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新手如何搭建產品分析框架?

首先產品分析的5個要素分別是什麼:
1、產品使用者:產品的使用者是誰?使用者分為幾類?
2、使用者需求:使用者遇到了什麼難題?痛點是什麼?
3、需求場景:在什麼場景下會觸發使用者需求?(地點OR時間?)
4、產品功能:產品為使用者提供的解決方案是什麼?產品是如何解決使用者需求的?
5、產品策略:產品發展有哪幾個階段?在不同階段需要採取什麼運營策略?
01 產品使用者——使用者的分類
1、使用者等級:種子使用者-核心使用者-目標使用者-潛在使用者
產品使用者主要分為四層,第四層的潛在使用者指向將來的想象空間和發展的天花板;第三層的目標使用者指當前所有和產品發生接觸的群體;第二層的核心使用者指目標使用者中最重要的群體;第一層的種子使用者指核心使用者中最早接觸的那一小批使用者,通常是具象的、我們認識的個體。

2、使用者分類
①對於平臺型的產品(至少出現兩種明顯差異的使用者群體)主要根據使用者角色進行分類。
如:滴滴出行將使用者分為乘客、司機、平臺運營方三類;淘寶將使用者分為買家、賣家、第三方服務商、平臺方四類。
②按使用者對產品的熟悉程度來區分為新手、中間使用者和專家
若對於單邊的使用者角色(即使用者群體差異不明顯的群體)找不到更好的分類方法,可採用該方法保底。
如:bilibili對於新手使用者主推熱門內容和新人福利,對於專家使用者可根據大資料鎖定使用者偏好進行定向內容推送。
③根據人口統計資訊來劃分使用者(包括年齡、性別、職業、所在地、消費水平等)
在人口統計資訊和產品關係較大的情況下可使用該種分類方法。
如:銀行設定信用卡級別是按照資產、收入、消費水平來分類的。
④根據產品的業務場景
如:社群平臺將使用者分為提供原創內容的PGC寫手、加工內容的積極分子(點贊評轉發內容)和純消費內容的瀏覽使用者。
02 Y模型的應用:需求-場景-功能-人性
如何將需求、場景、功能打通,形成一個簡單的產品框架呢,下面的Y模型或許能夠幫助你快速理清思路~!

(1)使用者需求(場景):在第一步需要分析產品的使用者是誰(WHO)、使用者有什麼需求(WHAT)、使用者在什麼場景下會有這種需求(WHEN/WHERE),這是起點,是表象,可以從使用者的觀點和行為進行分析。
(2)使用者目標:在第二步需要考慮使用者的目標和動機(WHY),在思考使用者的目標同時也需要考慮公司、產品的目標。
(3)產品功能:第三步需要對使用者的痛點制定相應的解決方案(WHICH/HOW MANY),在此過程中需要我們利用KANO模型,根據成本和價效比(價效比=價值/成本)選擇最合適的產品功能設定。
①基礎功能:當這類功能沒有實現時,使用者對產品是“極其不滿”,但這個功能做得再好,使用者也認為是“理所應當”。比如對於手機來說,其基礎功能就是能夠打電話,如果一個產品連基礎功能都不具備,使用者根本就不會使用我們的產品。

②亮點功能:主要依靠使用者對人性的理解,必須領先一步,深刻洞察。當這類功能實現時,使用者會對產品“讚不絕口”。常見的亮點特性有“使用者從來沒有見過”“未經市場檢驗”“如果一旦被使用者認可就能帶來巨大回報”,如iPhone5S首推的指紋安全識別,達到了安全與便捷的平衡,給予使用者一種全新的使用體驗,故成為當時產品的最大亮點之一。

③期望功能:這類功能一般是一些輔助性功能,起到“錦上添花”的作用,如外觀好看、操作簡易。針對這類功能,通常選擇價效比高,能夠極大提升使用者體驗的功能做。

④無差別功能:一種功能若沒有使用者使用或對使用者感受沒有變化的功能成為無差別功能。對於此種功能可先採取小投入的方案來驗證使用者需求、驗證市場,進而決定要不要做這個功能。

⑤反向功能:產品面對的使用者是多樣的,同類使用者中,有些人喜歡一種功能但另外一部分使用者不喜歡這種功能,或者使用者群體之間有利益衝突。如廣告主和普通搜尋使用者,對於廣告主來說他們希望能在入口網站儘可能多的看到自己的廣告以獲得更多的品牌曝光,而對於普通搜尋使用者來說則是希望廣告越少越好。對於反向功能需要在不同的使用者群體之間找尋利益的平衡點。

(4) 人性:從使用者的目標向下深挖
剖析使用者需求首先可利用經典的馬斯洛層次需求理論進行分析,馬斯洛理論把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實現需求額自我超越需求六類,依次由較低層次到較高層次排列。在分析使用者需求是需要從使用者的觀點和行為出發,繼而去分析使用者的目標和動機,最終迴歸到人性和價值觀的層面。如許多人喜歡在通勤或者閒暇時間玩微信小程式遊戲,從目標來看,使用者是利用閒暇時間進行娛樂活動以獲得放鬆或者打發時間,而向下深挖使用者的本質需求,使用者拿到越多的分數就能在好友榜上排名前列,不僅滿足了使用者的虛榮心,而且能為使用者貼上“遊戲高手”的標籤,能夠獲得圈中好友的讚美和認可,滿足了使用者的社交需求和尊重需求。能夠洞察使用者的本質需求是進行產品分析的關鍵點。

小應用:用Y模型簡單分析健身應用軟體
在健康APP中,使用者的需求是通過健身課程能夠看到自己的健身資料,目標是檢驗自己健身是否有成果,相應的產品功能有計步器,累計打卡天數,累計消耗卡路里等,向下分析使用者人性的層面,在朋友圈晒健身資料能夠向他人展示一個更加健康、積極向上的自己,從而帶來極大的滿足感,這是對應馬斯洛層次需求中的尊重需求。對應健身APP在資料展示功能進行深挖,比如後續增加了跑步路線圖、好友榜等功能。
03 產品策略
1、SWOT分析
SWOT分析代表分析企業優勢(strengths)、劣勢(weakness)、機會(opportunity)和威脅(threats)。因此,SWOT分析實際上是將對企業內外部條件各方面內容進行綜合和概括,進而分析組織的優劣勢、面臨的機會和威脅的一種方法。基本分析框架如下圖所示:

2、產品發展四階段的運營策略

(1)驗證階段——冷啟動
①使用者數的自然增長:在無主動拉新的情況下,依靠產品自身價值使新增使用者數持續攀升,即淨推薦值NPS這項指標表現出色。
②使用者的啟用與留存穩定:
啟用率=已啟用使用者/新使用者,表示在單位時間內新使用者在使用產品後覺得有用的人數比例,提升啟用率需要優化使用者初次使用體驗,使使用者在體驗新產品時流程順暢。
留存率=回訪使用者/已啟用使用者,表示第一次走了後還會再次使用產品的使用者比例,提升留存率需要找到能夠持續吸引使用者的功能。
(2)爆發階段——全面拉新
拉新的推廣渠道包括搜尋廣告、線上線下媒體廣告、戶外廣告、社會化廣告、以及各種論壇、社群或借力名人。
(3)平臺階段——深耕更多價值
這個階段的主要工作是促活,即設法滿足更多場景需求。
(4)衰退階段——榨取最後產品價值
在進入產品衰退期後產品僅需要維護,在該階段可在不傷害使用者、敬畏使用者的情況下從使用者身份賺到最後一點錢或者通過技術升級和新場景的挖掘將產品更新換代把使用者平穩過渡到產品的2.0。
以上就是筆者從自身視角對《人人都是產品經理》這本書的提煉和自身的思考。希望我們一起能夠通過閱讀和歸納學習到更多知識並將知識融於實踐,學以致用,不斷在工作中收穫成長。
文:魔女運營屋 / 魔女運營屋
首席增長官 CGO 薦讀:
更多精彩,關注:增長黑客(GrowthHK.cn)
增長黑客(Growth Hacker)是依靠技術和資料來達成各種營銷目標的新型團隊角色。從單線思維者時常忽略的角度和高度,梳理整合產品發展的因素,實現低成本甚至零成本帶來的有效增長…