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到底該如何進行產品分析?
ID/產品經理從0到1
編輯/產品壹佰
如題,究竟到底該如何進行產品分析?
這裡面有兩個關鍵點,什麼是產品分析以及如何進行分析,解決了這兩個問題至少就解決了一半的問題…
等等,為什麼只有一半啊,因為這裡面還有一個隱藏條件,那就是目的。你做產品分析的目的是什麼?不同目的決定著後續不同的側重點。
本文主要分為為什麼要進行產品分析、產品分析常見的誤區、如何進行產品分析這幾部分。
為什麼要進行產品分析
在嘗試弄清楚為什麼要做之前,我們先來看下什麼是產品分析。
我個人對產品分析的理解可以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競品分析,一部分是產品分析。
競品分析主要指相關領域的對手分析,要明確你面臨的對手都有哪些,各自的實力如何,你在整個競爭格局中處於什麼地位,與別人相比,差異性和競爭優勢在哪裡。
產品分析主要是針對自身的拆解,比如功能、互動、視覺、體驗、運營層面的分析。更高層面上可能還包含基於競爭格局、行業趨勢來推演的戰略規劃、產品操盤等…
競品分析與產品分析並不是完全獨立的模組,兩者之間會有很多交集,同一套方法論用在自己的產品上叫做產品分析,用在別人家的產品上可能就變成競品分析了,而且不同人的理解可能也不太一樣,所以沒必要過分糾結於這兩個名詞的定義。
注:本文中提到產品分析主要指競品分析。
產品分析的好處有很多種,比如:
可以瞭解自己在競品中的位置;
不知道怎麼做的時候可以去看看別人是怎麼做的;
可以將別人驗證可行的東西直接借鑑過來,避免重複發明輪子;
可以避免掉進別人踩過的坑;
等等…
產品分析可能和尾燈跟隨的策略比較像,這種策略可以適用於大多數場景,但如果是創新者,可能就要採用另外的策略了。
產品分析常見的誤區
簡單說一些常見的產品分析誤區,我自己踩過,也看到過別人踩過,有則改之,無則加勉,與君共勉。
大而全,然並卵
在網上經常能夠看到有人洋洋灑灑寫了數萬字的產品分析報告,又或者是套著使用者體驗要素的模板balabala一頓輸出…
認真翻閱下來的話,大多其實只是大把的截圖和簡單的功能羅列,並沒有什麼分析,也沒有什麼可落地的建議。
對於新人或者未入門的人,產出這樣子的報告倒還可以理解,如果是在工作中產出這種分析報告的話,很難說有什麼大的參考價值。
資料異常豐富
不少產品分析報告會引用了大量的第三方資料,什麼行業報告、市場分析云云,看起來內容很充實,很飽滿,實際上也沒什麼價值。
我們是在寫產品分析報告,不是行業分析報告,這種資料報告什麼的簡單帶過即可。當然,如果是新產品從0到1的階段,這種行業、市場的分析還是很必要的…
過分關注互動視覺
在使用者體驗要素層級裡面有視覺層和框架層,於是很多產品分析報告裡面就能夠看到各種截圖說明,各種按鈕位置分析、視覺樣式分析…
如果是一個互動分析師或者視覺設計師,過於關注這些東西是可以理解的,作為一份產品分析報告,更重要的是這背後的流程、邏輯。
沒結論
不少分析報告洋洋灑灑過萬字,然後就沒有然後了,結論呢,結論呢,結論呢?
分析了這麼多,有啥優點,有啥缺點,哪裡值得學習,哪裡需要改進,如何改進?這些才是整個分析最重要的部分…
以上,是隨手列舉出來的幾個坑,當然還會有其他很多誤區,大家避免掉進去就好。
如何進行產品分析
廢話說了那麼多,終於進入正文了,在正式開始之前再叨叨幾句。
通常情況下產品分析可以分為兩種情況,一種是針對單個功能點的分析,一種是針對整個產品的分析。
針對功能點的分析更多關注的是實現方式、流程和邏輯,整個產品的分析更側重於產品結構、版本迭代和運營節奏。
整個功能點的分析流程可參考下圖中的流程圖:

明確分析的目的
文章最開始的時候就提出了這個觀念,在進行產品分析之前要先明確分析的目的是什麼。
先來看下以下不同場景中的產品分析最終的產出物是否相同:
面試的時候進行產品分析;
確定做新功能時的產品調研;
競品新上線一個功能的分析;
看到一個新功能想拆解著看看…
這幾種場景下,關注的側重點,最終的產出物很有可能是不太一樣的。還是那句話,先明確目的,再看後續的處理方案…
選擇合適的產品
競品大致可以分為直接競品、間接競品和潛在競品這3類,我們一般會重點關注直接競品。
選擇產品可以按照解決的問題以及目標使用者群來進行選擇,也可以直接選擇行業內的標杆產品。
使用者、場景與問題分析
這部分核心需要弄清楚的是這個功能是給誰設計的,他們在什麼樣的場景下會使用,以及為什麼要用?
之所以要弄清楚這些問題,主要有兩方面的原因:
一方面要先明確這個功能要服務的目標使用者和具體場景,然後再看我們是否會有類似的使用者、類似的場景;
另一方面要基於要解決的問題來倒推使用者的真實動機,然後再來看是否有其他的解決思路。
不同的解決方案意味著不同的路徑和價效比,比如面對自行車掃碼解鎖的問題,摩拜和ofo就採用了不同的解決方案…
產品分析
這部分就是我們重點要做的工作了,個人認為主要可以分為流程分析和互動視覺分析這兩部分。
這兩部分的重點是在流程分析上,因為互動和視覺層面上產品之間早就已經越來越像了,而且這些可見部分的抄襲成本也非常低。
流程分析可以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使用者的行為流程分析,另一部分是業務流程分析。
使用者的行為流程指的是使用者正常的使用流程,以電商的下單功能為例,使用者通常的操作流程是:瀏覽商品列表→瀏覽商品詳情→下單→支付→支付完成…
瞭解了使用者的行為流程之後,就是通過使用者流程來反推業務流程應該是怎樣的,以上述的下單功能為例,對應的業務流程分別為:
列表商品的來源是什麼、展示規則是什麼、如何進行增刪改查;
詳情頁內容的來源是什麼,如何進行維護;
訂單狀態都有哪些型別,是否涉及庫存問題、是否涉及訂單拆單;
用的什麼支付方式,資金是如何流轉的,什麼時候進行結算,如何進行結算;
支付失敗如何處理,退款如何處理等…
把使用者流程和業務流程梳理清楚之後,對整個功能實現方式的理解也就更加透徹了,在此基礎上就能梳理出來哪些是關鍵流程,哪裡是關鍵頁面了。
最後是基於互動和視覺上的分析,比如資訊層級、互動方式、動效、按鈕位置、顏色等…
方案分析
對現在的方案有了初步的瞭解之後,就能對方案進行一些分析了,主要是方案本身的分析和方案效果的分析。
方案本身的分析主要指的是這個方案能否解決最開始所說的使用者的問題,解決的好不好?
比如,整個方案有哪些優點,哪些缺點,方案的亮點是什麼,哪裡是存在優化空間的?
如果涉及到和其他解決方案對比的話,還需要額外關注一些其他問題,比如方案本身的差異化是什麼,和其他的方案相比,核心的競爭力在哪裡?
方案效果的分析主要指方案目前的表現如何,可以從使用者反饋和資料表現兩方面進行評估。
使用者反饋可以直接找產品的使用者進行溝通,也可以通過微博、貼吧、知乎等渠道來檢視使用者的反饋、吐槽等。
資料表現主要可以通過產品內的觀察進行預估,以小組功能為例,衡量產品上線之後的資料效果的話,可以去扒一扒產品目前有多少個小組,活躍的有多少個,每天會新增多少個小組,每個小組每天新增多少個主題,有多少人回覆…
通過使用者反饋和粗略的資料推測,就能大致判斷出這個方案的效果是很好,是一般還是表現不好。
結論
基於以上的一些分析再結合著產品的階段、產品的定位、目前的使用者群再來綜合評估這個東西能不能做,做還是不做?
做的話能不能直接借鑑,借鑑的話,如何進行借鑑,不做的話,理由是什麼,是現階段不做,還是以後也不做?
以上,就是本文的主要內容,願你有所收穫。歡迎斧正、指點、拍磚…
另:更多競品分析相關文章資料,可關注公眾號:開課吧產品100 獲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