉來Intel,合作推廣邊緣計算技術,這是物聯網車聯網工業網際網路的基礎技術。當然,最近Intel接連與百度、騰訊、阿里、今日頭條等等都開展了專項技術合作。
不怎麼提無人駕駛技術的阿里,一邊申請無人駕駛路測資格,一邊佈局賽道搶吃紅利。
當然,同樣的事情百度、騰訊也都在馬不停蹄的跟進,但現在最顯眼的是華為。
華為說:我的Ai晶片最強
去年傳出華為測試無人駕駛汽車的訊息一閃而過,大家都還沒來得及挖掘華為進軍汽車行業的細節,就被新的熱點沖走。
今年的HUAWEI CONNECT大會上,華為自己乾脆證實了相關訊息。順手釋出了兩款晶片,昇騰910和昇騰310,英文品牌為Ascend,延續於此前華為停掉的高階手機品牌。華為用這種方法向外界傳達,自家在Ai晶片領域研發時間之久。
當然,這兩款新品正式量產上市還要等到明年,但商業化卻在現在就已經開始。
華為與微軟關於Ai晶片合作的訊息,聽起來像是公關專門放出來造勢的行為。但華為與博泰、奧迪的合作,可是HUAWEI CONNECT現場釋出的。
基於昇騰310的無人駕駛硬體
博泰是車聯網領域的知名企業,OceanConnect也是華為推了三年的物聯網作業系統,再加上與奧迪合作將Ai晶片用於無人駕駛領域,研發L4級別的無人駕駛汽車,華為在汽車市場的佈局也就十分明確了。
除此之外,業界還得到訊息,華為正在基於ARM架構研發新一代自主伺服器晶片Hi1620,據稱前一代晶片產品已經獲得阿里採用,新一代的Hi1620將會整合華為的Ai晶片技術。
華為在Ai硬體上的規劃,與麒麟手機晶片類似,不單獨銷售晶片,而是以晶片為基礎研發的模組、一體機、加速卡等產品進行銷售。
華為用電信裝置和Ai晶片的思路來卡位無人駕駛,正好跟阿里的規劃相沖突。不知道未來兩家如何彌合衝突進行競合,畢竟兩家在伺服器領域的合作不是一天兩天。
一個汽車半導體聯盟與背後被拉低的進入門檻
最近半導體行業的動作不止這些,汽車半導體行業更是異動頻頻。
9 月 中旬,國內的汽車半導體感測器廠商聚在一起開了一個會,大會的名字叫做——ADAS 與自動駕駛處理器大會。會上沒幹別的事,舉辦了一個汽車電子產業聯盟(AEIA)自動駕駛處理器專委會成立儀式。
官方的通稿顯示,汽車電子產業聯盟(AEIA)自動駕駛處理器專委會是在汽車電子產業聯盟指導下,由地平線牽頭,黑芝麻科技、中興汽車等機構共同發起成立的組織。該專委會將聯合自動駕駛領域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包括車企、一級供應商、感測器企業等,配合中國汽車電子產業生態聯盟,組織開展基於國產自動駕駛處理器的自主車載計算平臺的研發工作。
翻譯過來就是,我們要要整合在一起,研發無人駕駛輔助駕駛解決方案。近兩年,像這樣的組織,像這樣的半導體感測器公司正在密集建立。
這樣的盛況,一方面離不開近年來國內半導體市場飛速發展積累下的成果;一方面還有RISC-V這種開源處理器架構走向成熟商用,幫助拉低了市場進入門檻。
還有,受益於比特幣虛擬貨幣的爆發,挖幣礦機市場火速成長,專用的ASIC礦機晶片壯大形成產業,而ASIC晶片正是Ai晶片中的一部分,由此Ai晶片產業的進入門檻被大幅拉低。
其中,位元大陸、嘉楠耘智是其中的佼佼者,後者嘉楠耘智近來正在準備赴美上市。位元大陸也在轉型開發伺服器及通用計算裝置的Ai晶片。
預計接下來主攻Ai物聯網車聯網方向的半導體研發,將會越來越多。
卡住無人駕駛未來的鐳射雷達,或將瞬間改變局面
同時瞄準汽車電控平臺的感測器市場也迎來大爆發,特別是被視為無人駕駛核心感測器的鐳射雷達,也進入發展快車道。
其實目前的鐳射雷達技術已經成熟,小型鐳射雷達的先行者Velodyne,早已能夠將64線的機械式旋轉鐳射雷達規模化量產。可惜這一類的技術受限於精度問題,正在進入淘汰期,不適合大規模推廣,只適合無人駕駛研發團隊買來研發無人駕駛相關的軟體演算法。
同時,無人駕駛的創業團隊也並不像想象中的那麼多,一旦機械式旋轉鐳射雷達真的進入規模量產,市場又無法完全消化。所以鐳射雷達市場正處於一個尷尬期。
下一代固態鐳射雷達技術還在艱難研製量產過程中,國內外幾十家創業公司正在著手研發。
近兩年,也有16線、32線、64線、128線的固態鐳射雷達產品面世,只是如何進入規模化量產,向市場推出更加穩定小巧的產品成為難題。至今為止,無人駕駛應用推廣做得最好的特斯拉,都還對鐳射雷達報以消極態度。
不過預計這樣的狀況不久就能解決了。前天,阿里旗下的菜鳥網路、上汽集團旗下的尚頎資本、北汽集團一起拿出3億元大手筆,投資了國內鐳射雷達初創企業RoboSense(速騰聚創)。
另一方面還要注意到的是,去年年中,Sony釋出了具有CAPD(電流輔助光電子解調器)功能的CMOS晶片,直接在一枚攝像頭中整合了ToF飛行時間測距技術,將CMOS晶片改造成了測距感測器。
預計搭載這一技術的晶片將於2018年年底2019年年初進入量產。屆時智慧手機、無人駕駛技術將迎來全新的變革。
無人駕駛汽車或將比我們想象中更快的速度到來,在智慧手機產業鏈的威力下,無人駕駛技術將以更誇張的速度進行普及。
這不是今天比亞迪這樣的汽車廠商向開發者開放汽車感測器介面和控制權那麼簡單,巨量利益的吸引下,未來三年,現在正襟危坐的大佬親自下場攻伐汽車市場都不是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