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勝資料未來,為何英特爾與華為越走越近
當前全球的資料量在成指數級上漲,從人工智慧訓練到商業變現,網際網路發展已經進入了一個數據支撐的時代。爆發的資料不僅改變了一批企業的商業模式,也改變了一些企業之間的合作關係。
在2018華為全聯接大會上,華為與英特爾聯手推出了諸多的解決方案與軟硬體產品,內容覆蓋了雲端、網路以及各類終端產品。那麼一個很明顯的問題就出現了,為什麼在資料時代,兩家消費者眼裡的“硬體”廠商反而越走越近呢?
從FusionStorage說起
一個很簡單的原因在於,這兩家“硬體”廠商都已轉型,不再是單純主打硬體的傳統企業。
12日下午,英特爾與華為聯合打造的基於FusionStorage的英特爾®精選解決方案壓軸登場。那麼這一方案是解決什麼問題的呢?英特爾資料中心事業部企業架構師宋毅良表示,以往選擇、部署和優化資料中心基礎架構均非易事,在管理特定的工作負載及應用程式時都需要考慮如何簡化流程、加速整合部署和負載優化等問題。

英特爾資料中心事業部企業架構師宋毅良
為解決這些痛點,華為與英特爾聯合配置了一款以軟體定義為基礎的分散式儲存解決方案—Intel®Select Solution for SDS (Software Defined Storage),將華為的FusionStorage軟體部署在搭載了英特爾®至強®可擴充套件處理器的伺服器上,把所有伺服器的本地硬碟組織成一個分散式的儲存資源池,提供塊儲存等功能。滿足不同行業的業務需求,提高業務的敏捷性與創新。
這一解決方案看似普通,但如果結合11日英特爾與華為釋出的FusionSphere for NFVI英特爾®精選解決方案以及FusionCube混合雲解決方案等諸多合作來看,英特爾與華為不僅不再是單純的硬體廠商,他們的路可謂越走越寬。
回想十年前,英特爾與華為僅有伺服器等少部分業務存在交集,而現在雙方不僅在硬體終端進行合作,甚至拓展至人工智慧、雲端計算、NFV、SD-WAN、分散式儲存等各個領域,合作的形式也不再侷限於技術疊加,包括生態共建、市場拓展、行業認知等接踵而至。那麼究其根源,在這網際網路環境變遷的十年裡,英特爾和華為的關係為何變得越發的親密呢?
技術交織,合作升級
隨著移動網際網路和雲端計算等技術的崛起,過去十年的網際網路環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改變。
英特爾與華為的業務版圖都在不斷擴大,交織在一起的自然就不止是伺服器。僅僅在本次HC大會上來看,兩家企業共同釋出的內容包括了SD-WAN網路解決方案、FusionSphere for NFVI英特爾®精選解決方案、基於FusionStorage的英特爾®精選解決方案、華為高效能極速IO雲盤、華為新一代裸金屬服務、華為雲ECS等涵蓋諸多不同領域的技術產品。
十年之後,他們已經是朋友,不必寒暄或者給出那份溫柔。但友誼的基礎是合作共贏,那麼英特爾與華為如何實現強強聯手的呢?
全雲時代,智慧為先
凡是做大做強的企業,無不有這樣一個特點——眼光精準。英特爾與華為認準了當今時代的主題和發展潮流,發展人工智慧等智慧技術,這一層面也成為雙方合作的一大亮點。
2016年,英特爾決心要從一家PC公司轉型為一家驅動雲端計算和數以億計的智慧、互聯計算裝置的公司,並且致力於將雲、資料中心、物聯網、儲存和FPGA緊密的聯絡在一起。在當時被外界質疑的這一轉變,如今再看無疑是明智之舉。
華為的眼光更是不必多說,從2016年至今,三年HC大會主題變化可以看到三年ICT市場的變遷。“塑造全雲時代”“雲領未來”再到今年的“+智慧,見未來”,幾乎每一條都有濃厚的錦鯉屬性,成為之後一年的發展風向標。近三年,英特爾與華為的發展方向基本一致,雲與智慧都是主旋律。英特爾驅動雲和智慧裝置的屬性在與華為的合作中也顯得相得益彰。
有了詩與遠方,那麼就安心來看眼前的苟且吧!無處不在的雲拓寬了整體的市場需求,除了傳統的CPU業務之外,英特爾還為華為提供了包括記憶體、連線和技術加速等在內的諸多支援。但華為的業務體系使其在雲端有著獨特的價值主張,因此英特爾與華為在雲端採用了定製化的晶片服務,來為客戶提供高效能的計算選擇。
華為在雲端計算領域的實力與英特爾的底層技術結合,促進了其在公有云、私有云或者混合雲等不同領域快速發展。與之相對應的,計算力的提升還帶動了智慧解決方案的落地與發展。以英特爾展區內的視訊處理解決方案來看,基於英特爾Movidius研發的實現智慧ADAS視訊處理的車載裝置與華為公有云對接後,在雲端對視訊資料進行儲存和處理,然後將結果反饋至終端裝置,為駕駛員提供行為檢測分析、車輛行駛安全提示、貨物安全檢測等服務。
英特爾的底層晶片技術提供算力基礎,華為的雲端架構與網路提供給客戶服務能力,雙方提供的完整解決方案促進市場升級,進而滿足使用者更多需求,形成良性迴圈。合則三利,英特爾、華為、使用者都選擇了對方。
5G時代,網路升級
2018年,距離5G時代真正的到來已經只剩不到1年的時間。業界認為,5G的網路升級對於ICT行業來講有重要意義,高速化的網路能夠拉近智慧裝置間的距離,促進物聯網服務落地;計算方面推進邊緣發展,促進雲生態完善,智慧世界的構建5G是必不可少的一環。因此,同為5G時代的先行者的英特爾與華為,就更需要強強聯手來尋找5G時代更大的機會。
5G的高速無線體驗能夠進一步拉近裝置之間的距離。而英特爾為5G提供的端到端的能力是獨一無二的,從處理器、連線、儲存的基礎設施到加速技術和終端的能力,結合參與了定製5G標準的華為的網路能力,這使得5G時代下雙方更容易搶得先機。
5G時代下網路需要有低延遲、低功耗的特點,計算力要求只會更高,屆時大量的計算只能放在邊緣,這就激活了邊緣計算的需求。英特爾與華為早在2016年就共同成立了邊緣計算產業聯盟,推動邊緣智慧的技術發展,加速5G相關產業的落地。
事實上,無論5G是否能夠到來,以NFV、SDN以及SD-WAN等新技術為代表的網路轉型早已經開啟。這種轉型將會幫助網路轉向更為通用和開放的網路,為運營商帶來更強的支援,英特爾與華為推出的SD-WAN網路解決方案與FusionSphere for NFVI英特爾®精選解決方案,在5G到來之前將會提供平滑、低風險的鋪墊。
資料時代,決勝先機
如果往前推導,我們不難發現另外一個促使雙方進一步合作的原因,那就是資料爆炸。
在過去的兩年裡,全世界上90%的資料在這期間產生但卻僅有1%的資料實現了其商業價值。而無論雲端、網路轉型、AI訓練或是業務分析,資料都是這些業務的驅動引擎,而資料有望成長為2000億美元的巨大市場。那麼新市場帶來了什麼呢?是機遇也是挑戰。
資料爆炸後,靠傳統方式進行資料的處理分析已然不現實。因此開發一款程式處理資料就成了一種簡單的辦法,誰想到種豆得瓜,經過資料訓練的程式成為了我們當下最火的技術AI。AI已經從理念發展為可落地到打造一座城市的尖端技術。
AI技術無心插柳柳成蔭,這對於傳統網際網路市場是一種顛覆。這種顛覆意味著所有企業再次被拉回同一條起跑線,誰能在AI領域先獲取成功,誰就能贏得未來10年甚至20年的領先優勢。英特爾通過從端到邊緣再到資料中心的產品組合進一步提升了處理器的計算能力,同時投資為未來設計的尖端加速技術,而華為則更為全面的在雲、管、端各個領域推進全棧全場景AI戰略。
這種殘酷的競賽下,英特爾與華為更需要走的緊密。基於視訊分析、智慧工廠、智慧網路等不同行業場景的需求,雙方開發了諸多的AI產品,以求打通人工智慧生態鏈,實現市場的共同開發,以搶佔AI時代的先機。
一場華為全聯接大會,能聽到的不只有你方唱罷我登場;在越來越多的網際網路巨頭轉向平臺化之後,擺在企業面前的不止是競爭,更多的是推動技術與創新的發展,造福全網甚至全人類以求實現的共同繁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