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碑餓了麼合併 阿里巴巴入局 美團能否存活下去
傳聞已久的口碑餓了麼合併事項,今天終於落下了帷幕。10月12日,阿里巴巴正式宣佈成立本地生活服務公司,口碑、餓了麼合併組成國內領先的本地生活服務平臺。
阿里巴巴新任CEO張勇在集團內部信中表示,此次口碑與餓了麼合併成立本地生活服務公司的目標將是——重新定義城市生活。
阿里巴巴成立本地生活服務公司之後,大部分吃瓜網友第一時間在微博上@剛剛躋身國內十大富豪榜的美團點評CEO王興。
在外界看來,阿里巴巴重新定義城市生活,與美團點評打造一站式生活服務平臺的目標十分類似,在未來阿里與美團的鬥爭將會不僅限於外賣領域,下面我們就阿里巴巴與美團在本地生活服務領域的力量對比,探討探討美團點評能否抵擋住阿里強勁的攻勢。
阿里與美團到底誰更強
張勇在口碑與餓了麼合併內部信中首次提到了在本地生活服務領域的體量。
口碑和餓了麼一起在676個城市服務商家達到350萬。
在口碑的平臺上,1.67億月度活躍使用者充分享受著完善的到店服務。
在餓了麼的平臺上,有66.7萬的月度活躍騎手為消費者服務,平均每個使用者每年下單近20次
而在早些時候,美團點評釋出的2018年中期報告中,美團也提到了自己在本地生活服務領域的體量。
截至2018年上半年的前十二個月,美團年度交易使用者總數達3.57億人,美團線上活躍商家數為510萬,每位交易使用者平均每年交易筆數達21.4筆。
從阿里與美團線下生活服務的體量對比來看,美團點評似乎是全域性領先,口碑與餓了麼合併似乎對美團點評造成不了多少威脅,然而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生態體系碰撞 美團點評猶如蚍蜉撼樹
在上文我們就美團與口碑餓了麼的體量進行了對比,似乎美團佔據了絕對上風,但是在這場線下服務比拼中,我們不能忘記口碑與餓了麼背後的阿里巴巴生態體系。
蜂鳥作為阿里新零售的基礎設施建設開始承擔更多配送任務。
口碑利用手機點單和智慧餐廳幫助線下門店將交易、使用者、商品逐步實現數字化和網際網路化的升級。
僅僅是目前我們可以直觀看到阿里巴巴給予口碑與餓了麼的生態服務支援,就可以看到美團與阿里巴巴的差距。
截止到現在,美團點評仍舊以外賣服務為主要營收服務,線上下服務拓展上,酒旅及到店服務遲遲沒有開啟突破口。在剛剛過去的十一黃金週期間,美團僅僅是節假日不可用、房源不足和優惠力度偏低的問題,就已經讓不少消費者開始厭惡點評。
但反觀阿里巴巴本地生活服務公司,背靠阿里巴巴生態體系,讓其在新零售、會員體系、營銷、物流、金融等領域,都能與阿里生態內原有各個板塊產生更大的協同效應和化學反應。
以天貓超市為例,使用者在手機端下單,依託新零售體系在最近的線下門店直接發貨,30分鐘即可送貨上門。阿里巴巴憑藉數字化的本地服務,將延展到人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這種完善的線下服務體系,是美團點評完全不具備的。
阿里巴巴全面進駐本地生活服務領域,對於美團來說無疑是一個挑戰。在生態體系實力懸殊的情況下,如何守住自己的市場份額,則是王欣面臨的一個巨大的難題,或許這也是美團自成立以來所面臨最嚴峻的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